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化学环境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24-22亿年前的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和8-5亿年前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使地球从完全缺氧的状态逐渐过渡到现代的氧化水平(Lyons et al., 2014)。这些氧化事件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比如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元素氮的地球化学循环。在早中太古代,海洋可能以缺氧氮循环为特征,其氮循环主要包括固氮作用、铵化作用和铵的吸收作用(图1;Stüeken et al., 2016)。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以后,全球海洋含氧氮循环开始广泛出现(Kipp et al., 2018),即出现了富NO3-的海洋,其代谢过程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铵的厌氧氧化作用、异养硝酸盐还原作用以及硝酸盐的吸收同化作用(图1)。氧气含量的增加普遍被认为跟海洋产氧光合作用有关,那么在大氧化事件发生的前夕,海洋氮循环是何时以及如何响应产氧光合作用的呢?
图1 海洋氮循环示意图。不同氮循环所需要的辅酶因子以及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馏已标注在图上,其中黑色路径代表了缺氧氮循环,黄色路径代表了次氧化的氮循环,蓝色路径代表了含氧氮循环;次氧化的和含氧氮循环可能直到晚太古代才出现(Stüeken et al., 2016)
在此背景下,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Yang Jie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了最新成果(Yang et al., 2019),他们选择了津巴布韦Belingwe Greenstone Belt约27亿年前的Manjeri组沉积岩,地层从下到上分别是Spring Valley段、Shavi段和Jimmy段,含有叠层石和藻席(图2),能够直接提供产氧光合作用的证据。由于不同的氮代谢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氮同位素分馏(Stüeken et al., 2016),他们分析了地层中的氮同位素和其他氧化还原指标,包括铁组分、硫同位素和碳同位素,来评估太古代晚期海洋的氮循环过程及氧化还原状态,以揭示氮循环对产氧光合作用的响应过程以及对生产力和生物圈的指示意义。
Manjeri组的铁组分、硫同位素数据指示(图2),下部Spring Valley和Shavi段的沉积水体为持续的缺氧富铁条件,而上部Jimmy段在氧化和还原条件之间摆动。由于其碳同位素数据和叠层石指示了其沉积环境跟产氧光合作用有关,Jimmy段可能位于间歇性“氧气绿洲”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Abell et al., 1985)。Manjeri组的氮同位素数据显示,海洋氮循环以生物固氮作用和铵的不完全吸收作用的缺氧氮循环为主,没有明显的含氧氮循环的信号(图 2)。因此,即使局部浅水由于产氧光合作用出现氧化还原变动,晚太古代的海洋还是以缺氧氮循环为主,生物可利用氮主要来源于铵的吸收作用和固氮作用。研究人员利用铵的不完全吸收作用分馏系数和沉积物的氮同位素值建立了瑞利模型,得到当时沉积水体70%-90%的铵库被生物吸收利用。因此,在晚太古代的海洋,产氧光合作用的出现使初级生产力和输出生产力增强,有机质在缺氧水柱中的降解会使铵富集在深水中,即使在局部浅水出现“氧气绿洲”, 硝化作用(在氧化条件下,铵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图1)产生的硝酸盐,在晚太古代广泛分布的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在次氧化条件下,硝酸盐还原成分子氮的过程;图1)快速转变成N2而丢失,不能被生物利用。深水中的铵通过上升流被带到透光带,为初级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这种独特的氮循环模式可能只出现在产氧光合作用出现以后和GOE之前的晚太古代海洋。
这项研究工作结合了多种地球化学手段和古生物证据,证实了27亿年前产氧光合作用下的“氧化绿洲”海洋,是以缺氧氮循环为主,铵可能是生物圈重要的氮营养元素。
图2 津巴布韦27亿年前Manjeri组的岩性和地球化学数据,数据包括铁组分、硫同位素、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其中FeHR/FeT的蓝色和绿色方块分别代表着氧化和缺氧条件,FePy/FeHR的红色和紫色方块分别代表着缺氧富铁和缺氧硫化环境(Yang et al., 2019)
【致谢:感谢冯连君高级工程师和王旭副研究员的宝贵修改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Abell P I, McClory J, Martin A, et al. Archaean stromatolites from the Ngesi Group, Belingwe greenstone belt, Zimbabwe; preservation and stable isotopes—preliminary results[J]. Precambrian Research, 1985, 27(4): 357-383.(链接)
Kipp M A, Stüeken E E, Yun M, et al. Pervasive aerobic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surface ocean across the Paleoproterozoic Er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8, 500: 117-126.(链接)
Lyons T W, Reinhard C T, Planavsky N J. The rise of oxygen in Earth’s early ocean and atmosphere[J]. Nature, 2014, 506(7488): 307-315.(链接)
Stüeken E E, Kipp M A, Koehler M C, et al. The evolution of Earth's biogeochemical nitrogen cycle[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60: 220-239.(链接)
Yang J, Junium C K, Grassineau N V, et al. Ammonium availability in the Late Archaean nitrogen cycle[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553-557.(链接)
(撰稿:陈妍/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27亿年前的富铵海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海洋 过程
【前沿论坛】许天福: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优化开采及储层力学稳定性评价
报告人:许天福 | 整理:刘丽楠(页岩气室) 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及开采前景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甲烷和水结合而成的似冰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海洋大陆架边缘和陆地冻土区。1778年,英国化学家在实验室合成了二氧化硫的水合物;1811年,Davey合成了含氯气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Communications:未来海洋会成为一潭死水吗?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的浓度不断的攀升,造成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温度的升高造成海洋中水体中含氧量(氧逸度)不断降低,缺氧的海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人们不禁要问,未来的海洋最后是否会变为一潭缺氧的死水? 现今的海洋氧气遍布其中,只是在赤道附近的一些上升洋流区域,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地球早期海洋温度并非想象中那么高
占据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是生命起源、繁衍与生息之地,同时也是决定地表温度,即气候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冷热状态,即温度变化影响着地表环境及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也影响着地球的生命演化。一般来讲,现代海洋的水温变化在-2℃到30℃之间,平均约为20℃。而对于古海洋,特别是寒武纪之前 (>5.4 Ga)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海-气交换不平衡增加冰期海洋碳存储
南极冰芯记录显示,冰期大气CO2浓度比间冰期平均低~90ppm(相当于~200Pg C),且CO2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Lüthi et al., 2008)(图1)。冰期消失的大气CO2去向何处?受哪些机制控制?这些问题一直是古气候学界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海洋碳库储量约为38000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侏罗纪海洋生态的成功转变——从非生物控制转变为生物控制
本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建立模型,用两个指标ASI和SCORara分别表示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演化,借助两者关系发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圈的重要性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发生转变,侏罗纪之后环境变化等非生物因素对于生物圈的影响降低,而生物间相互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转变与中生代中期钙质浮游生物的兴起有密切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Communications:技术带动进步——为时两年的海洋水汽同位素数据集
水同位素(2H和18O)以及由其派生出的参数氘盈余(d-excess = δ2H-8*δ18O)是研究现代水文过程和恢复古气候的重要示踪剂,其分析测试的传统手段为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IRMS)。在2000年前后,水同位素红外光谱分析技术(IRIS)的诞生,大幅降低了测试成本,在保障较高精度的同时显著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冥王星存在海洋源于气体水合物隔热层
很多含冰的太阳系天体内部可能存在液态水海洋,其中就包括冥王星。在冥王星的表面存在一个由氮冰组成、约1000 km宽的斯普特尼克平原(Sputnik Planitia)(图1),其与冥王星的潮汐轴对齐并在此区域存在正重力异常。****认为斯普特尼克平原积聚的氮冰以及地下液态水海洋是造成冥王星潮汐轴朝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海洋的漫长记忆——历史上的小冰期仍在太平洋深处上演
已有的大量古气候记录显示,地球地表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Dahl-Jensen et al.,1998),比如近一千年来,全球经历了中世纪暖期(公元1000-1500年),随后进入全球小冰期(公元1500-1850年),之后再次进入20世纪全球增温期。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海洋也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 利用地震追踪俯冲带流体从源(板片)到汇(地幔楔)的迁移过程
俯冲带是地球系统水循环的关键场所,水的输入、运移、脱出方式和量级对地球表层环境、深部介质性质和动力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西北太平洋地区俯冲板片含水量的控制因素》)。俯冲板块将地表水等流体带入地球深部,而深部的水又随着岩浆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海洋固氮作用新格局
氮是生物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1934年,美国海洋学家Alfred C. Redfield 发现大洋海水N/P比值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后续进一步揭示海水和浮游生物均具有相近的C∶N∶P = 106∶16∶1的关系,即著名的Redfield Ratio。Redfield Ratio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海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