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垂直样带和东西水平样带,研究人员揭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分的空间格局,并定量探讨了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它们的影响机制(Li et al., 2017a; Cao et al., 2016)。依托当雄生态实验站模拟增温实验平台,定量评估了增温对土壤有机质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6年增温对土壤碳贮量影响不大,但会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非团聚体碳和水稳性团聚体。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通过降低土壤有机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潜力,进而影响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土壤学权威期刊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Guan et al., 2018)。
此外,他们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壤微生物呼吸连续测定系统(专利号:ZL 2012 1 0007361. X)和自创的“自动变温培养+连续自动测试”新模式,发现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Q10)整体表现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Li et al., 2015)。更为有趣的是:当采用日动态温度模式对室内培养状况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时,发现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升温阶段vs.降温阶段)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Q10表现为升温阶段显著低于降温阶段。这些发现为更好地阐释未来温度变化对青藏高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尤其是对温度变化不对称性(白天vs.夜间;春季vs.秋季)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Li et al., 2017;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上述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揭示了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分解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为准确评估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寒草地碳收支状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地理所可桢****人才项目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列表:
1. Guan S, An N, Zong N, He YT, Ship PL, Zhang JJ, He NP*. 2018. Climate warming might depress long-term SOC accumulation by breaking soil aggregation structure in Tibet Plateau meadow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16: 224-236.
2. Li J, He NP*, Xu L, Chai H, Liu Y, Wang DL, Wang L, Wei XH, Xue JY, Wen XF, Sun XM. 2017a. Asymmetric responses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to rising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06: 18-27.
3. Li CL, Cao ZY, Chang JJ, Zhang Y, Zhu GL, Zong N, He YT, Zhang JJ, He NP*. 2017b. Elevational gradient affect functional frac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aggregates stability in a Tibetan alpine meadow. Catena, 156: 139-148.
4. Li J, He NP*, Wei XH, Chai H, Wen XF, Xue JY, Zuo Y. 2015. Changes i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activation energ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Qinghai-Tibet Plateau grasslands. PlosOne, 10(7): e0132795. doi:10.1371/journal. pone.0132795.
Cao ZY, Wang Y, Li J, Zhang JJ, He NP*. 2016.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humic acid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alpine grassland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3(11): 2015-2027.
相关话题/土壤 实验
史文娇、王宗在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土壤粒径数据空间预测方法比较的SCI文章
土壤粒径经常被作为区域水文、生态、地理、农业和环境等领域模型模拟的重要输入数据,其空间预测的准确性是模型模拟的基础。作为典型的成分数据,土壤粒径的插值结果需满足非负、和为1(100%)、估计误差最小化和无偏估计的限制条件,传统的插值方法则很难满足。为此,地理资源所史文娇、王宗将加和对数比转换(alr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刘洪涛等在城市废物资源化领域取得系列科研进展
[1] 题目:Achilles heel of environmental risk from recycling of sludge to soil as amendment: A summary in recent ten years (2007-2016) 作者:Liu H-T (刘洪涛)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念鹏、于贵瑞和温学发等关于土壤碳氮周转过程、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成果在GCB和JGR等期刊发表
土壤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CO2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产生正/负反馈作用,而且这种反馈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氮矿化是土壤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而被植物利用的过程,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郭庆军研究团队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土壤重金属镉(Cd)、铅(Pb)等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安全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植物修复是一种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可行的方法,但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或者耐性作物非常困难,植物富集和修复机理还不明晰,为了解决以上关键问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庆军课题组开展镉重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史文娇、岳天祥等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土壤抗生素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的SCI文章
大量禽畜粪便产生的有机肥持续地应用在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中,从而导致一些兽药用的抗生素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对土壤健康带来很大威胁。由于土壤中残留的抗生素空间异质性较强,找出适合于土壤抗生素空间预测的插值方法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地理资源所史文娇、岳天祥、杜正平、王宗与山东大学合作者李学文合作,将蔬菜种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朱晓东、杨芬、韦朝阳发表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地理地带性分异的SCI论文
重金属元素的生态与健康毒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生物可给性含量而非总量。以重金属可给性含量代替总量进行重金属元素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更具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的城郊土壤重金属可给性研究成果。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硕士研究生朱晓东在导师韦朝阳研究员指导下,开展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通过选取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张镱锂研究团队在青藏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道路运营产生的污染物影响沿线生态环境,其中重金属由于易富集、难降解且毒性大,受到广泛关注。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以下简称“格拉段”)是青藏高原最繁忙的交通线路,它承担着青藏高原约90%的货物和70%的旅客运输,沿线土壤中交通源重金属是否富集,环境异质性对重金属富集有何影响?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张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刘苏峡研究小组关于区域土壤水分的研究新进展
区域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区域干旱预测、生态系统管理和水土资源配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水文模拟更看重降水和径流,视土壤水分为中间环节,缺乏深入研究。另外,土壤水分的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贫乏,资料积累尤为有限。刘苏峡研究小组自199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区域土壤水分的研究。通过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方华军、于贵瑞等在土壤碳氮交互作用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耦合作用是当前全球变化学的前沿领域。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普遍受到氮素限制,外源性氮素输入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同时改变土壤-大气界面碳氮气体交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稳定性,目前国际上关于“氮促碳汇”效应存在严重分歧,包括碳固定、碳耗竭和碳中性等观点。 针对全球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裴亮与合作者发表关于土壤与水体中稀土金属膜分离回收的SCI文章
1、PEI Liang(裴亮), WANG Liming, GUO Wei. Modelling of Ce(IV) Transport through a Dispersion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Including P204 as the Carrier. Des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