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JC: 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暖的非线性响应及平流层过程在其中的调制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乌拉尔阻塞是乌拉尔山地区高纬度持续性大尺度的经向环流异常,其异常活跃时会在欧亚大陆中纬度造成寒潮等极端天气。近年来,北极海冰持续减少,冬季北极增暖远快于全球平均。此前有研究指出,冬季乌拉尔阻塞的活动会受到北极海冰融化和北极增暖的影响:当冬季巴伦支-喀拉海海冰较少、增暖加强时,冬季乌拉尔阻塞增多并且呈现准定常特征。这一发现对欧亚大陆中纬度极寒天气的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但是,近期观测显示,在巴伦支-喀拉海海冰极少的冬季,乌拉尔阻塞快速向西移动。针对这一反常现象,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陈晓丹及导师罗德海研究员,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Yutian Wu、挪威卑尔根大学****Etienne Dunn-Sigouin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Jian Lu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了不同北极增暖背景下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暖的响应机制,揭示了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暖的非线性响应,指出了平流层过程在北极强增暖情境下对乌拉尔阻塞的调制作用。美国气象学会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于近日刊登了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数值试验,该研究构建了一系列情景来代表不同强度的巴伦支-喀拉海增暖。随着增暖加强,阻塞在乌拉尔地区的局地维持时间先增加后减少(图1)。当增暖较弱时,巴伦支-喀拉海附近的温度升高、位势涡度减小,上游北大西洋地区位涡增大、温度降低,因此欧亚中高纬度位势涡度经向梯度减弱,北大西洋至西欧地区的西风加强。弱位涡梯度的背景环流下乌拉尔阻塞能量频散减弱,生命周期延长,而上游西风加强阻碍了乌拉尔阻塞西移,因此阻塞可以在乌拉尔地区长期维持。此情境下,对流层低层的北极增暖不能引起平流层环流的剧烈变化,乌拉尔阻塞的变化仅受到对流层路径的影响。当巴伦支-喀拉海的增暖逐渐增强,对流层行星波的振幅放大且向上传播,引起平流层极涡减弱。平流层信号下传至对流层形成类似北大西洋涛动负位相的环流异常,抵消了对流层路径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形成的低压异常,致使北大西洋西风减弱,引导乌拉尔阻塞向西移动。研究者通过设计数值试验关闭了平流层下传的影响,发现强增暖情境下乌拉尔阻塞的西退特征消失(图2),结合背景环流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北极增暖影响乌拉尔阻塞中平流层过程的调制作用(图3)。
  乌拉尔阻塞是天气到季节尺度预测的重要因子,这一工作首次提出了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暖的响应是非线性的,强烈依赖于北极增暖的强度,并指出平流层-对流层耦合在北极增暖调制乌拉尔阻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研究主要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XDA19070403)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X20200087)的支持。
  【论文信息】
  Chen, X., Luo, D., Wu, Y., Dunn-Sigouin, E., & Lu, J. (2021). Nonlinear Response of Atmospheric Blocking to Early Winter Barents–Kara Seas Warming: An Idealized Model Study, Journal of Climate, 34(6), 2367-2383. DOI: 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720.1

图1 巴伦支-喀拉海不同增暖情境下(自左到右增暖加强)乌拉尔阻塞日的发生频率(红线),乌拉尔阻塞事件的持续时间(蓝线)和事件数量(柱形)。

图2 巴伦支-喀拉海不同增暖情境中,存在(第一行)和不存在平流层过程干预(第二行)时乌拉尔阻塞事件的纬向移动对比。

图3 巴伦支-喀拉海不同增暖情境中对流层(第一行)和平流层(第二行)过程对500-hPa高度场的影响。北大西洋高纬度区域平均的500-hPa高度场异常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底部)。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过程 乌拉尔 大气 北极 创新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ACP: 气溶胶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中的辐射强迫污染反馈阈值与自净能力阈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气颗粒物污染与边界层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揭示气溶胶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理,定量气溶胶辐射强迫对边界层结构的反馈机制对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专项经费资助下,辛金元研究团队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OSL: 2020年北极海冰创历史第二低,海冰精准预测有待提高
    2020年9月15日,北冰洋海冰范围达到了年度的最小值,约为374万平方公里,比1980-2010年期间的平均值(627万平方公里)小约40%。这一数值仅比2012年9月16日的334万平方公里大,大幅度小于之前的历史第二(2016年9月7日的414.5万平方公里)和第三(2007年9月14日的4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OSL: 大气磷的干湿沉降:全球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其供给能力直接影响植被生产力。传统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普遍缺氮,增加氮投入会提高生产力;而最新研究发现,全球只有18%的陆地面积受氮限制,磷限制的区域却高达43%。在全球652个野外样地开展的控制实验发现,磷添加可使自然植被增产35%,高于农田施用磷肥的效果(增产仅14%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Chemosphere&AR: 华北大气富氨和强氧化性环境促发新粒子成核及快速增长
    新粒子成核和增长机理是揭示我国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颗粒物转化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传统的新粒子生成机制主要来源于国外较为清洁的大气环境,在我国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和交通发达的超大城市,仍缺乏成熟的成核机理来阐释高污染背景下的成核及新粒子快速增长,进而形成复合污染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tmos: 华北农田大气重金属沉降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重金属超标点位数占比高达82.8%。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国十条),旨在逐步消除影响我国“菜篮子”和“米袋子”安全的重大隐患。  大气沉降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RL Highlight-AGU Press Release:高分辨率探测揭示雷电连接过程“最后一跳”特征
    “连接过程”是云对地闪电的下行先导放电靠近地面时,诱发地面一个或多个物体产生上行先导放电,二者最终发生连接从而导致大电流回击的重要过程。其发生对于确定地面雷击目标物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雷电防护领域受到长期关注。然而,在雷电连接过程中,正、负先导之间发生击穿导通的“最后一跳”(Final Jump, 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TE: 大气所首次提出构建大气氧化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
    大气氧化能力(AOC)决定着臭氧和PM2.5中二次成分的转化强度,是大气中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驱动力。目前,对AOC均相气相化学过程认识仍然不清,对其在非均相化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更是匮乏,对AOC的定量研究成为当前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高NOx和VOCs排放、SO2尚未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pj Clim Atmos Sci: 局地排放加剧区域尺度的大气污染与粒子增长
    近些年,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区域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复杂城市边界层内,气象条件、排放、新粒子生成及其增长对污染形成的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此,大气所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赫尔辛基大学大气地球系统研究院(INAR),共同开展了《A 3D study on the 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EP: 大气污染治理背景下北京大气黑碳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混合态的变化和潜在影响
    黑碳气溶胶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之一,并能通过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影响大气稳定度,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黑碳气溶胶的气候环境效应由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主导,但也会受到粒径、混合态等微物理特性的显著影响。  大气所武云飞副研究员利用单颗粒黑碳气溶胶光度计、多波段黑碳仪等仪器,在北京城区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AS: 大气所联合全球13家单位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Prof. M. Mann、AAAS/AGU/AMS会士Prof. K. Trenberth等),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