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视线︱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序篇
大观视线︱80万平方公里凝成的坐标——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
大观视线︱铸造——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
大观视线︱胸怀?辐射?哺育——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
大观视线︱向往——走进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
本网讯 每天下午四点钟,黄顶都要带上浅棕色宽边帆布帽,骑上已显破旧的摩托车,载着两个学生,一踩油门,沿着草场小路,颠簸着来到放牧试验区。每天的“赶羊”任务又开始了。
放牧试验区用铁丝网隔成几个小区域,每个区域标明牧草生长情况和载畜量。羊是群居动物,通常,离地面最近的铁丝网会带电防止它们“窜区”。可是,最近铁丝网时常漏电,因而每天要在观察试验区情况的同时,将“窜区”的羊赶回原处。
黄顶和学生们进入试验区后,喊着口号,挥着手臂,将羊赶到甬道上,再逐个检查每只羊耳朵上的“身份证”,逐个将羊赶回原属区域。这些羊当然不肯乖乖听话,受到驱赶时拼命逃窜,在甬道上也总是扎堆,不肯就范。黄顶和帮手们娴熟地拉起羊的后腿,将它们逐个回归原处。
黝黑的皮肤,微胖的体型,加上这身打扮和手头的“赶羊”活儿,黄顶竟与当地的牧民没有分别。谁能想到,这是草业学院的大学老师,是资环学院的博士后,是野外站的办公室主任?是沽源县的挂职副县长?
在野外站,即使是老师,在实验中也是亲自劳动,有人称他们为“牧民教师”。如今的黄顶,仿佛已与草原融为一体。实际上,黄顶是个长在鱼米之乡的南方人,初来坝上,他经受了很多的“不习惯”。
2003年,黄顶刚刚入读王堃老师的博士,就被导师“抛弃”在这个实践基地上。第一顿饭,是申寿南的妻子做的奶茶加茶鸡蛋。“闻着一股奶腥味,实在不习惯”。而后来,面对顿顿的大锅煮牛羊肉,以及做饭的燃料——牛粪,都让他发怵。发怵归发怵,但自己极力的忍耐和适应,“那时抵触成那样,后来抓完牛粪就直接吃馒头,哪还有什么不舒服。”想起当时的情景,黄顶还觉得“挺有趣”。
![](http://news.cau.edu.cn/picture/0/s_1ff6702cf0174a68b290845abaa814ed.jpg)
![](http://news.cau.edu.cn/picture/0/s_485533a7ce19463a9b7798225b6ac7c8.jpg)
此后,他经历了野外站的建设和发展,和工人们一起盖房子、修路、引水,还学会了做饭、开车。他也每天早起学英语、取土样、做实验设计。慢慢地,烈日将皮肤晒得黝黑,练就的实验技能让他成了半个牧民。
2009年,他博士后出站,正式留校任教。后在野外站协助王堃老师打理站务,他认为,这些工作让他掌握了许多处理事务、待人接物的能力,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时光走过了数年,成长却像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针对坝上严重退化的盐碱化草地,他运用专业技术,与当地牧民一道,共同探索出了疏浚滩地积水,松土补播耐盐碱植物,以碱茅为先锋植物,先改良土壤,两年后牛羊轻度轮牧,五年后再补播羊草,待羊草种群优势稳定后,以割草或划区轮牧方式利用,试验获得了成功。用了10多年时间,将牧户申寿南家4000亩退化碱斑面积70%以上、干草产量仅为20公斤的草场改良成现在亩产干草300公斤的优良草地,载畜量由以前的30亩养一只羊到现在的2亩地养一只羊,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在沽源县示范推广15万亩,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恢复了草地生态,还提高了牧民的收入。
2016年12月,黄顶在沽源县挂职,最初直接接触到的贫困村就是椴木梁村。他惊讶的不是当地的贫困,而是大家的精神面貌。“当时感受最深的是村民都很没精气神,没什么事做,就喜欢靠着墙脚晒太阳”。黄顶通过与当地政府、科技局等部门沟通,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3年内累计培训农牧民5.5万人。针对不同乡村的问题与需求,还会组织当地来自农学院的师资“下村”解决村民的生产工作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主导产业带动乡村发展。
在挂职期间,黄顶推动创建了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10个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建档立卡户年新增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建立了沽源县大宗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模式和沽源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沽源县成为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了富硒马铃薯、藜麦、肉牛育肥、草牧业等扶贫产业谋划、立项、实施,创建以“龙头企业牵头+村合作社组织+贫穷户生产”产业扶贫模式,该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在张家口坝上4个贫困县进行全面推广示范,通过产业带动,促进建档立卡户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已实现建档立卡户2.3万人脱贫,助力沽源县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黄顶也连续多年被张家口市委组织部扶贫考核评为优秀,获得张家口市委组织部的嘉奖奖励。
踏入一片茂密的草地:柔软的羊草没过人的腰部,四周散发着阵阵青草的芬芳,拨开草丛,底下可见湿润、膏腴的土地,云在远处飘来飘去,此时,你有了想吃烤串、喝啤酒的愿望……这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实施的天然草原恢复改良项目。据黄顶介绍,通过应用围栏封育、免耕补播、切根改良等技术措施,退化中的天然草地得到复壮,综合植被盖度提高30%,草地生态保育功能得到充分释放。
黄顶是野外站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每年,他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留在站上,亲力亲为,这里已成为他的另一个家。以基层为家,深入实践,也莫过如此了。(黄顶 供图)
记者手记:这次采访,有幸近距离接触王堃老师和野外站的师生们,看到他们的理想在广袤的草原中闪耀!他们不计得失、甘于奉献、逐梦理想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在我的眼里,那一袋袋各地草场采回的土壤的样本,那一株株治碱耐碱草标本,是他们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超越的生动写照;我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草业的热爱,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热爱。这次草原采访,让我见到了一位普通的****创下的伟大事业,正如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在想,什么是责任呢?王堃他们给出了答案!已近暮年的我,还能为我的祖国和学校再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