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与美国克利夫兰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 的Zihua Gong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shieldin complex subunit 3–mediated recruitment of the checkpoint protein REV7 during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该项研究首次详尽了揭露SHLD3蛋白招募REV7的结构基础,对进一步了解细胞的DSB修复通路调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DSB)是极为严重的DNA损伤形式,如未被及时修复它将导致细胞癌变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在脊椎动物中,有两种保守的修复途径被用来处理这些具有毒性的DNA断裂末端,从而确保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稳定: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on-homologous end-joining),以及同源重组(H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选择何种途径来实现对DSB的修复在细胞中是受到严密调控的,此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细胞周期、表观遗传调控与DNA末端切除机制等等。Shieldin是近期新鉴定出来的具有四个亚基的复合物。它是53BP1的下游效应因子,可直接结合ssDNA末端、抑制DNA末端酶切,进而促进NHEJ修复途径。SHLD3是复合物中最上游的因子,其与REV7组成了Shieldin中的“DSB定位模块”,对于损伤发生后复合物的定位非常关键。但人们对SHLD3如何招募REV7并发挥功能这一过程并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解析了SHLD3-REV7复合物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结构显示SHLD3的REV7结合结构域(RBD)采用一种“长柄勺”状结构来识别REV7蛋白,并且依据二级结构特性,RBD又可以分为N端和C端两个部分。其中,N端的无规卷曲充当“勺”的柄而C端的α螺旋结构则充当了“勺”的底座。通过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人员证明了 SHLD3-RBD 的 N端和C端两部分对于其与 REV7 的紧密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该研究首次从动力学角度揭示了REV7独特的“安全带”结构对于SHLD3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因为这种独特的结构能够延缓 SHLD3-RBD 从REV7上解离的过程,使二者形成的复 合物能够更加稳定的存在。总的来说,该项研究工作揭示了SHLD3-REV7 异源二聚体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整个 Shieldin 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联系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周政研究员和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的Zihua Gong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周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戴亚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周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龙歌,副研究员单珊和Zihua Gong课题组的Fan Zhang也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jbc.org/content/early/2019/12/03/jbc.RA119.011464.abstract
图示:复合物整体结构及功能示意图
(供稿:周政研究组)
附件下载: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周政课题组揭示DSB修复过程中SHLD3招募REV7的分子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9
相关话题/结构 过程
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揭示呼吸链复合物III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Hartmut Michel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联合发表了题为“A 3.3 ?-Resolution Structure of Hyperthermophilic Res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卫涛涛、李明等应用单分子技术解析促凋亡蛋白tBid引发膜通透的动力学过程
2019年10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卫涛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课题组题为“Detection of tBid Oligomerization and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by Graphene-Bas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李栋课题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荣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成功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章新政组与王靖飞组合作解析甲病毒高分辨结构揭示甲病毒组装、入侵机理
2018年12月1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靖飞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Implication for alphavirus host-cell entry and assembly indic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解析手足口病毒柯萨奇A10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该病毒结合受体及脱衣壳的分子机制
2018年11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vira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生物物理所合作团队解析III-A型CRISPR-Cas效应复合物原子分辨率电镜结构
细菌和古菌中的CRISPR-Cas系统可以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外源入侵的基因,目前有的系统已开发为最为前沿的基因编辑工具。根据干扰机制的不同,CRISPR-Cas系统主要被分为六种类型。目前,人们对I、II、V和VI型CRISPR-Cas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较为详尽,而对其他类型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相对较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合作解析单纯疱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壳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疱疹病毒的组装和稳定性机制
2018年9月1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饶子和院士团队王祥喜研究员等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章新政研究员和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教授合作的研究论文“Structure of the Herpesvirus simplex virus type2 C-capsid with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李国红课题组和物理所合作利用单分子技术揭示FACT对核小体结构调控的分子机制
2018年7月19日,《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了李国红课题组与物理所李明团队合作的,题为“Functions of FACT in Breaking the Nucleosome and Maintaining Its Integrity at the Single-Nucleoso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状态转换复合体结构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发表了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II”。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孙飞课题组与杭州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解析嗜热光合绿丝菌光合核心复合体的空间结构
2018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杭州师范大学徐晓玲、辛越勇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Cryo-EMstructure of the RC-LH core complex from an early branching photosyn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