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团队在《Blood》阐述新的锌离子转运蛋白TMEM163是血小板致密体发生的关键蛋白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2021年1月29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遗传与出生缺陷防治中心李巍教授团队在血液学权威杂志《Blood》上发表题为“A zinc transporter, transmembrane protein 163 (TMEM163), is critical for the biogenesis of platelet dense granules”的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到一种新的定位于血小板致密颗粒(dense granule, DG)的锌离子转运蛋白TMEM163,该蛋白在维持血小板致密颗粒生物发生和细胞内锌离子稳态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并为血小板致密颗粒缺乏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的启示。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博士后袁业锋为第一作者,李巍教授为通讯作者。

血小板致密颗粒是其特有的一种溶酶体相关细胞器(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 LRO),富含H+、Ca2+、Zn2+等。血小板受到刺激活化后,血小板致密颗粒能够快速释放其内容物如ADP等,促进凝血、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理学反应。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PS)是一种罕见遗传病,病理特征是多种组织特异性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的缺陷,包括血小板致密颗粒发生缺陷,但其机制至今未明。
李巍教授团队近年来重点关注因囊泡运输障碍导致的遗传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等的病理机制。研究团队前期发现,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生物发生复合体-1(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1,BLOC-1)缺陷会引起血小板致密颗粒发生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为了探索其发生机制,本研究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到一种新的定位于血小板致密颗粒的锌离子转运蛋白TMEM163。小鼠TMEM163的缺失导致血小板致密颗粒内Zn2+的贮积和生物发生缺陷,并且TMEM163在BLOC-1、BLOC-2以及AP-3缺陷的小鼠及HPS患者中都显著降低,表明这些复合体可能参与TMEM163运输到血小板致密颗粒。不论是这些复合体还是TMEM163本身的缺乏都将导致血小板致密颗粒的发生缺陷,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这一发现解决了多年来该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血小板致密颗粒缺陷的关键分子机制,并揭示了血小板储存池病和HPS中血小板致密颗粒缺乏的分子机制。

锌离子稳态与血小板致密颗粒发生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977; 91954000; 31830054; 91539204; 31900496)和中国科技部(2019YFA0802104)资助。研究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汪迎春课题组、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佺课题组合作开展,HPS样本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魏爱华教授团队提供。

李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在Nature Genetics、Blood、PNAS、Autophagy等国内外杂志共发表论文约140篇,Bioscience Reports副主编,Frontiers in Cell & Developmental Biology 膜运输领域副主编等,主编或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第3版)》《遗传咨询》《生物信息学导论》《产前遗传病诊断》等专著,学术兼职包括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医促会出生缺陷精准医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等。荣获国家****科学基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话题/北京 遗传 生物 医学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