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邮电大学202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5)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4-05-01

   6、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概述、工业产权国际条约、著作权国际条约等。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1、行政法概述。行政、行政法、行政法学、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等。

   2、行政法主体。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等。

   3、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概念和分类、合法要件、效力,行政立法,授益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其他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政应急,监督行政等。

   4、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性质、特征、组织、功能、参加人,基本原则、复议范围、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行政复议程序等。

   5、行政赔偿与补偿。国家赔偿概述、司法赔偿、行政赔偿、国家赔偿的方式、标准与费用、国家补偿等。

   6、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行政诉讼的原则、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管辖、行政诉讼参与人、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行政诉讼裁判与执行、涉外行政诉讼等。

(四)民事诉讼法学

   1、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民事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等。

   2、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管辖制度、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证明、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民事诉讼保障制度等。

   3、审判程序。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公益诉讼与第三人撤销之诉、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

   4、执行程序。民事执行概述、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标的、执行过程、执行救济、执行措施、执行威慑机制等。

   5、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司法协助等。

(五)国际公法学

   1、国际法的重要性与国际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际法的贡献、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法的概念与特征、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与国际法、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基本原则等。

   2、国际法主体的概念、范围、种类,国际法上的国家,国际组织法,国际法上的个人等。

   3、国际人权法、国家领土法、国际海洋法、空间法、条约法、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等。

   4、国际责任法、国际争端解决法、国际刑法、国际人道法等。

 

816高等代数

一、考试目的

   本课程主要考核考生对《高等代数》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检测考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概念清楚,对定理理解准确,扎实掌握,还要求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高等代数的方法能灵活应用。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多项式

   一元多项式,整除的概念,最大公因式,因式分解定理,重因式,多项式函数,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

   第二章:行列式

   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克拉默法则,行列式的乘法规则;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

   向量空间,向量线性相关性,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四章:矩阵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初等矩阵,初等变换;

   第五章:二次型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标准形,规范型,正定二次型,半正定二次型,负定二次型,半负定二次型;

   第六章:线性空间

   集合,映射,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维数、基与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线性子空间,子空间的交与和,子空间的直和,线性空间的同构;

   第七章: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定义,线性变换的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对角矩阵,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若当(Jordan)标准形;

   第八章:欧几里得空间

   定义与性质,标准正交基,同构,正交变换,对称变换,子空间,实对称矩阵的标准形。

三、试题结构

   卷面满分为150分,基本题得分约90左右,中偏难或较难题约占60分。主要是计算和证明题。

 

817英语语言学与文学基础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大学本科期间所学的语言学概论和英美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且语言学方向考生能够运用语言学基本规则和理论分析一般的语言现象,文学方向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批判。

二、考试内容

   语言的概念、特征以及各分支的概念、研究内容;英美文学著名作家、作品、地位、文学人物形象和意义。

   语言学方向:语音学、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语言学、语言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计算机语言学、语言教学和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概念、研究领域、基本原理和规则、分析方法等。

   文学方向:英美文学简史、英语国家著名作家生平以及文学地位、作品的内容概要以及文学地位、作品人物和意象的分析等。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2、题目类型:填空题、概念题、简答题、综合问答题、分析题。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行政管理学

  1.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 政府职能
  3. 行政权力
  4. 行政组织
  5. 公务员制度与发展
  6. 行政决策与执行
  7. 政府公共关系
  8. 公共危机管理
  9. 行政法治
  10. 行政伦理
  11. 政府绩效管理
  12. 行政监督
  13. 行政改革与发展

第二部分 公共经济学

  1. 公共经济学概论
  2.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3. 外部效应
  4. 公共物品或服务
  5. 公共选择
  6. 公共支出
  7. 公共预算
  8. 公共收入
  9. 财政体制
  10.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11. 国际财政

第三部分 电子政务

  1. 新公共管理改革理论
  2. 电子政务政府流程再造
  3. 电子政务的概念比较与发展模式
  4. 数字政府的概念内涵与关键瓶颈
  5. 数字政府的发展态势与主要问题
  6. 数智技术赋能电子政务
  7. 数字化转型与电子政务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3、考试内容比例:行政管理学70分、公共经济学50分、电子政务30分。

 

820经济学基础

一、考试目的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基本原理及其相应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释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各占总分的二分之一。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75分)

(一)价格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厂商理论

(四)成本理论

(五)弹性理论

(六)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

(七)生产要素理论

(八)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九)博弈论

(十)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十一)要求能够使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现实中的热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75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四)宏观经济政策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六)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七)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八)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九)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

(十)能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现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三、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2、 内容比例:微观经济学 75分,宏观经济学75分。

   3、 题目类型:概念题(20分)、简答题(40分)、计算题(30分)、论述题(40分)、材料分析题(20分)。

 

821设计基础

一、考试目的

   设计基础主要考察考生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构形能力、设计的程序及方法,同时考察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审美和表达能力,这些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方法与程序》《信息可视化》等。

二、考试要点与题型

   1、考试要点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色彩构成的基本理论

   立体构成的基本理论

   点、线、面组合图形设计

   三维立体组合立体设计

   三大构成的综合构成

   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方法与程序

   设计方法与程序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创意

   信息的图形符号设计

   信息图表的结构形式

   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表现

   2、题型

   1)客观题(选择题)--占20%左右

   2)主观题(分析题、创作题、设计题等)--占80%左右

   分析题: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功能细节、造型细节、结构细节、人机关系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创意题:设计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图形发散能力、图形美感等。

   设计题:掌握创新设计程序与方法,完成一件或系列作品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画出构思草图及效果表现图,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三、试题结构

   1、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1)构成基础 80分

   2)创新设计 70分

   2、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3、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所带用具:彩色颜色、彩色铅笔或彩色马克笔一套、效果图表现工具一套)。

 

822电路基础

一、基本要求

   1、了解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特性,理解电压、电流、功率和能量的概念,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掌握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线性网络的网孔分析法和节点分析法并能熟练应用,了解回路分析法。掌握功率的计算。

   2、深刻理解等效的概念,熟练掌握齐性定理、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理解端口的概念,掌握二端口网络的开路阻抗参数、短路导纳参数的计算,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了解混合参数和传输参数。

   3、掌握动态元件特性和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瞬态响应、稳态响应,全响应,自由分量、强制分量,时间常数的概念。了解二阶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二阶动态电路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及无阻尼(自由振荡)的条件。

   4、理解相量概念及正弦信号相量表示法,掌握正弦稳态电路、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和含耦合电感及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及谐振概念。

二、考试内容

   1、电路模型和电路元件

   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概念及电路模型;

   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及功率;

   基尔霍夫定律;

   电阻、电流源、电压源、受控源的特性及伏安关系;

   电路等效的概念和等效变换。

   2、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图的概念,KCL、KVL方程的独立性;

   两类约束;2b法,节点分析法,网孔电流法;

   回路分析法。

   3、电路定理

   齐性定理,叠加定理,替代定理,对偶原理;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动态电路的分析

   动态元件的特性;

   一阶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瞬态响应、稳态响应,全响应,自由分量、强制分量,时间常数;

   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

   二阶动态电路的瞬态分析,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及自由振荡。

   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相量的概念及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法;

   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相量模型;

   阻抗、导纳,相量形式的欧姆定律,KCL、KVL的相量形式;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正弦稳态电路的等效;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和能量、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非正弦周期信号及其有效值;

   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分析;

   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功率。                            

   6、电路的频率特性

   正弦稳态电路的网络函数,RC电路的频率特性(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电路);

   RLC 串联谐振电路;

   RLC 并联谐振电路。

   7、耦合电感与变压器

   耦合电感的同名端,电压电流关系,耦合系数,基本模型;

   耦合电感的基本分析方法:串联、并联、去耦等效;

   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变阻抗、变电压、变电流特性。

   8、二端口网络

   二端口网络的开路阻抗(Z)参数、短路导纳(Y)参数、混合(H)参数、传输(A)参数;

   互易二端口和对称二端口;

   端接的二端口网络;

   互易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8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考试要求

   考查学生是否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发展进程;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考察学生是否系统、完整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及一系列重要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19世纪以来两次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与苏东剧变、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流派及新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与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分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和部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和执政经验。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地位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及管理。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3小时

   3、考试分数:满分150分

   4、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824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大众文化研究和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关注传播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文化

   2、大众文化

   3、精英文化

   4、主流文化

   5、亚文化

   6、消费文化

   7、网络文化

   8、大众文化的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观点

   9、大众文化热点现象及其分析

   10、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1、文化强国及文化软实力

   12、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3、网络文化的各种类型与表现形式

   14、网络文化的各种热点问题与现象

   15、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6、网络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7、网络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平台

   18、网络传播的新技术

   19、网络传播的新特点、新形式

   20、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

   21、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行为及影响

   22、新媒体的各种类型及传播特点

   23、自媒体的特点、形态及发展现状、趋势

   24、媒介融合的现状、路径及存在的问题、对策

   25、媒介素养的概念、理论及提升策略

   26、网络伦理的现状、热点事件及建设思路

   27、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热点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8、网络舆论的现状、问题、传播规律及引导策略

   29、网络社交的类型、特征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0、网络传播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三、试题类型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为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825专业日语

一、考试目的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日语语言和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实际运用。要求日语语言水平达到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以上,系统学习过日本历史和日本社会概况,基本了解日本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对中国文化亦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日文解读能力和较强的问题意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

二、考试内容

   日语能力及专业知识。(考察点涉及日语文字、词汇、语法、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考察面涉及日语语言、日本文学、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等相关知识。)

三、试题结构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答题形式为选择题(90分)

 第二部分:翻译(45分)

 第三部分:作文(15分)

 

826运筹学

一、 考试目的

   本专业课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系统理解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掌握运筹学整体优化的思想和定量分析的优化技术,能正确应用各类模型分析和解决物流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 考试内容

   1.运筹学概论

   1.1 运筹学的简史

   1.2 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

   1.3 运筹学的工作步骤

   1.4 运筹学的模型

   1.5 运筹学的应用

   1.6 运筹学的展望

   2.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

   2.1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2.2 线性规划问题的几何意义

   2.3 单纯形法

   2.4 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

   2.5 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

   3.对偶理论和灵敏度分析

   3.1 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

   3.2 单纯形法的矩阵计算

   3.3 对偶问题的提出

   3.4 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3.5影子价格

   3.6 对偶单纯形法

   3.7 灵敏度分析

   4.运输问题

   4.1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4.2 表上作业法

   4.3 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5.线性目标规划

   5.1 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

   5.2 解目标规划的图解法

   5.3 解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6.整数线性规划

   6.1 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

   6.2 分支定界解法

   6.3 割平面解法

   6.4 0-1型整数线性规划

   6.5 指派问题

   7.动态规划的基本方法

   7.1 多阶段决策过程及实例

   7.2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7.3 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原理和最优性定理

   7.4 动态规划和静态规划的关系

   7.5 动态规划应用举例

   8.图与网络优化

   8.1 图的基本概念

   8.2 树

   8.3 最短路问题

   8.4 网络最大流问题

   8.5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8.6 中国邮递员问题

   9.网络计划

   9.1 网络计划图

   9.2 网络计划图的时间参数计算

   9.3 时标网络计划图

   9.4 网络计划的优化

   9.5 网络计划软件

   10.存储论

   10.1 存储论的基本概念

   10.2 确定性存储模型

相关话题/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