(1)定量分析陆地生态系统NEP长期趋势与年际变异的特征规律和贡献区域。通过整合分析1979–2013年全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反演通量数据,结合陆地植被类型数据,研究组伏正博士生发现虽然全球、北半球和南半球NEP显著增加且均表现很大的年际变异,但北半球、南半球对全球NEP长期趋势的贡献相等,而对于年际变异,北半球贡献更多(58%)(Fu et al. 2017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温带和寒带森林对北半球NEP长期趋势贡献较大(40%),但半干旱生态系统(40%)和草地农田对北半球NEP的年际变异贡献最大。而对于南半球,长期趋势和年际变异贡献最大的区域均为半干旱生态系统,分别占53%和58%。同时发现由于通量观测中碳通量拆分及插值方法的差异,导致生态系统净CO2交换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差异明显(Fu et al. 2018,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揭示碳吸收最大速率和碳吸收期对NEP年际变异的调节。基于大气反演通量数据和长期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发现在全球和生态系统尺度,NEP年际变异均归因于碳吸收最大速率和碳吸收时期(Fu et al. 2017b,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Xia et al. 2015, PNAS )。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因子对NEP年际变异的直接影响很小,其主要通过影响碳吸收最大速率和碳吸收时期进而调控NEP年际变异,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其作用的过程机理亦不同。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气候因子如何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关键过程进而影响NEP的年际变异,综述了NEP年际变异在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上的现象规律、驱动因子、生物过程、模型预测能力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气候因子-生态系统过程-碳通量年际变异的概念框架 (Niu et al. 2018,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3)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格局和控制因素。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生态系统模型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GPP)的估算呈现较强的收敛,而对碳周转的约束并不理想,从而使得碳周转成为估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该研究组的汪金松博士后通过整合分析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753个植物样方和1087个土壤样方的碳储量和大气反演碳通量数据,发现土壤和植被碳周转时间调控因素的差异,其中土壤碳周转时间受温度和降水控制,而植被碳周转时间受林龄调控(Wang et al. 2018,Functional Ecology);同时发现根系周转主要由植被类型控制,而气候因子和土壤属性主要通过影响植被特征进而调控根系的周转(Wang et al. 2018,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该研究组通过合作研究还发现随着森林演替,气候对北美森林的恢复具有一定作用,但当前北美森林生物量碳已达到其固碳潜力的78%,固碳能力可能接近于饱和,未来60年内北美森林固碳潜力所剩无几(Zhu et al. 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述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相关发表成果:
1. Wang J, Sun J, Yu Z, Li Y, Tian D, Wang B, Li Z, Niu S. 2018. Vegetation type controls root turnover in global grassland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In Press (IF=6.0,一区)
2. Wang J, Sun J, Xia J, He N, Li M, Niu S. 2018. Soil and vegetation carbon turnover times from tropical to boreal forests. Functional Ecology, 32: 71-82 (IF=5.5,二区)
3. Fu Z, Gerken T, Bromley G, Araujo A, Bonal D, Burban B, Ficklin D, Fuentes JD, Goulden M, Hirano T, Kosugi Y, Liddell M, Nicolini G, Niu S, Roupsard O, Stefani P, Mi C, Tofte Z, Xiao J, Valentini R, Wolf S, Stoy PC. 2018. The surface-atmosphere exchange of carbon dioxide in tropical rainforests: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drivers and flux measurement methodolog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63: 292-307. (IF=4.0, 一区)
4. Zhu K, Zhang J, Niu S, Chu C, Luo Y. 2018. Limits to growth of forest biomass carbon sink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8-05132-5 (IF=12.4, 一区)
5. Niu S, Fu Z, Luo Y, Stoy PC, Keenan TF, Poulter B, Zhang L, Piao S, Zhou X, Zheng H, Han J, Wang Q, Yu G. 2018.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From observation to prediction.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6: 1225-1237. (IF=6.0, 一区)
6. Fu Z, Stoy PC, Luo Y, Chen J, Sun J, Montagnani L, Wohlfahrt G, Rahman AF, Rambal S, Bernhofer C, Wang J, Shirkey G, Niu S. 2017a. Climate controls over the net carbon uptake period and amplitude of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in temperate and boreal ecosystem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43: 9-18. (IF=4.0, 一区)
7. Fu Z, Dong J, Zhou Y, Stoy PC, Niu S. 2017b. Long term trend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land carbon uptake - The attribution and process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2: 014018 (IF=4.5, 二区)
8. Xia J, Niu S, Ciais P, Janssens IA, Chen J, Ammann C, Arain A, Blanken PD, Cescatti A, Bonal D, Buchmann N, Curtis PS, Chen S, Dong J, Flanagan LB, Frankenberg C, Georgiadis T, Gough CM, Hui D, Kiely G, Li J, Lund M, Magliulo V, Marcolla B, Merbold L, Montagnani L, Moors EJ, Olesen JE, Piao S, Raschi A, Roupsard O, Suyker AE, Urbaniak M, Vaccari FP, Varlagin A, Vesala T, Wilkinson M, Weng E, Wohlfahrt G, Yan L, Luo Y. 2015. Joint control of terrestri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by plant phenology and physi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 2788-2793. (IF=9.5, 一区)
相关话题/数据 过程
王卷乐课题组在俄蒙区域资源环境数据获取和分析研究中取得进展
俄蒙区域是我国的北方毗邻地区,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区域。王卷乐课题组近年来持续在该区域开展资源环境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研究,积累了近三十年序列的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发展了荒漠化精细信息提取、长时间序列干旱监测等新技术方法,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系统。 近年成果目录如下: 王卷乐、曹晓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洪林研究组在生态模型发展和数据产品开发方面取得进展
发展精度较高的生态模型、开发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是开展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数据融合系统框架下,不断完善模型结构、参数和输入数据是降低模型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 基于遥感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呼吸模型发展:通过整合我国北方16个草地站点2003-2013年的呼吸通量数据,综合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史文娇等在Geoderma上发表关于提高土壤粒径数据制图精度的SCI文章
土壤粒径数据的空间制图在区域水文、生态、地质、农业、环境等研究领域均应用广泛。为了提高土壤粒径等土壤成分数据空间制图的精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文娇等曾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发表了关于成分克里金和log-ratio系列变换方法结合克里金等方法精度比较方面的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高扬小组等在鄱阳湖地区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取得进展
基于同位素研究方法揭示流域C-N水文耦合过程是目前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研究亚热带流域生态系统N/O/H的季节性基流变化以及降雨径流变化,揭示酸沉降对流域水体的临界负荷,探讨N素来源与水文分异过程特征,对于揭示亚热带地区C-N循环的水文路径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念鹏和温学发等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空间格局及其分解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巨大,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其土壤碳贮量的微弱变化就会对区域碳源/汇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据预测青藏高原升温远高于其它地区,因此,科学地评估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土壤碳贮量的影响及其过程机理在当前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依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当雄生态站的模拟增温实验、垂直样带和横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干旱区地表过程研究团队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作为 “人造沙漠”和干旱亚洲的沙漠化易发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机制被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和公众密切关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干旱区地表过程研究团队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上世纪70年代,风沙活动导致毛乌素沙地土壤养分中的铵态氮、硝态氮、有效钾和有效磷的流失量分别为116,312,46436和1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史文娇、王宗在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土壤粒径数据空间预测方法比较的SCI文章
土壤粒径经常被作为区域水文、生态、地理、农业和环境等领域模型模拟的重要输入数据,其空间预测的准确性是模型模拟的基础。作为典型的成分数据,土壤粒径的插值结果需满足非负、和为1(100%)、估计误差最小化和无偏估计的限制条件,传统的插值方法则很难满足。为此,地理资源所史文娇、王宗将加和对数比转换(alr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念鹏、于贵瑞和温学发等关于土壤碳氮周转过程、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成果在GCB和JGR等期刊发表
土壤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CO2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产生正/负反馈作用,而且这种反馈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氮矿化是土壤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而被植物利用的过程,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梁涛研究组近期关于水环境过程及矿区污染的论文成果
当外源的磷负荷得到控制或削减时,内源磷释放被认为是造成湖泊水质恢复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沉积物-水界面(SWI)是湖泊系统中物质交换的关键区,研究其磷分布及释放特征,对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恢复水质与湖泊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梁涛研究组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2012CB417004)支持下,针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王卷乐等在Journal of Map And Geography Libraries上发表有关中国地图数据存档与共享论文
Juanle Wang, Hongsheng Li, Eryang Chen, Yifan Li, Mingyuan Duan, Peng Liu, Zhongqiang Bai & Jia Du (2014)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Map Libraries and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