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基于“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的“蠕虫疗法”(Helminthic therapy)防治IBD的策略受到广泛关注,该疗法是指蠕虫及其虫源性分子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平衡以防治包括IBD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靶向调节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
近年研究发现,蠕虫源性蛋白可诱导宿主表达一些抑制性分子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并诱导宿主免疫耐受,而这种免疫耐受的形成能有效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其中,PD-1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受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旋毛虫虫源分子AES通过上调巨噬细胞表面PD-1的表达进而促进其M2型极化,而巨噬细胞M1型极化比例与肠炎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PD-1基因缺失小鼠建立肠炎模型显示,PD-1分子缺失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且加重肠炎症状,表明AES对肠炎的治疗作用部分依赖于PD-1介导的巨噬细胞M2型极化。
该研究揭示了“蠕虫疗法”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机制,为利用蠕虫虫源性分子防治IBD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2042, 81572016)资助。

诸欣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免疫学。担任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8版、9版《人体寄生虫学》,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奖2项。

程喻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寄生虫免疫学。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