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宇宙空间并非想象中那么空旷,除了尚待证实的暗物质与暗能量外,等离子体占据了宇宙有形物质的99%。当磁场极性相反的等离子体相互靠近时,磁力线会突然“断开”并重新联结,这就是等离子体中的一种基本物理过程——磁重联(图1)。磁重联使磁自由能快速转化为等离子体的动能和热能,最早用于解释太阳耀斑爆发中的电子加速(Giovanelli, 1946),因为它也是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层的一种重要触发机制,所以备受研究者关注。
图1 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在2011年8月17日观测到一起在太阳表面的典型磁重联事件(Su et al., 2013),在此过程中,磁场的拓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AIA成像仪在131埃波段观测到被加热到10MK的等离子体结构。分开的红色箭头表示正处在磁重联出流区的热化磁环
磁重联概念被提出后,科学家们通过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卫星观测、实验室等离子体装置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随着计算机性能和卫星数据分辨率的提升,人们对磁重联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当研究尺度大于离子尺度时,离子、电子都“冻结”在磁力线上;介于离子与电子尺度之间时,离子与磁力线解耦;在电子尺度时,电子与磁力线解耦(图2)。很容易推理,磁力线最终是在电子尺度完成“断开”和“重联”的。因此,研究扩散区中电子尺度的动力学过程,成为近年来磁重联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2 磁重联扩散区示意图(Wang et al., 2010)。浅蓝色部分为离子扩散区,红色部分为电子扩散区
2015年,NASA发射了由四颗卫星构成的星座MMS,用于收集有关磁重联现象的粒子信息,MMS超高的时空分辨率为重联扩散区电子尺度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在任务的第一阶段(2015-2016年),MMS反复穿越日侧磁层顶,对非对称磁重联进行研究。在第二阶段(2017年),卫星轨道穿越了对称度极高的磁尾,这种最简单的对称位形,可以排除其他复杂因素的干扰,有利于纯粹从基本物理角度出发来探索磁重联的核心问题。
近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7年7月11日,MMS在磁重联扩散区中首次完整地捕捉到了电子的动力学过程,完美地重现了电子在微小尺度时的行为。据估算,扩散区的横纵比为0.1-0.2,是一起典型的快速磁重联事件。在扩散区里,还观测到了速度高达15000 km/s的超阿尔文速电子喷流。
以往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发现,电子速度空间的新月形分布是电子扩散区的典型特征。在这起事件中,电子速度呈现多新月形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对这种分布进行验证(图3)。这种平整的多层成分电子分布的存在,表明在重联点附近,电子的动力学行为更接近层流状态而不是湍流,这不同于我所之前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与湍流相关的磁通量绳合并的观测结果(Wang et al., 2016)。这些结果使人们对磁重联扩散区中的电子动力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图3 K-N:MMS星座在磁重联电子扩散区里观测到的电子速度分布存在多新月形分布;P-S:数值模拟在此区域内重现的电子速度分布(Torbet et al., 2018)
主要参考文献
Giovanelli R G. A theory of chromospheric flares[J]. Nature, 1946, 158: 81-82.(原文链接)
Su Y, Veronig A M, Holman G D, et al. Imaging coronal magnetic-field reconnection in a solar flare[J]. Nature Physics, 2013, 9(8): 489-493.(原文链接)
Torbet R B, Burch J L, Phan T D, et al. Electron-scale dynamics of the diffusion region during symmetric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space [J]. Science, 2018, 362: 1391-1395.(原文链接)
Wang R S, Lu Q M, Du A M, et al.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a secondary magnetic island in an ion diffusion region and associated energetic electrons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0, 104(17): 175003.(原文链接)
Wang R S, Lu Q M, Nakamura R, et al. Coalescence of magnetic flux ropes in the ion diffusion region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 [J]. Nature Physics, 2016, 12: 263-267.(原文链接)
(撰稿:黄灿/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MMS星座完美捕捉到电子在磁重联扩散区中的动力学行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电子 观测
【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国主等-GRL:IONISE观测揭示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导致低纬电离层TEC振荡
地球电离层是指地球高空60~1000 km高度中性大气被部分电离的区域。在低纬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受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影响,其引起的行星际穿透电场可导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重新分布,造成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的一个重要参量。基于GPS信标观测反演的电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尧中华等-GRL:木星极光与磁层能量的对应关系——Juno,哈勃太空望远镜与Hisaki卫星的联合观测证据
极光是太阳系行星的普遍现象,甚至也被认为存在于系外行星。绚丽的光学现象背后对应的是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能量最强的极光活动,而驱动木星极光的木星磁层空间有地球磁层空间的1000倍大。 在地球上,太阳风通过磁层顶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将能量和物质输入进地球磁层,储存为磁能,当地球磁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进展
2020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的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0年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mecha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软件所荣获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安全认证协议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冯登国、邓燚、张振峰、徐静、张江。 该项目围绕安全认证协议的若干重要基础问题开展了前沿性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提出原创性的实例依赖密码学原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8大气所观测发现氨气分子扩散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
我国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硫酸盐气溶胶大幅下降,但硝酸盐却居高不下,大气富氨环境是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中国计划实施氨减排。揭示大气氨浓度变化及其来源,是制定减排策略的科学基础,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过去几十年,基于扩散吸附原理的被动采样器被广泛用于大气氨浓度测量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大气所成功应用微型化监测仪进行二氧化碳探空观测
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浓度垂直分布对于准确理解和阐释全球变暖,反演碳源、碳汇,校准和验证大气传输模型以及遥感测量结果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高精度CO2测量仪器,由于配套系统体积庞大,质量重,且价格昂贵,难以应用于垂直观测,因此边界层内的CO2垂向廓线的原位测量很少见。 中科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碳氮循环团队成功研发一氧化氮湍流通量的观测系统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AAS首次发表“展望”文章,介绍“观测涌现约束”
我所主办的英文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在2020年第一期推出新开设的Perspectives(展望)栏目,发表法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the 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s Météorologiques) Flore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