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是全球最大的液态淡水体,供全球20亿人饮用,地下水质量广受关注。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水运移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是改变地下水质的重要参与者,应给予重视。事实上,地下水是多种微生物栖息的空间,微生物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会显著影响地下水质(Chapelle,2001)。
一般而言,地下水里的微生物热点区多集中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混合地带,此处生物量较大,也便于取样和研究。但深部的微生物热点区由于样品难以获得,且无法通过常规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模型进行预测(Li et al., 2017),因此对于深部微生物热点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文过程的影响关系,人们所知甚少。人们通常认为,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随着循环深度逐渐增加,将由氧化环境逐步变成还原环境,在地下深处氧化微生物难以生存。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近日,法国雷恩大学Bochet O.等通过在法国Ploemeur观测基地一个130 m的钻孔,对地下水进行分层取样与研究后发现,随深度逐渐增加,整体上铁的浓度逐渐增加,溶解氧的浓度则逐渐降低。但有意思的是,在54 m深处,氧气浓度异常高(图1d),且光学成像表明整个钻孔从0-60 m呈锈红色,而60 m以下仅局部见此色(图1a)。鉴于钻孔内压力较高,显然氧气不可能是从钻孔上部向下泄露所致。作者通过扫描电镜成像和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分析后发现,在54 m处上下存在一个以Gallionellaceae科铁氧化细菌(FeOB)为主的热点。作者随后开展了室内实验,验证发现流体内的铁应是FeOB氧化所致。
图1 钻孔内揭示的裂隙分布、密度、走向、地下水流速和化学特征。 a. 钻孔光学特征;b.流速分布;c.裂隙分布;d. 裂隙内流体化学特征;e.不同时间的溶解氧分布;f.裂隙特征三维展布(Bochet et al., 2020)
为理解形成FeOB热点的原因,作者基于地下水流速分布、溶解氧浓度分布和裂隙特征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在补给条件下,部分垂向裂隙可以作为地下水流的优先通道,成为富含溶解氧的“捷径流”,然后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与裂隙网络中的其他地下水流相互混合,形成了地下54m深处的氧气浓度峰值(图1)。这一认识,打破了传统观点,提醒我们铁氧化细菌热点可以在地下深处出现。作者进一步进行了定量计算,认为裂隙的渗透系数对微生物热点的分布至关重要,假定有两组裂隙交汇,在富含溶解氧的裂隙渗透系数与不含溶解氧的渗透系数比值小于0.001时,微生物的氧化区域分布较浅;该比值在0.01-0.1时,微生物的氧化区域则会分布在深浅多个区域内。
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地下水内氧化微生物热点的分布机理,有助于理解氧化细菌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尤其是在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循环这一统一体的影响评估时,人们总是认为深部地下水可以作为一个缓冲区,这一研究提醒人们地下深处会因裂隙的非均质性,而导致地下水易受到污染。
主要参考文献
Bochet O, Bethencourt L, Dufresne A, et al. Iron-oxidizer hotspots formed by intermittent oxic–anoxic fluid mixing in fractured rocks[J]. Nature Geoscience, 2020, 13: 149-155.(链接)
Chapelle F. Ground-Water Microbiology and Geochemistry[M].John Wiley and Sons, 2001.
Li L, Maher K, Navarre-Sitchler A, et al. Expanding the role of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s in critical zone processe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7, 165: 280-301.(链接)
(撰稿:孔彦龙/页岩气室,曹长乾/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G: 有氧和缺氧地下水混合产生的铁氧化微生物热点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微生物 环境
【前沿报道】Science:岩浆海的氧化还原环境对地球早期大气组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地球的演化始于4567 Ma之前太阳系行星物质的凝聚和固结,之后,小星子吸积凝聚形成了地球。在吸积凝聚过程中,由于势能向动能的转化、高放射性生热以及星体的频繁撞击,地球会间歇性的出现大规模的熔融外层,即岩浆海。岩浆海的深度并不均一,通常最深可以达到压力28 GPa的位置(如Wood et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 氧化海底环境中持续的有机质沉积
海底深部沉积物中富含僵尸般的奇特微生物:虽然是活的,但是生长缓慢,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使单个细胞分裂,而在海洋表面的同类只需几分钟便能完成。研究表明通过对这些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有机碳的研究,有望增进我们对地球甚至是宇宙中生命生存极限的认识。美国Woods Hole海洋中心的Emily R.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星际环境中的笼形水合物
笼形水合物是一种包含化合物,由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笼子,并在其中包含不同的客体分子(如CH4、CO2、N2、H2等)而形成。人们熟知的甲烷水合物是一种丰富的潜在能源,CO2水合物则可用于封存二氧化碳。这两种水合物通常在低温(<300 K)和高压(>6 atm)下稳定存在。由于这样的温压条件并不苛刻,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何况等-GRL: 化石磁小体可作为古环境代用指标——来自伊比利亚西南边缘海沉积物的新证据
化石磁小体是由趋磁细菌产生的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纳米级磁性矿物,通常为磁铁矿或胶黄铁矿。常见的化石磁小体的形状有立方八面体状、棱柱状和子弹头状,是趋磁细菌基因严格控制的产物。由于趋磁细菌生理活动和细菌类型对包括氧气浓度等多个环境因子都较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体有潜力作为古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化石磁小体属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韩晓华等-GPL/ES&T:微生物参与绿锈/磁铁矿矿化过程及其对古环境中Fe元素循环启示
绿锈和磁铁矿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含铁矿物。绿绣在现代氧气浓度比较低的富铁沉积物中广泛分布,是太古代海洋环境中主要的含铁矿物之一,被认为是条带状铁建造(BIFs)中铁氧化物的重要前身矿物。基于地质微生物学和BIFs的地球化学信号推测,微生物矿化过程对BIFs中铁氧化物的沉淀可能有重要的贡献。磁铁矿是一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的改造,但对低温流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林巍等-NSR: 能感知磁场的第一个微生物如何诞生?
地磁场包裹近地空间,保护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维系地球宜居环境。地磁场的出现至少始于太古代,甚至在冥古宙就可能起源。在漫长的演化中,许多生物拥有了感应地磁场,并利用地磁场进行定向和导航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物感磁行为在现代生物圈中广泛存在,相关研究已成为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共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林巍等-The ISME Journal:微生物趋磁性的古老单起源
地磁场不仅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伤害的一道屏障,而且提供了一幅天然的“磁导航地图”,使得许多具有感磁能力的生物可以利用地磁场进行定向或迁徙。趋磁细菌是一类能进行感磁运动的微生物,它们在体内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合成纳米级、链状排列并由生物膜包被的铁磁性颗粒——磁小体(Fe3O4或Fe3S4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何宏青等-MNRAS+ApJ:比较行星空间辐射环境研究系列进展
宇宙线是剧烈天体活动(包括太阳)释放出来的高能粒子,因其各种辐射损伤效应,对航天器和宇航员构成严重乃至致命的危害,成为国际空间环境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宇宙线自1912年被奥地利科学家维克托·赫斯(Victor Hess,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以来,高能宇宙线起源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揭示呼吸链复合物III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Hartmut Michel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联合发表了题为“A 3.3 ?-Resolution Structure of Hyperthermophilic Res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