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李昊等-OGR:揭示我国新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铅锌碳酸盐矿床——火烧云矿床的成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火烧云铅锌矿是近几年在新疆和田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沉积岩容矿型铅锌矿床,铅锌资源量超过1800多万吨,是我国的最大、亚洲第二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铅锌碳酸盐矿床,它的成因机制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矿产资源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李昊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徐兴旺研究员与董连慧客座教授的指导下,与非硫化物矿床专家Gregor Borg教授及H. Albert Gilg教授等合作,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结合的方式,对火烧云铅锌矿床的地质基本特征、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因类型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研究显示,与世界上多数铅锌碳酸盐矿床的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成因不同,火烧云铅锌矿床铅锌碳酸盐成因于沉积—交代作用。
  矿床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产状:产出于喀喇昆仑山林济塘盆地下侏罗世巴工布拉莎组灰岩建造中,总体具层控特征(图1);
  (2)矿物组成与构成:铅锌矿物包括铅锌碳酸盐矿物菱锌矿、白铅矿、铅锌硫化物方铅矿与闪锌矿(图1)。其中菱锌矿是主体,其锌约占总资源量的85%,白铅矿的铅约占总资源量的10%,硫化物铅锌的比例小于5%;
  菱锌矿体主体呈层状分布于灰岩中,主矿体上部常含有菱锌矿矿化的泥质岩与泥质粉砂岩,矿体与下伏灰岩关系截然且下伏灰岩新鲜与没有矿化蚀变(图1A、图1C、图1D)。菱锌矿从颜色上分有无色、青色、褐色与黄色,从结构构造分为纹层状、块状与脉状。纹层状菱锌矿多呈粒状结构,颗粒表现出沉积压扁与压溶的特征(图2A -2C);块状矿石中可见鲕状结构,鲕粒也表现出沉积压扁与压溶的特征。脉状菱锌矿有发育于菱锌矿矿体中沿破裂裂隙充填与重结晶的、具对称梳状或纹层状的无色菱锌矿脉,为热液作用下重结晶的产物;菱锌矿脉体两侧的菱锌矿有一定的重结晶(图2D、图2E)。灰岩中脉状菱锌矿多呈褐色,脉体两侧灰岩强烈蚀变,可能为流体通道菱锌矿;
  (3)成矿阶段划分: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生长次序,成矿阶段依次可分为:沉积成因菱锌矿(SmI)-交代成因菱锌矿(SmII)-裂隙充填菱锌矿(SmIII)-交代及裂隙充填的白铅矿-铅锌硫化物矿(图3);
  (4)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流体特征:铅锌碳酸盐矿的C-O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成矿物质来自于海水与岩浆流体,而铅锌硫化物矿的S同位素指示其成矿物质主要与岩浆端元有关系(图4);白铅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其成矿的热液流体温度至少为186℃-206℃,且盐度为0.7-1.2 wt% NaCl eq.;
  (5)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热液叠加型铅锌矿床,主要包含沉积-热液叠加型菱锌矿、交代成因白铅矿及热液铅锌硫化物矿,且其铅锌碳酸盐矿主体为原生深成的非硫化物矿,是首例具有沉积-热液叠加成因的深成非硫化物型铅锌矿床。
  本研究新厘定的沉积-交代型铅锌碳酸盐矿床是一种新的矿床类型,对于铅锌碳酸盐矿床的成因类型与机制研究,以及对在青藏高原中生代沉积盆中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图1 A.火烧云铅锌矿区露采坑的矿石结构与构造特征;B. 块状硫化物矿石;C.菱锌矿层与砂泥岩层共生;D. 具有沉积间隔的菱锌矿石;E. 块状棕色菱锌矿中发育有充填交代的白铅矿脉;F. 铅锌硫化物胶结菱锌矿角砾
  
图2 火烧云铅锌矿主要矿石结构与构造特征。A. 原生沉积菱锌矿(浅黄色)与热液交代成因菱锌矿(棕色);B. 原生菱锌矿具有粒序结构的特征;C. 菱锌矿晶体之间发育压溶结构(正交偏光);D. 块状棕色菱锌矿中发育有无色菱锌矿脉;E. 无色菱锌矿脉穿过块状菱锌矿;F. 白铅矿充填交代于块状菱锌矿裂隙中

图3 火烧云铅锌矿成矿阶段。A. 菱锌矿(SmI)为菱锌矿(SmII)交代,及裂隙充填菱锌矿(SmIII)穿插菱锌矿(SmI 与SmII)中;B. 块状菱锌矿具有交代结构,并发育有白铅矿、方铅矿; C. 菱锌矿(SmII 与SmIII)、白铅矿及方铅矿的相互关系(单偏光下显微照片)

图4 火烧云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A. 火烧云菱锌矿与白铅矿C-O同位素特征,并与常见的表生成因菱锌矿与白铅矿的C-O同位素组成、一些铅锌矿中表生菱锌矿组成,如 Sierra Mojada 矿、Reef Ridge 矿、Jabali 矿及Angouran 矿中的表生与深成的菱锌矿组成进行对比;B. 火烧云铅锌硫化物(主要是方铅矿)及伴生石膏,矿区地层石膏S同位素组成,并与玄武岩、地幔、侏罗纪海水、SEDEX型铅锌矿及MVT型铅锌矿的S同位素进行对比
  研究成果发表于Ore Geology Reviews。(Li H, Borg G, Gilg H A, et al.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Giant Huoshaoyun Zinc-Lead Deposit, Karakorum Range, Northwestern Tibet[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9, 106: 251-272. DOI: 10.1016/j.oregeorev.2019.02.002)(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矿床 结构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毛亚晶等-JP:矿物粒度分布对金川矿床硫化物富集过程的指示
    不论是造山带还是克拉通背景的铜镍矿床,硫化物往往赋存于富橄榄石的小岩体中。经典的堆晶理论认为橄榄石堆晶岩是岩浆房中橄榄石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在底部堆积形成的,也有****提出堆晶岩可以在岩浆房边部原地成核并生长形成。两种成因机制均基于大型层状岩体的研究提出,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质疑与反复验证,至今仍未有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宋鹏汉等-JGR: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北东—南西向低速结构
    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国的中央造山带中心,西连昆仑、祁连造山带,东连大别苏鲁造山带 (图1)。秦岭形成于三叠纪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间的汇聚、俯冲和碰撞过程。此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秦岭的构造活动在中生代由东向西被重新激活。新生代,秦岭被部分卷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申萍等-GR:中亚成矿域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和成矿模式新认识
    斑岩型铜矿床为世界提供了大部分的铜而备受关注。世界上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等三大成矿域均发育斑岩铜矿床。前人已对太平洋和特提斯成矿域的斑岩铜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普遍认为,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加厚的下地壳有关,成矿岩浆主要为埃达克质岩浆,成矿岩浆源于地幔楔、俯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薛愿超课题组开发RIC-seq新技术系统解析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
    2020年5月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能够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RIC-seq新技术,解析了H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光合蓝藻长链脂肪烃合成的结构基础
    随着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寻求更安全、环保、经济的替代燃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长链脂肪烃作为传统液体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改造和优化是极有前景的替代产油方案。早期的研究发现光合生物蓝藻中存在一条代谢途径,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长链脂肪烃,无需额外碳源,但是效率较低,对该途径进行改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揭示ALKBH1对非配对DNA 6mA去甲基化的结构基础
    DNA 6mA(N6-甲基腺苷)作为DNA的第二种修饰形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基因组6mA的水平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组织发育、性别比例、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等多种作用,阐明其调控机制是解码这一新型修饰碱基生物学功能的关键。2016年,耶鲁大学Andrew Xiao首次报道ALK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进展
    2020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的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0年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mech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