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强磁场对导电流体热毛细流动和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陈然, 王增辉, 倪明玖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2017年12月8日 收稿; 2018年3月5日 收修改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6162,51876201)资助
通信作者: 王增辉, E-mail:wzhawk@ucas.ac.cn

摘要: 核聚变装置限制器有效地屏蔽来自器壁的杂质,排出来自中心等离子体的粒子流和热流。液态金属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液态金属具有导热性强、液相温度范围大和易于补充等特性,是未来聚变反应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主要备选材料之一。限制器的不同位置存在较大的温差,在表面张力驱动下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形成热毛细对流。该热毛细对流受到聚变堆强磁场的影响。通过建立导电流体自由表面热毛细对流实验系统获得可视化的实验结果,研究温差变化和强磁场参数对导电流体自由表面热毛细对流的影响规律,深入分析该过程对液态金属在未来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成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毛细对流表面张力液态金属磁场
Influence of the strong magnetic field on free surfac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of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fluid
CHEN Ran, WANG Zenghui, NI Mingjiu
Schoo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 divertor of the nuclear fusion device effectively shields the impurities from the wall and discharges the particle flow and heat flow from the central plasma. The liquid metal performs this task well. Liquid met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thermal conductivity, large liquid temperature range, and easy supplement. It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materials for 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in future fusion reactor. There are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divertor. Under the action of surface tension, th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s formed on the free surface of liquid metal, and th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s affected by the strong magnetic field of the fusion reactor. The visual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ductive fluid free surfac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experiment system. We have studied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strong magnetic field parameters on the conductive fluid free surface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liquid metal as 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in future fusion.
Keywords: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surface tensionliquid metalmagnetic field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对新能源的探索研究。可控核聚变是能量巨大、原材料取之不尽、干净、安全的新能源[1]。限制器作为核聚变磁约束装置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核聚变装置限制器可以有效地屏蔽来自器壁的杂质,排出来自中心等离子体的粒子流和热流。液态金属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液态金属具有导热性强、液相温度范围大、易于补充等特性,是未来聚变反应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主要备选材料之一。液态金属[2]自由表面的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流动和传热规律是目前关注的重点。热毛细对流是一种与流体自由表面或界面相关的热对流,宏观上表现自由表面或界面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体流动[3]
导电流体通过磁场时将产生诱导电流,此诱导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在流体中产生一个与流动方向相反的洛仑兹(Lorentz)体积力,即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4]。磁场作用下的热毛细对流不同于一般流体的热毛细对流,除与温差、表面张力有关,还与磁场有关,是多场强耦合作用下的流动传热过程,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科学意义。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对于热毛细对流进行了较多研究。李炜等[5]及Hossain等[6]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磁场作用下的双扩散液层热毛细对流进行研究,得到液层内部对流结构同磁场强度的变化规律。Kamotani等[7]对方腔内硅油的自由表面受到热毛细对流及自然对流共同影响的形貌变化进行深入分析。Gupta等[8]、Qin等[9]及Jue和Ramaswamy[10]对流动结构的自由表面热毛细流动的传热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设计物理模型、考虑两不互溶流体自由表面以及交界面的形变,对传热效果进行数值模拟。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交界面处的流动更加剧烈,并且等温线向两端倾斜的趋势更加明显。
虽然已有研究人员对于热毛细流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停留在二维数值模拟方面,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热毛细对流自由表面形貌特征研究较少,对于液态金属自由表面的热毛细流动以及强磁场对于三维实际工况的影响等方面目前未见报道,这是本文开展实验研究的创新点。本文首先采用可视化的透明碳酸钾溶液为工质进行导电流体热毛细流动研究实验,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液态金属自由表面流动情况的理解后,研究碳酸钾溶液和镓铟锡液态金属合金溶液在不同磁场强度和温度梯度下的热毛细对流流动和传热规律。
1 实验装置在聚变堆中,在强磁场的约束下,反应堆内部是一个电场、磁场、带电和中性粒子高速运动的复杂系统。在聚变堆超强磁场的环境中,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液态金属不仅受到强磁场的作用,而且受到高温等离子体的辐照,二者作用在液态金属上会产生强磁场作用下的热毛细对流现象。强磁场作用下的热毛细对流会影响液态金属自由表面流速分布,产生不同于无磁场下的流动设计参数,威胁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部件的安全和聚变堆运行的稳定性,因此深入研究该热毛细对流的特性和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该过程可以获得聚变堆中强磁场对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形态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液态金属自由表面热毛细对流自由表面的传热过程。
为模拟这一过程研究液态金属热毛细对流现象,本文设计完成了导电流体在矩形液池内的热毛细对流实验系统,如图 1所示。
Fig. 1
Download: JPG
larger image
图 1 实验装置图 Fig. 1 Experiment setup
图 1 实验装置图

Fig. 1 Experiment setup -->

矩形容器的水平横截面为60 mm×60 mm,两个相对的侧面是聚碳酸酯板(俗称PC板,热导率为0.2 W/(m·K)),壁面厚度为5 mm。PC板的透明度高,便于对实验内部流体进行观察;而且可以耐受较高的温度。PC板外侧包裹一层5 mm厚的隔热海绵用于隔热。在实验段两侧,左面是紫铜导热板,右面是中空紫铜制成的水冷板。容器内部盛有碳酸钾薄层液体,在两侧高低温的作用下,液体表面产生温度梯度。液体表面的温度通过热电偶进行测量。热电偶采用电极材料为铬镍-硅镍的K型热电偶。高温端采用高精度恒温加热器进行温度控制加热,低温端通过低温恒温槽对其进行温度控制冷却,使得两端可以保持恒定的高低温。
实验中,液层两侧的温差将逐渐增大观察实验现象。由于碳粉的密度小于水溶液,可以较容易地悬浮在液体表面,所以液体表面流动的示踪粒子采用直径为15~20 μm的碳粉颗粒,碳粉具有较强的液面跟随性,可以较好地反应液体表面的流动情况。通过高速摄像机对碳粉运动情况进行拍摄,以两张图片同一颗粒的移动距离除以两张图片的曝光时间间隔,所获得的速度即为液体自由表面的瞬时速度。
实验开始首先打开安捷伦34970A进行温度实时监控与测量,在实验段中注入5 mm厚度的液态工质。本文中引入无量纲参数邦德数$Bo = \frac{{\Delta \rho g{L^2}}}{\sigma }$,表征重力(浮力)比上表面张力(热毛细力)。
当邦德数小于1时,热毛细作用起主导作用;当邦德数大于1时,浮力起主导作用。此文中Bo=0.020 7,如Kuhlmann和Albensoeder[11]所述,浮力影响可以近似忽略。并且文中引入瞬时功的概念:$B = \frac{{Gr}}{{{D_{{\rm{kin}}}}}}v\theta $,其中${{D}_{\text{kin}}}=\iiint{{{\omega }^{2}}\text{d}V}$θ表示温度,那么由浮力产生的能量$\iiint{B\text{d}V}$如果足够小或者为负数,可以忽略浮力影响。在目前宽深比Г=12的情况下,浮力产生的能量为负值,因此目前实验系统浮力可忽略。
实验中采用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钾溶液。在此引入无量纲参数$Ma=-\frac{\text{d}\gamma }{\text{d}T}\frac{L\Delta T}{\mu \alpha }$,它表征表面张力与黏滞力之比。通过改变实验台两端温差,使得Ma数分别为6.97×105, 1.39×106, 2.09×106, 2.79×106, 3.48×106。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下碳粉颗粒循环图像,对颗粒实时跟踪拍摄,同时用红外线成像仪对液体自由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拍摄测量,并测量和记录液面的温度分布。
2 导电流体热毛细对流实验结果分析2.1 无磁场情况下表面流动规律实验介质是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钾溶液,2003年国际空间站(ISS)实验中水薄膜自由表面的流动方向和常规的流动方向相反,方向是从冷端流向热端[12]。本实验表面流动矢量图如图 2(a)所示,主流流动方向和ISS实验方向相符。主流流动从冷却面流向加热面。图 2(b)为自由表面俯视拍摄图,表面黑色颗粒是本实验的示踪粒子碳粉颗粒。由于液面较薄,主流区域所占面积较大,在绝热壁面附近存在两个所占区域较小的回流。该回流流动速度较大,方向为从热到冷。如此反复流动,表面会形成循环流动结构。
Fig. 2
Download: JPG
larger image
图 2 自由表面俯视图 Fig. 2 Top view of free surface: flow vector (a) and tracer particles of surface (b)
图 2 自由表面俯视图

Fig. 2 Top view of free surface: flow vector (a) and tracer particles of surface (b) -->

速度所取位置为自由表面距离加热面5 mm处,并且垂直于热流梯度的截线上的流速。流速变化如图 3所示。随着Ma数的增大,液体冷热端温差越大,表面张力梯度越大,液体自由表面流速也随之上升。
Fig. 3
Download: JPG
larger image
图 3 表面流动图 Fig. 3 Diagram of surface flow: horizontal flow (a) and vertical flow (b)
图 3 表面流动图

Fig. 3 Diagram of surface flow: horizontal flow (a) and vertical flow (b) -->

2.2 磁场情况下表面流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磁场对自由表面的热毛细对流流动与换热的影响规律,本文将热毛细对流实验装置放入磁场中观察表面速度以及换热变化规律。磁场方向垂直于主热流梯度方向。由于小温差和小磁场情况下速度以及传热变化不明显难以测量所以本文给出Ma=2.79×106情况下不同磁场表面的流动速度以及速度变化情况,如图 4所示。
Fig. 4
Download: JPG
larger image
图 4 变化磁场下表面流动图 Fig. 4 Diagram of surface flow in variational magnetic field: horizontal flow (a) and vertical flow (b)
图 4 变化磁场下表面流动图

Fig. 4 Diagram of surface flow in variational magnetic field: horizontal flow (a) and vertical flow (b) -->

在此处引入哈德曼数这一无量纲参数$Ha=\mathit{\boldsymbol{B}}L\sqrt{\frac{{{\sigma }_{m}}}{\mu }}$,它表征电磁效应与黏性效应之比。流场和磁场之间的耦合是通过诱导电流和洛伦兹力这两个概念实现。导电流体在磁场中运动,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诱导电流J,诱导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在流体内部产生洛伦兹力F
本文所用磁场方向为水平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主流方向,得到生成的洛伦兹力平行于流体流动方向,且与流动方向相反,从而对流体的流动产生抑制作用。流速越大,洛伦兹力越大,抑制效果越强。如图 4所示,变化磁场情况下,液层自由表面速度明显减小。随着Ha数增大,速度总的变化趋势不变,但速度绝对值明显减小,这表明磁场能够有效抑制热毛细对流。
2.3 磁场作用下换热分析本实验通过测量GaInSn和K2CO3溶液实验系统冷端紫铜板内外两侧的温差计算热流量Q。即Q=λcopperA(Tout-Tin)/L,在此引入无量纲参数Nu,它是表征对流换热程度的无量纲参数。
$Nu=\frac{hL\prime }{{{\lambda }_{\text{GaInSn}}}}=\frac{Q}{A({{T}_{\text{h}}}-{{T}_{\text{c}}})}\frac{L\prime }{{{\lambda }_{\text{GaInSn}}}}, $ (1)
$Nu=\frac{hL\prime }{{{\lambda }_{{{\text{H}}_{\text{2}}}\text{O}}}}=\frac{Q}{A({{T}_{\text{h}}}-{{T}_{\text{c}}})}\frac{L\prime }{{{\lambda }_{{{\text{H}}_{\text{2}}}\text{O}}}}.$ (2)
式中:A代表铜板与介质接触表面积;Tin表示水冷板内侧的平均温度;Tout代表水冷板外侧与介质接触的面上的平均温度;L为特征长度(文中所取特征长度为冷热两端距离60 mm)。λcopper, λGaInSn, λH2O分别代表铜,GaInSn和K2CO3溶液的导热系数。
实验系统参数如表 1[13]所示。本实验将GaInSn和K2CO3溶液实验系统放置于磁场内部,对整个实验系统的换热情况进行分析。
Table 1
表 1 实验工质物性参数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工质 K2CO3 GaInSn Cu
密度/(kg·m-3) 1 051 6 363 8 920
热导率/(W·m-1·K-1) 0.60 16.5 386

表 1 实验工质物性参数Table 1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图 5所示在磁场垂直于热流梯度方向时,磁场明显对流体的换热起到阻碍作用,随着磁场的增大抑制效果也愈加明显。
Fig. 5
Download: JPG
larger image
图 5 导电流体不同Ma下平均NuHa的变化 Fig. 5 Variation in the average Nu of conductive fluid at different Ma values with Ha: GaInSn alloy (a) and K2CO3 solution (b)
图 5 导电流体不同Ma下平均NuHa的变化

Fig. 5 Variation in the average Nu of conductive fluid at different Ma values with Ha: GaInSn alloy (a) and K2CO3 solution (b) -->

磁场对GaInSn的换热抑制比K2CO3溶液更加明显是因为GaInSn合金的电导率要远大于K2CO3溶液的电导率,在磁场中受到热梯度驱动的流动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更大,洛伦兹力的产生将有效地阻碍表面张力驱动流。可以看出温差越大,所驱动的表面流动速度越大,从而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洛伦兹力越大,NuHa增加下降得越快。同时下降的斜率越来越趋近于平缓,说明在磁场足够强时,洛伦兹力、表面张力和重力趋于平衡,磁场产生的抑制效果也将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同时,K2CO3溶液的Nu也随Ha增大而逐渐减小,但由于K2CO3溶液的电导率较小,所以产生的洛伦兹力要明显小于GaInSn,所以增大磁场所产生的抑制效果不如GaInSn那么明显,但仍可以看出变化趋势也是逐渐趋于平缓。
为了进一步对磁场中液态金属自由表面热毛细流动系统的换热情况与磁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无量纲分析,对于无量纲参数努塞尔数Nu、哈德曼数Ha以及Ma的关系进行函数拟合。拟合的公式为
$Nu=0.163\times M{{a}^{0.47}}{{\text{e}}^{-2.13\times 10}}^{^{-4}Ha}.$ (3)
拟合曲线中,3种不同Ma的函数与所得的拟合曲线平均误差小于5%,相关系数达0.99,由此可以得到无量纲参数努塞尔数和哈德曼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得到NuMa的变化呈幂函数关系,与哈德曼数的变化呈指数函数关系。磁场增大会抑制换热效果,温差增加会增大换热效果,得到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相符。
3 结论热毛细对流是由于自由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体流动。在聚变堆中,由于大温差和大热源的存在,液态金属的热毛细对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磁场作用下热毛细对流不同于一般流体的热毛细对流。
本文以流体自由表面热毛细对流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由表面水平温差梯度驱动下的热毛细对流产生条件、演化机理及其磁场主动控制的规律。研究内容以及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图像分析法对矩形腔体内流体自由表面热毛细对流进行实验研究。自由表面先因为存在温差,导致主流方向存在表面张力梯度,从而表面存在由冷却面流向加热面的主流流动。又因为液面较薄,自由表面需要补充不断流出的流体工质,因而绝热壁面两侧存在从加热面流向冷却面的补充流,自由表面会形成两个环形流动。并且两侧温差越大,自由表面表面张力梯度越大,流动速度也越大。
在加入磁场的情况下,磁场方向与主热流梯度方向相垂直。磁场的加入,使得导电流体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抑制自由表面流体的流动, 从而减弱热毛细流动,减弱流体的对流换热,使得换热效果受到削弱。并且磁场强度越强,对于热毛细流动的抑制效果越强。
参考文献
[1] 张一鸣, 曾丽萍, 沈新, 等. ITER计划与聚变能发展战略[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13, 33(4): 359-365. DOI:10.3969/j.issn.0254-6086.2013.04.012
[2] 邓伯权, 严建成, 黄锦华. 自由表面液态锂偏滤器靶板物理过程研究[J]. 核科学与工程, 2000, 20(4): 373-384. DOI:10.3321/j.issn:0258-0918.2000.04.013
[3] Doi T, Koster J N. Thermocapilary convection in two immiscible liquid layers with free surface[J]. Physics of Fluids, 1993, 5(8): 1914-1927. DOI:10.1063/1.858817
[4] Priest E, Forbes T. Magnetic reconnenction:MHD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5.
[5] 李炜, 姜燕妮, 严君毅, 等. 磁场对双扩散液层热毛细对流的影响[J]. 力学学报, 2012, 44(3): 481-485.
[6] Hossain A, Gorla RSR, Saleem M.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in a system of two immiscible liquid layers in a rectangular ca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2013, 23(3): 405-426.
[7] Kamotani Y, Platt J. Effect of free surface shape on combined thermocapillary and natural convection[J].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1992, 6(4): 721-726. DOI:10.2514/3.11557
[8] Gupta N R, Haj-Hariri H, Borhan A. Effect of free surface heat transfer on thermocapillary flow in double-layer fluid structures[J]. Heat Mass Transfer, 2014, 50(3): 333-339. DOI:10.1007/s00231-013-1268-y
[9] Qin T, Tukovic Z, Grigoriev R O. Buoyancy-thermocapillary convection of volatile fluids underatmospheric cond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4, 75(4): 284-301.
[10] Jue T C, Ramaswamy B. Natural convection with thermocapillary and gravity modulation effects in low-gravity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Spacecraft & Rockets, 2015, 178(6): 856-869.
[11] Kuhlmann H C, Albensoeder S.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stabilities in a thermocapillary-driven cavity[J]. Physical Review E Statistical Nonlinear & Soft Matter Physics, 2008, 77(3): 036303.
[12] Yamamoto T, Takagi Y, Okano Y,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oscillatory the thermocapillary flows under zerogravity in a circular liquid film with concave free surfaces[J]. Physics of Fluids, 2016, 28(3): 032106. DOI:10.1063/1.4943246
[13] Wang Z H, Meng X, Ni M J. Liquid metal buoyancy driven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a rectangular enclosure in the presence of a transverse magnetic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7, 113(10): 514-523.


相关话题/实验 金属 系统 图片 传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毫米波MIMO系统中基于射频链路选择的高能效混合预编码设计
    孙霁含,邱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72017年6月23日收稿;2017年10月23日收修改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672484)资助通信作者:邱玲,E-mail:lqiu@ustc.edu.cn摘要:为减少射频链路开销的同时满足系统高容量需求,提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沉积环境下涡轮叶片前缘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运行的过程中,涡轮部件会受到污染物的沉积、腐蚀和侵蚀。当飞机在起降或低空飞行时,燃气涡轮发动机往往会吸入灰尘、砂砾或其他颗粒物,特别是在沙漠或火山活跃地区。此外,航空燃料在高温环境下生成的金属化合物的副产物,也是极易沉积的颗粒物。其中,钒燃烧的产物V2O3会在涡轮叶片上沉积,在过剩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分离式飞机应急数据记录跟踪系统设计与试验*
    在法航AF447和马航MH370等海上空难中,由于飞行数据记录器(FlightDataRecorder,FDR),也称“黑匣子”,固定在机身中,空难发生时记录器随飞机残骸沉入海底,给打捞和定位造成困难,甚至无法打捞,严重制约了及时救援和事故调查。特别是马航MH370事故,数国历时几年竭尽全力的救援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轴向通流旋转盘腔流动换热稳态实验与数值模拟*
    当前,提高涡轮前温度是提升航空发动机综合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使涡轮等热端部件能够在愈发恶劣的环境下正常、持久地工作,需要从压气机级间抽取冷气对其进行冷却。冷却气体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冷却效果,但提高了主流损失,对整机性能影响巨大;冷气由压气机级间进入盘腔后会与压气机转盘和盘罩换热,形成复杂的流动结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改进型自抗扰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四旋翼无人机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小型飞行器,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悬停及垂直起降的特点,同时具有较为良好的可控性,既在近地监视与侦察等军事任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又在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农业植保等民用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2-3]。由于四旋翼无人机是一个非线性、欠驱动、强耦合且存在多个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飞行包线下燃油箱耗氧型催化惰化系统性能研究*
    飞机燃油箱上部空余空间充满可燃的燃油蒸气与空气混合物,存在燃烧爆炸的风险[1-3]。目前,燃油箱惰化技术是一种降低油箱可燃性的可行措施[4-6]。耗氧型惰化技术由于流程简单、惰化效率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应用的下一代惰化方式[7-8]。其基本原理是:将气相空间油气混合物导入反应器中进行低温无焰催化燃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北斗三号系统广域差分服务精度评估*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导航用户更高精度的服务需求,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星基增强系统,如美国的WAAS系统、欧洲的EGNOS系统、日本的MASA系统以及印度的GAGAN系统等[1-4]。通过在服务区域内均匀布设监测站,解算卫星的轨道与钟差误差改正信息、格网电离层延迟改正信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脉冲射流强化喷流混合流动显示实验*
    尾喷流是飞行器3个主要的红外辐射源之一。在加力状态下,尾喷流的红外辐射可以达到飞行器总红外辐射的50%。强化喷流混合技术用于航空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尾喷流的核心区长度[1-2],从而降低红外辐射[3],提高飞行器隐身性能。强化喷流混合技术主要分为主动流动控制技术[4]和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其中,被动流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压电式高速开关阀控液压缸位置系统*
    开关阀相比传统的比例阀和伺服阀,能够直接实现数字量控制,省去了伺服和比例控制中的D/A转换器,控制性能更好[1-2],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抗污染能力强、工作稳定可靠、能耗低等优点。高速开关阀大多采用新型电-机械执行器直接驱动阀芯结构,由计算机输出的PWM脉冲信号控制高速开关阀的开关,随着计算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新型无人飞行器[1]。这类无人机具有较高的巡航效率、较快的飞行速度,以及非常便捷的起降能力,因而可以应付较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很多,典型的代表有GL-10[2]、So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