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卫涛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课题组题为“Detection of tBid Oligomerization and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by Graphene-Based Single-Molecule Surface-Induced Fluorescence Attenuation”的合作研究论文。文中通过应用新的单分子研究技术——基于纳米材料氧化型石墨烯表面诱导荧光衰逝的单分子荧光技术(single-molecule surface-induced fluorescence attenuation,smSIFA),解析了Bcl-2家族蛋白tBid与模型膜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tBid在膜表面通过同源寡聚化形成类孔道结构的动力学过程。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多基因调控、在进化上保守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是维持多细胞生物体稳态并清除多余或有害细胞的重要生命过程。在细胞凋亡的内源/线粒体途径中,Bcl-2家族蛋白通过家族之间以及蛋白-膜脂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对细胞器膜(例如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的通透作用(permeabilization)是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关键步骤。促凋亡蛋白Bid参与调控线粒体膜和溶酶体膜的完整性,是联结细胞凋亡的外源和内源途径的桥梁分子。Bid被胱天蛋白酶-8(caspase 8)剪切激活后,tBid(truncated Bid)既可以作为凋亡催化者激活Bax或Bak从而引起线粒体外膜通透,又可以作为凋亡执行者直接诱导线粒体膜或者溶酶体膜的通透。杨福愉/卫涛涛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tBid可以与溶酶体膜相互作用并引起膜通透,并进一步证实溶酶体膜上的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是与tBid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10;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12),然而tBid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和蛋白质变构的分子机制仍不明晰。
随着技术的发展,单分子荧光技术渐渐成为研究蛋白质与膜脂相互作用的有力武器。相比于测量分子集体信号的方法,单分子荧光技术可以探测单个分子的运动和特点,提供了整体水平无法观测到的生物分子的复杂性。虽然一些单分子荧光技术,如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smFRET)技术在研究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作用,但其无法反映出蛋白在膜内纵向运动的精确信息。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新的纵向亚纳米分辨率的单分子荧光技术——单分子表面诱导荧光衰逝技术(smSIFA)。当荧光分子靠近氧化型石墨烯介质膜表面时,荧光淬灭的效应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使得在通过单分子定位技术获得单个蛋白分子在平行于膜表面运动的同时,还能获得垂直于膜表面的运动轨迹。
卫涛涛课题组与李明课题组应用smSIFA技术进行了合作研究,分析了不同位点单标记的tBid在与膜脂作用并诱导膜通透的过程中蛋白的纵向和横向动力学过程。在tBid单体与类溶酶体膜结合时,蛋白整体处于脂双层膜表面的位置,并开始形成同源寡聚体;在寡聚体形成的起始阶段,tBid两个核心的疏水螺旋(α6和α7)插入膜内较浅的位置,而其他螺旋依然在膜表面的位置;在低聚的tBid团簇中,α6和α7在膜内深浅的位置发生动态变化,其他螺旋可能变构到膜的深层位置,导致形成瞬时的二维孔道结构,引起膜通透,进而诱导细胞凋亡。上述smSIFA实验结果也被分子动力学模拟所验证。文中应用smSIFA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以亚纳米精度分析了tBid与脂质双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加深了对tBid在溶酶体膜上形成孔道并诱导细胞凋亡的认识和理解。
李明课题组的马丽博士、胡书新博士和卫涛涛课题组的贺小龙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卫涛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李明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基金、王宽诚教育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2223
图smSIFA技术原理和tBid蛋白单体在磷脂膜上的构象变化
(供稿:卫涛涛研究组贺小龙)
附件下载: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卫涛涛、李明等应用单分子技术解析促凋亡蛋白tBid引发膜通透的动力学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9
相关话题/技术 细胞
俞洋课题组和上海生化细胞所黄旲课题组合作发现PANDAS复合物在pi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分子机制(俞洋课题组推送院里的稿件,标题稍作修改)
转座子(transposon)由冷泉港实验室Barbara McClintock(诺贝尔奖)首先在玉米中发现【1】。转座子又被称为“跳跃基因”,类似于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转座子的“跳跃”可能会产生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导致动物不孕不育。有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刘光慧研究组揭示人干细胞去衰老的表观遗传机制
2019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zing heterochromatin by DGCR8 alleviates senescence and osteoarthr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生物物理所刘志华组揭示了肠道共生菌调控胰岛beta细胞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血糖平衡的分子机制
数以百亿计的微生物与宿主构成共生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帮助宿主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各器官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在分子水平理解肠道菌与宿主在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机制。 参与代谢调控是肠道菌影响宿主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肠道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铁蛋白探针:精准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
阎锡蕴课题组在前期利用人铁蛋白特异识别肿瘤标记分子TfR1的特性,将纳米酶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并通过酶催化产生活性氧(ROS)杀伤肿瘤的基础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又设计出一种能够特异靶向肝癌,使其可视化并杀死肝癌细胞的新型铁蛋白探针,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 在这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刘光慧研究组利用人干细胞“年轻因子”治疗骨关节炎取得新进展
2019年4月1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组同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中科院动物所曲静研究组合作,在PLOS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Up-regulation of FOXD1 by YAP alleviates senescence and osteoarthrit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李栋课题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荣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成功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姬广聚组等利用PROTACs技术实现从小鼠到恒河猴蛋白水平的快速降解
2019年2月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姬广聚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课题组及北京大学张秀琴课题组合作在《Cell discover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Chemical Approach for Global Protein Knockdown from Mice to Non-human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娄继忠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合作在T细胞受体(TCR)抗原识别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19年1月30日,娄继忠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陈伟课题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 “Mechano-regulation of peptide-MHC class I conformations determines TCR antigen recognition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刘光慧等通过编辑长寿基因获得优质人类血管细胞
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获得的多种类型细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达到促进病损组织再生、恢复组织器官稳态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细胞治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碍了该技术的普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李栋课题组开发新型超分辨成像技术揭示细胞器互作新现象
2018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Eric Betzig博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博士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Visualizing intracellular organelle and cytosk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