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AOSL: 2020年北极海冰创历史第二低,海冰精准预测有待提高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2020年9月15日,北冰洋海冰范围达到了年度的最小值,约为374万平方公里,比1980-2010年期间的平均值(627万平方公里)小约40%。这一数值仅比2012年9月16日的334万平方公里大,大幅度小于之前的历史第二(2016年9月7日的414.5万平方公里)和第三(2007年9月14日的414.7万平方公里)的数值,最终9月平均达到392万平方公里,这使得2020年成为有现代观测记录(42年的卫星记录)以来海冰范围第二小的年份。
  然而,综合国际海冰预测网络活动(SIPN)近40个模式对于9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预测结果,发现6、7、8三个月预测的模式中值分别为433万、436万和43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模式都高估了2020年的海冰范围(图1),仅有少数几个较为“激进”的模式比较接近。

图1. 2021年3月26日,国际海冰预测网络活动(SIPN)发布了“2020年季后总结报告”(2020: Post-Season Report),与观测值相比,提前一个月的预测中值存在较大的高估。左侧箭头所示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预测值,是表现较好的几个模式之一。
  海冰精准预测是一道国际性难题,近日,发表在《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的一篇文章检查了自2009年到2020年的预测情况,发现绝大多数年份(8/12)的预测都大幅度偏离了观测值,这表明目前北极海冰的季节内-季节预测还存在教大的提升空间(图2)。作者指出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式初值同化系统、加强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状态的模拟,以及增加模式物理过程的完备性,考虑海冰融池等过程。

图2. 基于国际海冰预测网络活动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得到的9月北极海冰展望的中位值和四分位距。
  除了需要提高区域平均的预测能力,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预测更具挑战性,其准确预测的意义将更加巨大(图3)。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和“放大器”,全球冰冻圈的健康和稳定是气候系统稳定的基石,对于北极海冰的变化,需要高度重视、持续监测与深入研究。

图3. 2020年6月发布的9月北极海冰面积空间分布和实际观测情况。红框所示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预测海冰分布,是表现较好的几个模式之一,图片来自于国际海冰预测网络活动(SIPN)2020年季后总结报告。
  文章链接:
  Wei, K., Liu, J.P., Bao, Q., He, B., Ma, J., Li, M., Song, M.R., Zhu, Z., 2021. Subseasonal to seasonal Arctic sea-ice prediction: A grand challenge of climate scienc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4, https://doi.org/10.1016/j.aosl.2021.100052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国际 观测 大气 网络 空间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AOSL: 大气磷的干湿沉降:全球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
    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其供给能力直接影响植被生产力。传统观点认为生态系统普遍缺氮,增加氮投入会提高生产力;而最新研究发现,全球只有18%的陆地面积受氮限制,磷限制的区域却高达43%。在全球652个野外样地开展的控制实验发现,磷添加可使自然植被增产35%,高于农田施用磷肥的效果(增产仅14%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AS封面文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观测和数据库的发展
    据统计,台风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295亿元,最高年份近千亿元。尽管我国台风预报水平近年来稳步提高,但海上观测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台风演变机理的研究和预报技术的提升。  中国气象局于2018年启动的“海燕计划”是我国首次基于高空大型无人机的海洋综合观测试验。在2020年追逐“森拉克”的观测试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Chemosphere&AR: 华北大气富氨和强氧化性环境促发新粒子成核及快速增长
    新粒子成核和增长机理是揭示我国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颗粒物转化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传统的新粒子生成机制主要来源于国外较为清洁的大气环境,在我国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和交通发达的超大城市,仍缺乏成熟的成核机理来阐释高污染背景下的成核及新粒子快速增长,进而形成复合污染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RL:基于气候网络方法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冷暖位相转折预测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重要的年代际尺度海温变率,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目前,PDO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其形成可能由多个物理过程共同作用而成,如大气的随机强迫、中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涡旋输送等,这大大增加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tmos: 华北农田大气重金属沉降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重金属超标点位数占比高达82.8%。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国十条),旨在逐步消除影响我国“菜篮子”和“米袋子”安全的重大隐患。  大气沉降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TE: 大气所首次提出构建大气氧化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
    大气氧化能力(AOC)决定着臭氧和PM2.5中二次成分的转化强度,是大气中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驱动力。目前,对AOC均相气相化学过程认识仍然不清,对其在非均相化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更是匮乏,对AOC的定量研究成为当前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高NOx和VOCs排放、SO2尚未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pj Clim Atmos Sci: 局地排放加剧区域尺度的大气污染与粒子增长
    近些年,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区域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复杂城市边界层内,气象条件、排放、新粒子生成及其增长对污染形成的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此,大气所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赫尔辛基大学大气地球系统研究院(INAR),共同开展了《A 3D study on the 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EP: 大气污染治理背景下北京大气黑碳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混合态的变化和潜在影响
    黑碳气溶胶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之一,并能通过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影响大气稳定度,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黑碳气溶胶的气候环境效应由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主导,但也会受到粒径、混合态等微物理特性的显著影响。  大气所武云飞副研究员利用单颗粒黑碳气溶胶光度计、多波段黑碳仪等仪器,在北京城区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AS: 大气所联合全球13家单位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Prof. M. Mann、AAAS/AGU/AMS会士Prof. K. Trenberth等),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MD: 大气所自主研发模型估算全球自然湿地甲烷排放
    甲烷(CH4)是全球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自然湿地是大气CH4的最大自然排放源。精准定量全球自然湿地CH4排放是当前“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的核心之一。然而由于对排放过程的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范围的自然湿地CH4排放定量估算存在着极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