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球的演化始于4567 Ma之前太阳系行星物质的凝聚和固结,之后,小星子吸积凝聚形成了地球。在吸积凝聚过程中,由于势能向动能的转化、高放射性生热以及星体的频繁撞击,地球会间歇性的出现大规模的熔融外层,即岩浆海。岩浆海的深度并不均一,通常最深可以达到压力28 GPa的位置(如Wood et al., 2006)。早期岩浆海的持续脱气作用形成了地球早期大气,如果岩浆海较为还原,脱气形成的大气成分将以CO、CH4和H2为主;反之,氧化的岩浆海则产生CO2和H2O等更氧化的气体。早期岩浆海的氧化还原环境对制约地球早期大气组成至关重要,因而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变价元素(如Fe和V)是研究硅酸盐熔体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工具,比如Fe3+/∑Fe是指示岩浆氧逸度的重要参数,也与岩浆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密切相关(如O’Neill et al., 2006)。对于通过动力对流而达到成分均一混合的早期岩浆海而言,厘清Fe3+/∑Fe相对于压力的变化以及氧逸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岩浆海氧化还原环境的重要前提。高压实验研究建立的Fe3+/∑Fe与氧逸度和压力的热力学模型表明,在氧逸度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Fe3+/∑Fe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Zhang et al., 2017;图1a)。对于Fe3+/∑Fe比值基本不变的早期岩浆海而言,其氧逸度变化和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即表明岩浆海浅部比深部具有更还原的特征(如O’Neill et al., 2006;Zhang et al., 2017),而岩浆海上部覆盖的早期大气也很有可能由CO、CH4和H2等还原性气体组成。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Armstrong教授与合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的高压实验结果和模型,指出硅酸盐熔体中的Fe3+/∑Fe并非总是和压力呈负相关,而岩浆海中氧逸度随压力的正相关关系在更高的压力之下由于FeO的歧化反应(3FeO = Fe0 + 2FeO1.5)则会出现反转的趋势。
Armstrong等选择安山质熔体进行研究,在Ru-RuO2缓冲剂下控制合成安山质玻璃,将前人高压实验研究中的压力上限由7 GPa提高到23 GPa。结果表明,Fe3+/∑Fe比值和压力在7 GPa之前呈负相关趋势,与前人研究一致;当压力大于10 GPa时,二者的关系由负相关变成正相关(图1b)。这可能与更高压力下Fe3+配位数的增加有关,Fe3+配位数的增加使得熔体中Fe2O3和FeO的压缩性差异减小,意味着Fe2O3稳定性的提高。作者由此推断,即使含少量Fe2O3的硅酸盐熔体在压力大于10 GPa时,也会通过FeO的歧化反应产生金属Fe和Fe2O3。此外,为了排除熔体成分和初始条件氧逸度的影响,作者同时分别对大洋中脊玄武岩质熔体和铁金属作为缓冲剂的安山质熔体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和Ru-RuO2缓冲剂下合成的安山质玻璃一致(图1b)。
作者将新建立的模型应用到早期岩浆海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中,揭示出对于浅部氧逸度为△IW-2的岩浆海,最初岩浆海的氧逸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在200 km处,由于Fe2O3压缩性的升高,趋势开始反转,直到400 km处岩浆海的氧逸度再次降低到金属Fe稳定的范围。在400 km处,岩浆海中FeO发生歧化反应,沉淀金属Fe。如果沉淀的金属Fe聚集到地核,则会导致岩浆海中的硅酸盐熔体的Fe2O3升高,进而提高岩浆海中的Fe3+/∑Fe和氧逸度。假使仅0.1%的金属分离进入地核,都会将岩浆海中的Fe3+/∑Fe提高到0.03(图2),而这一值接近现今地幔的估计值。因此,作者认为,在地球吸积的后期阶段中,一旦撞击星体的铁金属核完全分离,每一个产生的岩浆海中FeO的歧化反应都会提高地幔中的Fe3+/∑Fe比值进而氧逸度升高,而对于较深的岩浆海这一效应更为显著,所以H2O和CO2为主的大气可能是通过吸积的最后阶段得以维持稳定的。
此外,作者还用建立的模型解释了地球内部富集碳的特征(图3)。岩浆海可通过“碳泵”机制溶解少量大气中的CO2(Hirschmann et al., 2012),即使仅含10 ppm CO2的熔体,在500 km处也可以沉淀金刚石。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幔中的金刚石含量逐渐增加,形成碳富集的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Armstrong K, Frost D J, McCammon C A, et al. Deep magma ocean formation set the oxidation state of Earth’s mantle[J]. Science, 2019, 365(6456): 903-906.(链接)
Duncan M S, Dasgupta R. Rise of Earth’s atmospheric oxygen controlled by efficient subduction of organic carbon[J]. Nature Geoscience, 2017, 10(5): 387.(链接)
Guillot B, Sator N. Carbon dioxide in silicate melts: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tudy[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1, 75(7): 1829-1857.(链接)
Hirschmann M M. Magma ocean influence on early atmosphere mass and composit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2, 341: 48-57.(链接)
Ohtani E, Maeda M. Density of basaltic melt at high press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melt at the base of the lower mantl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1, 193(1-2): 69-75.(链接)
O’Neill H S C, Berry A J, McCammon C C, et al. An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Fe3+/∑Fe ratio of an anhydrous silicate melt to 3.0 GPa[J]. American Mineralogist, 2006, 91(2-3): 404-412.(链接)
Suzuki A, Ohtani E, Kato T. Flotation of diamond in mantle melt at high pressure[J]. Science, 1995, 269(5221): 216-218.(链接)
Wood B J, Walter M J, Wade J. Accretion of the Earth and segregation of its core[J]. Nature, 2006, 441(7095): 825-833.(链接)
Zhang H L, Hirschmann M M, Cottrell E, et al. Effect of pressure on Fe3+/ΣFe ratio in a mafic magma and consequences for magma ocean redox gradient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7, 204: 83-103.(链接)
(撰稿:刘霞,苏本勋/矿产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岩浆海的氧化还原环境对地球早期大气组成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金属 地球
【前沿报道】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温度并非想象中那么高
占据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繁衍与生息之地,同时也是决定地表温度,即气候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冷热状态,即温度变化影响着地表环境及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也影响着地球的生命演化。一般来讲,现代海洋的水温变化在-2℃到30℃之间,平均约为20℃。而对于古海洋,特别是寒武纪之前 (>5.4 Ga)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
通过对苏格兰地区中-新元古界河流相砂岩进行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代沉积观察,发现其所代表的古河流具有较低的坡降和较深的河道,类似于现代平原的稳定河流。运用相同方法对地球上其它十处前寒武系河流相砂岩进行计算,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一发现表明在志留纪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广泛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陆生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Canales:大西洋中脊核杂岩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报告人:Juan Pablo Canales | 整理:南方舟(油气室) 摘 要:大洋核杂岩及其发育的热液系统往往赋存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产生H2、CH4及其他非生物成因有机化合物的场所,对于研究该区域碳循环及早期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4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月球起源与地球岩浆洋
新的模拟结果显示,在遭受巨大撞击形成月球时,地球表面覆盖着岩浆洋。月球组成中包含的地球物质较之前推测的要更多。 千百年来,人类对月球的起源充满了好奇。目前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Giant Impact)假说,即一个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产生的碎屑物形成了月球。近日,日本横滨地球科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的C、N和S来自大撞击
地球挥发分和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C、N、S和H(水)是典型的挥发性元素,也是组成地球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原始地球形成时因其形成位置在雪线(约3 AU)以里,理应亏损这些挥发性元素,现在的地球是从何处获得的挥发分?从地球演化模型看(图1),主要有三种可能:(1)构建原始地球的初始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牛耀龄:(一)俯冲带成因假说的地质学验证,(二)全球洋脊玄武岩组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争论与进展
报告人:牛耀龄∣整理:张维骐(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问世在地球科学乃至人类科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理解地质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框架。例如:板块构造合理解释了地球上两类板块边界(离散型和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板块构造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两个地质过程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18·总第1辑)
序号 标 题 述评 作者 地球深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地球和火星上的铁氧化物结核是碳酸盐和酸性水溶液相互作用的产物
2004年,“机遇号”火星车在子午平原的Eagle撞击坑边部着陆,车上搭载的穆斯堡尔谱仪发现,撞击坑周围及其内部均有球状赤铁矿在表层分布,该球状赤铁矿因其形状酷似蓝莓也被称作“蓝莓状赤铁矿”。这些大小不一的球状赤铁矿随机均匀地分布在火星土壤表层与深部。此外“机遇号”还探测到该地区存在黄钾铁矾(KF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人类世地球的演化路径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论定,地球整体全面变暖已勿庸置疑,人为影响(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造成进一步变暖,并导致气候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发生变化。 2017年,作为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