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田间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原因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6

顾中言, 徐德进, 徐广春. 田间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原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3): 2513-252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18.13.007
GU ZhongYan, XU DeJin, XU GuangChun. The Cause of Influence of Spray Volume on Control Effect of Pesticide Unit Dose in Rice Fields[J]. Scientia Acricultura Sinica, 2018, 51(13): 2513-252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18.13.007

0 引言

【研究意义】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全生育期处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过程中频遭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发生面积16亿亩次/年以上,损失稻谷500万吨/年以上,水稻病虫的防控技术,特别是化学防治技术,是有效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保障粮食丰收的重要措施,水稻已成为我国病虫防治用药量最多的作物[1]。明确药液用量对稻田农药使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为稻田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减少稻田农药用量。【前人研究进展】农药的作用对象是危害农作物的有害生物。因此农药剂量确定后,最大限度地将农药沉积在靶标作物表面并发挥最佳生物效果,是农药田间应用追求的目标。病虫防治中的不同药液量,使得药液的表面张力、喷洒后在靶标植物表面的沉积量及农药的沉积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2,3,4]。农药的田间用量确定后,被分配到喷洒的雾滴中,即喷洒到田间的雾滴数、雾滴体积及药液浓度乘积的总和等于被喷洒的农药剂量[5,6,7]。而药液用量不仅关系到药液浓度,并且与雾滴粒径一起决定了雾滴数量,同时还影响着农药在靶标植株上的沉积量,这是因为植物表面所能承载的药液量有饱和点,药液用量超过饱和点,就会自动流失,导致植物表面的药剂沉积量大幅减少[8,9]。除靶标植物本身的特性外,药液的表面张力也影响着药液的沉积,高施液量使得药液的表面张力偏大,易滚落流失到环境中去,降低了农药沉积量[10,11,12,13,14,15]。分布在靶标植物表面的不同大小的雾滴数和组成雾滴的药剂浓度,被称为农药的沉积结构[5,6],它决定了单位面积上的农药沉积量。相同的农药沉积量、不同的沉积结构影响害虫与药剂的接触机率和对植物的保护效果[16],导致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差异,如EBERT等用相同剂量的氟虫腈防治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在全部12个处理中由于沉积结构不同,粉纹夜蛾的死亡率为8.9%—69.6%;用相同量的苏云金杆菌(Bt)、不同的沉积结构处理相同面积的甘蓝叶片后喂养小菜蛾,2 d后小菜蛾的死亡率为1.8%—88.0%[5,6]。药液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农药沉积结构的三要素,如何确保因药液量变化后雾滴大小、雾滴密度和药剂浓度之间的平衡,进而获得较好的生物效应,对于节约农药成本、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切入点】我国稻田施用农药的方式杂乱,多种施药器械共存,喷头种类多样、雾滴大小各异,田间药液用量从弥雾机的225 L·hm-2至担架式机动喷雾机2 250 L·hm-2不等;甚至一些农民施药时卸除手动喷雾器的喷头,以“喷雨”的方式将少量药液洒入稻田。存在要么为确保农药在水稻植株表面全覆盖,触杀或驱赶有害生物,过量使用农药;要么将稻田作为施药对象,只用很少的药液将农药均匀的施入稻田,不考虑农药在靶标植物表面的沉积分布状态以及与病虫的接触机率的现象。本文通过计量不同喷液量下水稻叶片单位持液量的变化,喷雾塔内模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药效试验,从药液表面张力、叶面持液量、雾滴密度、雾滴体积中径等角度分析药液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稻田药液用量影响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机制,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4 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江苏省农
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技术项目组实验室(室内试验)和溧水试验基地(田间试验)完成。

1.1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南粳44。杀虫剂: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48%毒死蜱(chlorpyrifos)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5%吡蚜酮(pymetrozine)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表面活性剂: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X-10),南京金陵石化化工厂;Silwet 408,迈图高新材料(南通)有限公司提供。水敏纸(watersensitive paper,WSP),Quantifoil Instruments GmbH。

1.2 供试仪器及软件

喷雾药液在植物叶片表面滞留量变化的计量装置,自制(ZL 2011 1 0032409.8);接触角测量仪JC2000C1B,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表面张力仪DCAT11EC,德国Dataphysics公司。3WP-2000 型行走式喷雾塔,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扇形雾喷头(雾滴体积中径(VMD)约200 μm,流量390 mL·min-1,0.3 MPa);实心锥形雾喷头(VMD约75 μm,流量140 mL·min-1,0.3 MPa),农业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及其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在250 mL三角瓶中分别将上述表面活性剂配制成系列浓度,依照国家标准GB/T 5549-2010[17],用界面张力仪测定相应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同一样品连续测量3次,且3次测得的表面张力值相差不超过0.2 mN·m-1,取其平均值后乘以校正因子获得实际表面张力值,测定时的温度为(28±2)℃。当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高急剧下降,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不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高而改变或改变甚小。利用这一性质,将测得的表面张力与对应的浓度对数作图,得到一条曲线,曲线拐点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18]
1.3.2 水稻叶片临界表面张力的估值 参照顾中言等[19]和Zisman图[20]的方法测定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即将不含表面活性剂的、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点滴在水稻叶片正、反面上,表面张力大的液体在稻叶上的接触角大,表面张力小的液体接触角小,以接触角的cosθ对液体表面张力作图,得到接触角与表面张力的回归直线,直线外延至cosθ=1(即接触角为0)处,对应的液体表面张力值即为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1.3.3 水稻药液流失点和稳定持液量测定 采用喷雾药液在植物叶片表面滞留量变化的计量装置(ZL 2011 1 0032409.8)[21]测定药液在叶片上的滞留量。具体为自制30°、45°、60°的载物台,用双面胶把水稻叶片粘在载物台上,载物台通过铝合金连接杆与天平托盘相连,用玻璃罩把连接杆与喷雾器喷出的雾滴隔开,避免雾滴沉积在载物台、连接杆和天平内,确保电子天平读数准确反映沉积在水稻叶片上的雾滴质量。叶片放好后,用带压力表的卫士牌手动喷雾器(喷雾压力保持在0.3 MPa,喷孔直径为2.2 mm)开始喷雾,喷孔距离载物台约40 cm,以降低吹出来的气流给载物台施加压力,喷雾过程中看到药液从叶片上开始滴淌时,记录此过程中天平的最大读数(g);继续喷雾,待天平显示稳定读数时,记录天平读数。用叶面积仪测定叶片面积(cm2),然后分别根据公式(1)和(2)计算叶片的流失点POR(mg·cm-2)和最大稳定持液量Rm(mg·cm-2)。
流失点(POR)=喷雾过程中天平最大读数×1000/叶片面积 (1)
最大稳定持液量(Rm)=停止滴淌时的天平读数×1000/叶片面积 (2)
1.3.4 喷雾塔模拟试验 首先将常规育秧30 d秧龄的南粳44秧苗移栽至高15 cm、直径20 cm的塑料盆中,每盆栽插1穴,每穴5株,备用。在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高峰时,用捕虫网捕捉其成虫,在防虫网笼内放置30盆孕穗期水稻,每网笼内接入稻纵卷叶螟抱卵雌虫90头,48 h后移除。每天检查卵孵化情况,卵孵化高峰时选择相应的药剂在喷雾塔中进行喷雾模拟试验。另外,在无虫卵的孕穗期水稻按每盆水稻接人工饲养3日龄褐飞虱若虫80—100头,在接入虫源稳定后的第2天移入喷雾塔选择相应药剂进行喷雾试验。喷雾塔试验参数为喷雾压力0.3 MPa,喷头行走有效距离110 cm,喷幅30 cm,有效喷雾面积0.33 m2。喷头设在喷雾塔顶部进行叶面喷雾,扇形雾喷头和实心锥形雾喷头分别在水稻冠层上方25和30 cm处时,喷幅为30 cm。将喷头置于喷雾塔侧面进行冠层下喷雾,喷头位于距离水稻植株25 cm、高出水稻盆钵内水面10 cm处。扇形雾喷头(VMD 200 μm)喷液量按150、300、450、600、750、900、1 050、1 200、1 350和1 500 L·hm-2设置;锥形雾喷头(VMD 75 μm)喷液量按为75、150、225、300、375、450、600、750、900、1 050、1 200和1 350 L·hm-2设置。将药液量折算成喷雾塔中的用液量,并调整喷头行走速度。用100 mg·L-1的TX-10水溶液配制供试药剂的系列浓度,确保喷施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

2 结果

2.1 水稻植株单位面积持液量及影响因子

2.1.1 水稻植株单位面积的流失点和稳定持液量 从图1可以看到,将清水喷洒到水稻表面,随着喷水量的增加,水稻单位面积上的持液量随之增加,过流失点(拐点1)后,持液量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拐点2)量。因此,拐点1是水稻单位面积持液量的饱和点,也是水稻叶片单位面积的最大持液量,继续增加喷水量,水稻单位面积上的持液量因超出饱和点而溢出,并随着液体从水稻叶片上流失的惯性,持液量持续下降至水稻叶片上没有多余的液体可以自动流失止,所以自拐点2起,水稻单位面积的持液量不再随喷水量的增加而变化,因此,自拐点2起为水稻叶片单位面积的稳定持液量。由图1可知,在与地面成30°、45°和60°夹角的水稻叶片上,最大持液量分别为7.4、6.1和4.8 mg·cm-2,稳定持液量为4.1、1.9和1.5 mg·cm-2,与最大持液量比,分别减少了3.3、4.2和3.3 mg·cm-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清水在水稻叶片上的流失点和最大稳定持液量
-->Fig.1Point of run-off (POR) and maximum retention (Rm) of water on rice leaves
-->

2.1.2 影响水稻叶片持液量的关键因子 以不同表面张力的溶液在水稻叶面的接触角余弦值与溶液表面张力作图2,结果表明南粳44水稻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29.90和31.22 mN·m-1,为低能表面。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南粳44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Fig. 2The critical surface tension of Nanjing 44 rice leaf
-->

图3表明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的临界胶束浓度为78.49 mg·L-1,对应的表面张力为20.77 mN·m-1,TX-10的临界胶束浓度为31.25 mg·L-1,对应的表面张力为29.01 mN·m-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Silwet-408、TX-10的表面张力值和临界胶束浓度
-->Fig. 3The surface tension and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of Silwet-408 and TX-10
-->

两种表面助剂Silwet 408和TX-10,当液体中的用量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水稻单位面积的最大持液量和稳定持液量最大,大于或小于临界胶束浓度都将减少持液量[22]。清水的表面张力为71.8 mN·m-1,大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和TX-10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从图4可以看到,使用Silwet 408后,在与地面成30°、45°和60°夹角的水稻叶片上,最大持液量分别为14.3、12.7和10.3 mg·cm-2,稳定持液量分别为8.0、6.8和5.2 mg·cm-2;使用TX-10后,在与地面成30°、45°和60°夹角的水稻叶片上,最大持液量分别为11.0、9.9和7.3 mg·cm-2,稳定持液量分别为5.7、4.0和3.2 mg·cm-2。与清水相比,使用Silwet 408和TX-10可大幅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持液量。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Silwet-408和TX-10增加液体在水稻叶片上的持留量
-->Fig. 4Silwet-408 and TX-10 increase the retention of liquid on rice leaves
-->

2.2 药液用量与雾滴密度的关系及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2.2.1 药液用量与农药单位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药液用量与水稻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影响防治效果。由表1可以看出,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药液用量150 L·hm-2时,雾滴密度<10滴/cm2,3个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60%,随着药液量的增加,增加了雾滴密度,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当药液用量为900 L·hm-2时,雾滴密度增至82滴/c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提高到70%以上,显著好于药液用量<600 L·hm-2的防治效果。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药液用量75 L·hm-2时,雾滴密度<30滴/cm2,3个剂量的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约为60%,当药液用量增加到450 L·hm-2时,雾滴密度为140滴/cm2,3个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提高到80%左右,显著好于药液用量<300 L·hm-2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发现,药液用量不足、单位面积雾滴密度低的情况下,仅靠增加农药剂量并不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而当药液用量使得雾滴密度达到合理的区间时,过多的农药剂量便是一种浪费。
Table 1
表1
表1不同药液用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
Table 1Effect of spray volume on the control effect of chlorantraniliprole against C. medinalis
雾滴体积中径Volume median diameter of droplets 200 μm雾滴体积中径Volume median diameter of droplets 75 μm
喷液量
Spray volume (L·hm-2)
雾滴
Droplet
(滴/cm2)
剂量
Dose
(g a.i./hm2)
保叶效果
Control effect
(%)
喷液量
Spray volume (L·hm-2)
雾滴
Droplet
(滴/cm2)
剂量
Dose
(g a.i./hm2)
保叶效果
Control effect
(%)
90082.12073.79±1.42ab450140.12075.60±1.33bc
2577.09±1.95a2580.54±1.30ab
3074.00±1.10ab3081.33±0.25a
75066.02064.89±1.20cde375111.32065.43±1.09defgh
2569.32±1.91bc2571.58±2.25cd
3077.40±0.89a3079.25±1.22ab
60054.72059.61±2.56efg30095.12060.68±1.91hij
2569.44±1.25bc2570.56 ±1.08cdef
3068.51±1.92bcd3070.89±2.56cde
45038.12056.92±1.51fgh22567.02059.57±2.64ij
2562.86±1.98def2567.27±2.37defg
3065.07± 1.32cde3066.61±1.19defg
30026.12053.27±1.73hi15046.32064.30±0.87ghi
2561.39±2.65ef2569.38±2.37defg
3061.13±1.49ef3065.75±1.51defg
1509.22050.73±1.71i7527.72058.12±1.86j
2553.99±2.58ghi2559.27±1.48ij
3057.81±2.50fgh3064.80±2.21fghi

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下同Data with different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MRT, P<0.05). The same as below
新窗口打开
通过减小雾滴粒径增加单位体积药液的雾滴数,可以在确保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时减小药液用量。由表2可以看出,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时,药液用量减少一半,水稻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减少50%以上,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下降,甚至是显著下降,当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时,药液量同样减少一半,但确保了水稻单位面积上的雾滴密度,从而也确保了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Table 2
表2
表2雾滴粒径-药液用量-雾滴密度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
Table 2Effect of droplet size-liquid volume-droplet density on the control effect of chlorantraniliprole against C. medinalis
剂量Dose (g a.i./hm2)雾滴体积中径VMD (μm)喷液量Spray volume (L·hm-2)雾滴Droplets (滴/cm2)保叶效果Control effect (%)
2020090082.173.79±1.42a
45038.156.92±1.51b
75450140.175.60±1.33a
2520090082.177.09±1.95a
45038.162.86±1.98b
75450140.180.54±1.30a
3020090082.174.00±1.10ab
45038.165.07±1.32b
75450140.181.33±0.25a


新窗口打开
2.2.2 药液用量与农药单位剂量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从表3看,由于水稻冠层的阻挡作用,叶面喷雾后抵达冠层下方的雾滴大大减少,雾滴在水稻表面的覆盖率极低,因而影响了农药对基部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Table 3
表3
表3叶面喷雾的雾滴在水稻冠层和基部的分布
Table 3Distribution of the foliar spray droplets in rice canopy and beneath canopy
雾滴体积中径VMD
(μm)
喷液量
Spray volume (L·hm-2)
雾滴Droplets (滴/cm2)覆盖率Coverage ratio (%)
水稻冠层
Rice canopy
冠层下部
Beneath canopy
水稻冠层
Rice canopy
冠层下部
Beneath canopy
20090082.09±3.96a19.76±1.79a19.10±2.95a1.57±0.27a
75065.96±4.93ab18.84±3.70a10.22±1.38b1.54±0.32a
60054.68±6.71bc17.50±3.85a5.52±1.61bc1.69 ±0.34a
45038.08±11.09cd18.42±4.49a4.52±1.32bc1.90±0.58a
30026.06±6.92de10.57±4.65ab2.82±0.83c0.59±1.76b
1509.17±2.38e4.26 ±1.90b1.36±0.45c0.41±0.12b
75450140.06±10.16a18.91±5.24a7.18±0.85a0.63±0.19a
375111.28±9.46b11.11±4.34ab5.16±0.52b0.38±0.15ab
30095.66±12.56b9.17±2.86b4.18±0.60bc0.32±0.09ab
22566.96±10.07c8.86±1.92b2.86±0.50cd0.31± 0.07ab
15046.27±8.81cd5.06±1.48b1.98±0.46d0.25±0.09b
7527.71±6.49d4.21±1.25b1.29±0.34d0.19±0.05b


新窗口打开
在相同药量的情况下,将药液直接喷洒到水稻基部的侧面喷雾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叶面喷雾的防治效果。雾滴粒径75 μm、药液量450 L·hm-2,侧面喷雾时毒死蜱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到90%左右,显著好于叶面喷雾1 500 L·hm-2药液量的防治效果;雾滴粒径200 μm、药液量900 L·hm-2时,侧面喷雾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显著好于叶面喷雾不足60%的防治效果(图5)。叶面喷雾时,增加药液量可以增加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显著提高了以触杀为主的毒死蜱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对于具有触杀和内吸作用的吡蚜酮,提高药效的程度不如毒死蜱。但过多的增加药液量还会导致水稻上部叶片的药液流失量。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两种喷雾方式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
-->Fig. 5Effects of two kinds of spraying methods on N. lugens control effect
-->

3 讨论

害虫获得致死剂量而死亡[23,24]。在水稻植株上的害虫能否获得致死剂量,涉及到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量以及害虫与沉积剂量的接触机率[25]。农药剂量确定后,通过用水稀释、喷雾,然后沉积到水稻植株上。当药液量超出了水稻植株的最大持液量,就会自动流失至稳定持液量,农药有效剂量随着药液一起流失,沉积在水稻植株上的剂量就会减少,并且喷洒的药液量越多,药剂流失的越多,沉积量越少,除非增加农药用量,否则害虫必然难以获得致死剂量。因此药液用量必须在水稻植株的最大持液量以内,才能确保农药剂量尽可能多沉积在水稻植株上。当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时,使用表面活性剂Silwet 408或者TX-10,并使得表面活性剂的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增加水稻的持液量。徐德进等[26]报道,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时,表面张力大于水稻临界表面张力的清水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的沉积率为20.24%、34.25%和39.46%,在清水中添加100 mg·L-1的TX-10,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的临界表面张力及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沉积率升至35.56%、43.87%和46.10%。
当药液用量太少,沉积在水稻单位面积上的农药雾滴就少[26,27,28],降低了病虫与药剂的接机率,影响药剂对水稻的保护作用。EBERT等[16]以咀嚼式口器害虫为例,假设害虫在一定区域内随机活动和取食,当区域内只有一个农药雾滴时,害虫可在刚取食时就接触雾滴并获取致死剂量,也可在取食完该区域的最后才接触雾滴,也可在这之间的任何时间接触雾滴,但概率相等,当很多害虫在很多的区域内随机活动并取食时,平均而言将有约50%的叶片被食。如果一些害虫的活动区域内没有农药雾滴,那么药剂对植物的保护效果更差。因此,在水稻的最大持液量范围内,确保害虫活动区域内有充足的雾滴,使害虫能在极短的时间接触农药并获得致死剂量才能既杀死害虫,对靶标植物又起到很好保护作用。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当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时,雾滴密度为80滴/cm2,药液量约为900 L·hm-2;或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时,雾滴密度为140滴/cm2,药液量约为450 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减少药液量显著降低了对水稻的保叶效果。
徐德进等[29]报道,用丽春红-G作指示剂,采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在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沉积在水稻被动冠层部位的丽春红-G分别占82.58%和82.33%,由于冠层的阻挡,在水稻基部的只占了17.42%和17.67%,这与叶面喷雾后水稻基部的低雾滴密度一致。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450 L·hm-2药液量,直接将雾滴喷洒到水稻基部,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叶面喷雾,即使两倍的药液量,甚至更多,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样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900 L·hm-2药液量,直接将雾滴喷洒到基部,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叶面喷雾的效果同样很差。所以防治水稻基部病虫时,增加药液量并不是提高农药单位剂量防治效果的好方法,尤其是兼治在冠层部位和在基部危害的病虫时,增加药液用量会导致防治冠层病虫的药剂大量流失,降低单位农药剂量对冠层病虫的防治效果。实际上农民在增加药液量的同时,通过增加农药用量来达到防治效果,农药的实际用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出1—2倍甚至更多[30]。改变施药方式,或改良施药器械,如采用气流辅助的下倾喷雾,将更多的农药雾滴送至基部,可有效提高农药对水稻基部病虫的防治效果。

4 结论

药液用量多于水稻最大持液量(流失点),导致药剂流失;药液用量太少,将减少水稻植株上的雾滴密度,减少害虫与药剂的接触机率,影响防治效果。雾滴体积中径为200 μm时药液量900 L·hm-2;雾滴体积中径为75 μm时药液量450 L·hm-2,合理使用助剂,并通过改变施药方式,或改良施药器械,使得农药雾滴在水稻植株上均匀分布,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植物 雾滴 药液 水稻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