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05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2005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
张中秋;陈煜;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 2: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 3: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088 4:博士研究生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中秋;陈煜;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一凡.新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张晋藩.中国宪法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5]蒲坚.中国历代土地资源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郭建.中国财产法史稿[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7]杨湘钧.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周伯峰.民国初年“契约自由”概念的诞生———以大理院的言说实践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卢静仪.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以大理院民事判决为中心(1912-192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李青.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1]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王志华.中国近代证券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刘山鹰.中国宪政选择———1945年前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党江舟.中国讼师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田涛.被冷落的真实———新山村调查手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张伯元.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陈重业.〈折狱龟鉴补〉译注[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毛玲.英国民事诉讼法的演进与发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9]华夏,等.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0]艾永明,陆锦璧,编.杨兆龙法学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何勤华,等编.董康法学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2]张中秋,编.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三辑)[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4]何勤华,主编.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刘金国,主编.人类法律文化的丰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6][美]莫顿.J.霍维茨,谢鸿飞译.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英]爱德华滋,校勘,何勤华,译.汉穆拉比法典[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8]张晋藩.综论独树一帜的中华法文化[J].法商研究,2005,(1).[29]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中华法系的一个视角[J].政法论坛,2005,(6).[30]张晋藩.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J].中国法学,2005,(5).[31]曾宪义,马小红.试论古代法与传统法的关系———兼析中西法传统在近现代演变中的差异[J].中国法学,2005,(4).[32]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3).[33]周国均,巩富文.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借鉴[J].中国法学,2005,(1).[34]敖惠,徐晓光.中国古代会审制度及其现代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1).[35]高绍先.传统刑法与以人为本[J].现代法学,2005,(4).[36]龙大轩.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选择[J].现代法学,2005,(6).[37]李道刚.中国传统人权观念再探———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2).[38]张飞舟.中国古代的乐与法[J].法律科学,2005,(4).[39]徐忠明.如何思考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意义[J].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40]俞荣根.寻找“自我”———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与动向[J].现代法学,2005,(2).[41]张中秋.论传统中国法律的公法文化属性[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6).[42]苏亦工.得形忘意———从唐律情结到民法典情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5,(1).[43]徐忠明.办成“疑案”:对春阿氏杀夫案的分析———档案与文学以及法律与事实之间[J].中外法学,2005,(3).[44]徐忠明.关于明清时期司法档案中的虚构与真实———以〈天启崇祯年间潘氏不平鸣稿〉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家,2005,(5).[45]徐忠明.明清刑事诉讼“依法判决”之辨证[J].法商研究,2005,(4).[46]郑定,杨昂.不可能的任务:晚清冤狱之渊薮———以杨乃武小白菜案初审官刘锡彤为中心的分析[J].法学家,2005,(2).[47]刘练军.冤案与话语权———围绕女性立场而对杨乃武案的一个分析[J].法学,2005,(11).[48]王一强.法律文本的矛盾:从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一份鞭刑文件说起[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9]姜朋.典权适用的另类解释:以清代的北京期房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3).[50]党国华.元杂剧〈窦娥冤〉的法理解读:中国古代民众超现实的实质正义观简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51]夏勇.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J].比较法研究,2005,(2).[52]范忠信.日据时期台湾法制的殖民属性[J].法学研究,2005,(4).[53]陈晋萍,李卫东的《社会变迁与民初法律观念的转变[J].法学评论,2005,(2).[54]李交发.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J].现代法学,2005,(1).[55]高积顺.沈家本的历史法哲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4).[56]高汉成.晚清刑事改革中的“危机论”———以沈家本眼中的领事裁判权问题为核心[J].政法论坛,2005,(5).[57]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5,(6).[58]吴永明.民初刑事诉讼法制变革论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5,(1).[59]刘笃才.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J].环球法律评论,2005,(2).[60]刘霜.从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管窥礼法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61]赵晓耕,马晓莉.于激变中求温实之法———民国最高法院关于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解释例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62]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J].现代法学,2005,(5).[63]张仁善.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J].法学家,2005,(2).[64]侯欣一.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理念及技术的形成与确立[J].法学家,2005,(4).[65]简海燕.简论清末宪政视野下的司法独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66]张从容.晚清司法改革中的两种倾向[J].学术研究,2005,(2).[67]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J].政法论丛,2005,(5).[68]高仰光.中世纪英国法发展的教会法背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69]高敏.令状与陪审:程序正义在中世纪英国的制度设计[J].理论界,2005,(8).[70]耿龙玺.英国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亨利二世前英国法对普通法形成的影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1).[71]胡健.论英国大法官制度的历史流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72]戴建国.社会失范视域下:近代早期英国法治秩序形成的历史透视[J].学术论坛,2005,(3).[73]聂资鲁.一个宪法与一个时代———《美国宪法》在清末民初的传入及对民初中国立宪的影响[J].政法论坛,2005,(5).[74]陈秋云.美国宪政思想对近代中国宪政的影响评述[J].法商研究,2005,(2).[75]朱勇.私法原则与中国民法近代化[J].法学研究,2005,(6).[76]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J].中国法学,2005,(4).[77]苏力.传统司法中“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J].政法论坛,2005,(1).②以上三书均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引文出自该丛书每册封三。①苏力教授本年发表一系列“以案说法“的文章:《传统司法中的“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中国传统戏剧与正义观之塑造》,载《法学》,2005年第9期;《窦娥的悲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①比如在法制史考证方面,本年代表性成果有:张中秋《中国古代法的形成及其特性考论———以部族征战与刑的成长为线素》,载《清华法学》,2005年第9辑;张中秋《唐代民事法律主客体与民事法源的构造》,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王斐弘《敦煌写本〈神龙散颁格刑部格残卷〉研究———唐格的源流与递变新论》,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冯卓慧《中国古代关于慎刑的两篇稀有法律文献》,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杨鸿雁《中国古代耻辱刑考略》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阎晓君《竹简秦汉律与唐律》,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等等。在法律思想方面,代表性成果有:霍存福《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知识智慧———法律解释的知识形态》,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华有根《左宗棠的法律思想以及与曾、李比较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龙天贵《郑观应法律思想述评》,载《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谢东慧、雷金火《浅论拿破仑的法治思想与司法实践》,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等等。

相关话题/法律 北京 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 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