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史培军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4-21

基本信息 
          出   生: 1959年3月10日  

  学 位: 理学博士

  学 科: 地学(地理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职 称: 教授

  单 位: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青海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100875 

  电 话: 86-10-58808179 , 58802158

  传 真: 86-10-58802158  

  Email : spj@bnu.edu.cn

■ 教育情况

  1996.09-1995.0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后

  1988.12-1986.0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

  1984.10-1982.0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

  1982.02-1978.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 现任工作与职务

                   
                       2006.03-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16.12-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8.07-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8.11-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 曾任工作与职务      

                    

2008.02 - 2018.07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7.06-2016.12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03 – 2018.07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3.09-2004.1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

2000.04-2006.1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9.09-2008.02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98.10-2009.10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7.02-2003.0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3.10-2000.03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1993.10-2000.04  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主任

1993.10-1997.0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1991.10-1998.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1.10-1993.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

1989.10-1991.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

 

               ■ 现任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科技委委员

                        Volvo Environment Prize 陪审委员会委员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 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核心计划 IRG联合主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巨灾管理高级科学委员会委员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

                        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高级科技顾问

                        中国人保财险灾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副理事长

                        黄土与第四纪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主编

                        IHDP /Future Earth-IRG(综合风险防范)科学委员会合作主席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 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分部主席

                       《资源科学》副主编

                       《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
                       《地理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地理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山地学报》编委


            
              ■ 曾任社会兼职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科学技术顾问组成员
                        IRGC科学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
                        科技部防沙治沙专家组组长
                        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成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委委员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省应急办高级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第八届顾问
                        国管中捷友谊农场委员会顾问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陕西省人民政府顾问
                        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高级顾问
                        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组成员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PGIS)地理信息科学主编
                        《地理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国减灾》编委
 
境外考察 与国际会议
   

       
2018.4.2-4.9                    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

2017.06.15-06.16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6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评审团会议
2017.04.05-04.09            在美国波士顿参加2017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       
2016.11.28-12.01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6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颁奖
2016.10.13-10.15            在香港参加综合风险防范研讨会
2016.08.21                      在北京参加第三十三届国际地理学大会
2016.08.22-08.25            在泰国曼谷参加第一届亚洲科技减灾会议
2016.06.07-06.09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6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2016.05.22-05.25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洲科技学术顾问委员会(ASTAAG)商务会议
2016.03.06-03.09            在香港理工大学访问
2015.11.23-11.28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5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颁奖
2015.06.02-06.06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5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评审团会议
2015.03.14-03.18            在日本仙台参加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
2014.11.25-11.30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4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颁奖
2014.08.23-08.30            在瑞士达沃斯参加2014年DAVOS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2014.06.11-06.17     在奥地利访问维也纳大学和IIASA中心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4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 评审团会议
2014.01.19-01.23            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第一届Future Earth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 项目会议
2013.11.24-11.30            在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减灾署咨询委员会成员合作会议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Prize)  颁奖
2013.09.02-09.07     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参加第四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会(IDRiM)年会
2013.05.19-05.23     在瑞士日内瓦参加防灾减灾全球平台会
2013.05.03-05.08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评审团会议
2013.04.14-04.24     在美国凤凰城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
2013.04.07-04.13     在美国洛杉矶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3年年会
2013.01.30-02.02     在瑞士日内瓦参加科学与技术顾问组第一次面对面会议
2012.11.18-11.22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2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
2012.09.07-09.09     在中国北京参加第三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会(IDRiM)年会
2012.08.26-08.30     在瑞士达沃斯考察并参加2012年DAVOS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2012.05.03-05.04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2年沃尔沃环境奖评审会议
2012.02.24-02.29     在美国纽约考察并参加2012年美国地理年会
2011.10.31-11.04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2011年沃尔沃环境奖颁奖典礼
2011.10.22-10.28     在德国参加中欧区域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中心(ECER)会议
2011.10.20-10.22       在中国南京参加第18届IHDP科学委员会会议
2011.09.27-10.01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参加第十二届怡安奔福灾害双年会议:“巨灾复杂性”,并作大会主题报告
2011.08.11-08.12     在中国北京参加第一届IRG-Project SSC会议
2011.07.14-07.16     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综合风险管理学会年会
2011.07.11-07.12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参加自然灾害中心年会
2011.07.07-07.10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参加“全球变化与健康”研讨会
2011.05.13-05.18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评审会议
2010.11.01-11.02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考察,并参加第二届ASOAHORCs联合减灾大会
2010.09.07-09.16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参加首届国际“落基山全球变化人类行为”学术研讨会,并考察美国堪萨斯州绿堡市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邦德市)
2010.05.28-06.04     在瑞士达沃斯考察,并参加2010年DAVOS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2010.04.14-04.18     在美国华盛顿考察,并参加2010年美国地理年会
2009.10.12-10.16     在日本京都考察,并参加第九届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国际论坛
2009.07.22-07.23     在日本大阪考察,并参加趋向于资源循环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转型国际研讨会
2009.04.26-05.03     在德国波恩和慕尼黑考察,并参加第七次IHDP-开放会议和慕再研讨会
2009.01.19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察,并参加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球挑战
2008.08.20-09.03     在德国,瑞士和意大利考察,并参加IRG报告编写会议,第二届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和IIASA-DPRI第八届论坛
2007.12.10-12.15     在日本京都考察,并参加第一届亚洲巨灾保险会议
2007.03.11-03.16     在日本神户考察,并参加DRH第一届工作会议和DRH-Asia项目工作会议
2007.02.25-02.28     在印度中部海德拉巴考察,并参加第一届OECD巨灾金融管理国际研讨会
2007.01.12-01.15     在日本大阪大学考察,并参加可持续与风险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08.28-09.03     在瑞士达沃斯考察综合减灾,并参加国际减灾会议
2006.08.21-08.26     在日本东京考察土地利用综合管理,并参加国际防治荒漠化年会
2006.08.12-08.17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察综合减灾,并参加第六届DPRI-IIASA综合减灾论坛
2006.02.06-02.08     在日本筑波考察应急管理系统,并参加DRH-I工作会议
2006.07.18-07.25     在日本神户考察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并参加DRH-II工作会议
2006.01.10-01.15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察综合防灾工程,并参加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综合风险评估会议
2005.10.01-10.06     在德国波恩等考察全球环境演变并参加第六届IHDP年会
2005.03- 2005.04     在英国、法国、德国考察高等教育并举行人才招聘会
2005.01.20-02.01     在日本考察区域综合减灾并参加世界减灾大会(神户)和亚洲沙尘暴研究会(长崎)
2004.11                       在日本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京都大学、日本国立防灾所、日本国立环境所、日本国立农工所)
2004.07                       在意大利Ravello参加第四届国际灾害风险研讨会
2004.02                       在日本北海道参加中日土地利用变化合作研究第三次研讨会
2003.11                         在英国考察英国高等学校创建一流大学对策
2003.08                         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第三届国际灾害风险研讨会
2003.07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察自然灾害研究
2002.09                       在日本北海道·金泽考察土地利用变化
2002.07                     在奥地利维也纳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减灾
2001.12                     在英国牛津、剑桥考察大学科技园与高教
2001.08                     在荷兰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2001.06                     在日本神户、筑波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减灾
2000.12                     在香港参加中国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
2000.08                     在美国东部考察风险管理研究
2000.09                     在美国西部考察GIS技术应用研究
2000.03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9.10                     在日本西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9.07                     在瑞士参加世界减灾大会并考察灾害管理
1999.04                     在澳门考察城市化管理
1999.03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8.08                     在香港考察GIS技术应用研究
1998.02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7.09                     在美国西部考察自然资源管理
1997.03                     在台湾考察地貌与环境演变研究
1996.08                     在日本西部考察气候变化与农业环境管理研究
1995.09-1996.03       在美国西部考察加州、内华达州环境与农业发展
1995.08                     在美国西部考察全球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
1995.05-1995.06       在挪威考察环境技术的应用与环境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1994.09                     在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
1994.05                     在日本横滨考察减灾研究
1992.09-1992.10         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考察防洪减灾
已完成     


       1994.09-1996.09 与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合作开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

1995.10-1996.10 与日本山口大学农业气象系合作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研究

1995.05-1996.10 与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学院合作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1995.09-1996.06 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合作开展中国地表动态变化的研究

1997.10-1999.10 与美国堪萨斯大学遥感中心合作开展中国北部草原退化遥感监测研究

1998.11-2001.03 与日本九州大学合作开展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2000.10-2004.12 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荒漠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2002.05-2004.12 与日本北海道大学合作开展中日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研究

2002.09-2004.12 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开展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评价研究

2000.09-2005.09 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合作开展自然资源管理的人类行为研究

2003.10-2006.10 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深圳-香港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研究

2003.12-2006.09 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4.10-2006.12 与日本国立环境所合作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防沙治沙研究

2003.10-2006.12 与法国遥感中心合作开展洪水灾害遥感监测研究

2004.10-2006.12 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合作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2005.06-2006.12 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展综合风险制图研究

2005.08-2006.12 与日本国立防灾研究所合作开展综合风险信息集成系统研究

2006.03-2006.12 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合作开展综合土地覆盖信息管理研究

2000.09-2008.08    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合作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

2007.01-2009.10 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开展灾害风险遥感监测研究

2007.01-2009.10 与日本京都大学合作开展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2008.01-2015.12    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研究所合作开展巨灾风险防范研究

 

■ 正在进行  
     

        1999.10-     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开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2001.09-        与瑞典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高风险区域人类脆弱性评估研究
        2003.08-     与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合作开展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2008.12-     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
        2010.10-     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灾害风险模型研究
        2010.10-     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开展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2012.01-               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展全球变化环境风险研究
        2016.01-        与德国可持续发展前沿研究所合作开展巨灾风险防范研究开展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主持科研项目(已完成)

 

 

        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1985-1989)

          主持霍英东基金项目灾害评估模型(1991-1993)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自然灾害保险技术研究(1991-1996)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动态监测研究(1991-1995)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1992-1995)
          主持陕西省优势产业筛选及发展对策研究(1994-1995)
          主持中捷友谊农场发展规划研究(1995-1996)
          主持内蒙古骨干工程筛选及发展对策研究(1996)
          主持大连计委管理信息系统研制(1996-1997)
          主持深圳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996-1998)
          主持NECT样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国家攀登预选项目)(1996-1999)
          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保险防灾核损系统研制(1997-2000)
          主持北京郊区经济功能定位研究(1997)
          主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高效农牧业调查与优化对策(1997)
          主持中国农村市场建设研究(1997-1998)
          主持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骨干工程筛选及可行性研究(1997-1998)
          主持大连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制(1997-1999)
          主持证券交易中风险控制对策(1997-1998)
          主持河北滦平农业产业化规划及实施途径研究(1997-1998)
          主持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研究(国家基金项目)(1997-1999)
          主持现代环境保健食品研制开发(1998)
          主持新疆极端环境条件下特定动植物开发技术(1998)
          主持宁夏天然物产有限公司发展知识经济构想(1998)
          主持内蒙古羊血资源开发研究(1998)
          主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产业化工程示范区建设方案(1998)
          主持北京门头沟区“十五”规划研究(1999)
          主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国家重大基金项目)(1998-2002)
          主持海冰资源开发技术(863预选项目)(2001-2002)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对策研究(2000-2002)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海冰资源开发技术项目(2001-2002)
          主持生态资产测量技术预研究(863项目)(2001-2002)
          主持云南省政府委托项目:云南药业资源开发规划(2001-2002)
          主持民政部委托项目: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区划(2002-2004)
          主持云南省政府委托项目:云南草业与畜牧业规划(2002-2003)
          主持国家863项目:生态资产测量产业化体系(2002-2003)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技术与公共政策研究(2002-200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2003-2004)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973项目):北方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研究(1999-2004)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技术与区域示范研究(2002-2004)
          主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973项目)(2000-2005)
          主持国家“十五”863项目: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产业化研究(2003-2005)
          主持科技部中法协作网计划项目:水灾风险管理(2004-200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奥合作项目-中国洞庭湖区水灾综合评估模型与减灾对策研究(2005-2007)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2005-2008)
          主持中日合作项目: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验研究(2005-2008)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2006-2009)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2008.06-2009.12)
          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防范(2008.1-2009.12)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6-2010)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技术研究 (2008.9-2012.9)
          主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灾害研究基金项目:省到区县一级种植业保险区划试点研究 (2012.5-2012.11)
          主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究课题: 防灾减灾现状、趋势与挑战 (2011.5-2011.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巨灾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案例研究 (2008.9-2011.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巨灾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案例研究 (2009.1-2011.12)
          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省省到区县一级种植业保险区划研究(课题负责人)(2012.9—2013.7)
          主持湖南省省到区县一级种植业保险区划研究(课题负责人)(2012.12-2013.7)
          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关系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 (2011.12-2016.12)(首席科学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土地利用 与土壤风水复合侵蚀研究(2013.01-2016.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第一期)(2014.01-2016.12)
    

 

■ 主持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表过程模型与模拟(第二期)(2017.01-2019.12)   
           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2016.06-2021.06) (首席科学家)
           主持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第一作者论文  

1、 史培军,虞立红,张素娟. 国内外自然灾害研究综述及我国近期对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89(3):163-172.

2、 史培军. 论九十年代灾害学. 地理新论, 1990(1):79-84.

3、 史培军.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南京大学学报, 1991(专刊):37-42.

4、 史培军. 加强农业保险中的科学技术应用, 保险研究, 1991(6):28-30.

5、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 1991年淮河流域洪涝灾情分析, 地理学报, 1992(5):385-393.

6、 史培军. 环境风险管理及其应用, 管理世界, 1993(4):12-15.

7、 史培军. 美国减灾考察报告, 中国减灾, 1993(3):49-53.

8、 史培军. 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减灾研究与《21世纪议程》, 地理学报, 1993,(1):92-99.

9、 史培军. 论我国减灾科学技术与减灾的发展, 中国减灾, 1994,4(1):19-22.

10、史培军. 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1995,10(3):267-278.

11、史培军, 潘耀忠,湖涛. 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演变及环境动态监测研究, 自然资源, 1995(5):40-45.

12、史培军, 王平. 三种反映区域自然灾害数据的相对精度检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532-535.

13、史培军. 防灾减灾技术考察报告, 国际学术动态, 1996(6).

14、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1996,5(4):6-17.

15、史培军,苏筠周武光.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一), 自然灾害学报, 1998,8(1):1-8.

16、史培军,周武光方伟华.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二), 自然灾害学报, 1999,8(3):22-29.

17、史培军,严平,高尚玉.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3):71-77.

18、史培军,张宏,王平,周武光. 我国 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3):1-7.

19、史培军,严平,袁艺.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第四纪研究, 2001,21(1):41-47.

20、史培军. 三论灾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2002,11(3):1-9.

21、史培军,王静爱,周俊华,丁燕,葛怡,王瑛,杨明川. 中国水灾风险综合管理-平衡大都市区水灾致灾强度与脆弱性.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4): 1-7.

22、史培军,聂文东,田玉刚,葛怡,刘婧,郑璟,叶涛,卓莉. 低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洪水灾害形成机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4(增刊): 12-21.

23、史培军,邹铭,李保俊,周俊华,王瑛. 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地球科学进展, 2005,20卷,2期,173-179.

24、史培军,李保俊,叶涛,王瑛. 我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战略调整(整理中……).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4(3):1-21.

25、史培军,郭卫平,李保俊,郑璟,叶涛,王瑛,刘婧.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 自然灾害学报, 2005,(3):1-7.

26、史培军,黄崇福,叶涛,陈晋,周俊华,郑璟. 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2005年02期.中国减灾, 2005,(2):34-36.

27、史培军,黄崇福,叶涛,陈晋,周俊华,郑璟. 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2005年01期.中国减灾, 2005,(1):37-39.

28、史培军.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1-7.

29、史培军,王静爱,陈婧,叶涛,周洪建. 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 地理学报, 2006,(2):115-126.

30、史培军,杜鹃,冀萌新,刘婧,王静爱. 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英文). 地球科学进展, 2006,(2):170-177.

31、史培军,叶涛,王静爱,邹铭,何飞.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130-136.

32、史培军,刘婧.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对策. 城市与减灾, 2006,(6):2-6.

33、史培军,杜鹃,叶涛,郑璟,冀萌新. 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提高迎对灾害风险能力——从第6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看我国的综合减灾. 自然灾害学报, 2006,(5):1-6.

34、史培军,李宁,刘婧,杨慧娟,宋培国. 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从2006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减灾协调对策.自然灾害学报, 2006,(6):1-8.

35、史培军,邵利铎,赵智国,黄庆旭. 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 地学前缘, 2007,6(14):43-53.

36、史培军. 建立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刻不容缓. 求是, 2008,8:47-49.

37、史培军. 从南方冰雪灾害成因看巨灾防范对策. 中国减灾, 2008,2:12-15.

38、史培军. 创新制度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瞭望, 2008,(10):112.

39、史培军. 应加强全民对灾害的常规应急能力建设. 科技导报, 2008,(10):10.

40、史培军.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 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自然灾害学报, 2008,(1):1-8.

41、史培军,邵利铎,赵智国,方伟华. 中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管理战略与模式.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9-14.

42、史培军,李长安,邹民生,乐嘉春. 构建预防救助综合体系应对巨灾风险. 财会研究, 2008,(10):22-24.

43、史培军,唐迪,方伟华,徐伟,董文杰,陈波. 从应对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巨灾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保险研究, 2008,(5):20-27.

44、史培军,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2009,18(5):01-09..

45、史培军,李宁,叶谦,董文杰,韩国义,方伟华.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9,24(4):428-435.

46、史培军. 对“区域灾害系统”本质的新认识. 地理科学, 2011,05:1.

47、史培军,王静爱,徐伟,帅嘉冰,吕莉丽,孔锋,史秦青. 灾害链的形成机理、过程与风险评估体系. 2012年灾害风险会议(瑞士,达沃斯), 2011,05:1.

48、史培军,汪明,胡小兵. 发展灾害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2012年第38届自然灾害中心年会会议论文摘要(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2012.

49、史培军,李宁,王静爱,汤秋鸿,杨建奇,汪明,于德永,杨赛霓. 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 2012年第三届IDRiM会议大会报告(中国,北京), 2012.09

50、史培军,汪明,叶涛,胡小兵,王静爱. 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型. 2012年第三届IDRiM会议摘要(中国,北京), 2012.09

51、史培军. 从应对巨灾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中国减灾, 2012,(11):12-14.

52、史培军. 灾害风险科学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学会, 2012,10:22-24.

53、史培军,张欢. 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96-113+160.

54、史培军. 论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基于中国的实践与探讨中国减灾,2013,11:11-14.

55、史培军. 中国综合减灾25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减灾,2014,09:32-35.

56、史培军,李曼. 巨灾风险转移新模式中国金融,2014,05:48-49.

57、史培军,孔锋,叶谦,汪明,刘凯. 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与科技减灾地球科学进展,2014,29(11):1205-1211.

58、史培军,汪明,胡小兵,叶涛. 社会—生态系统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地理学报,2014,69(6):863-876.

59、史培军,孔锋,方佳毅. 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变化格局地理科学,2014,34(11):1281-1290.

60、史培军孙劭,汪明,李宁,王静爱,金赟赟,顾孝天,尹卫霞. 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4,44(10):2294-2306.

61、史培军,袁艺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45-1151.

62、 史培军,吕丽莉,汪明,王静爱,陈文方. 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自然灾害学报,2014,23(06):1-12.  

63、史培军.仙台框架未来15年世界减灾指导性文件.中国减灾, 2015(4):30-33.

64、史培军, 张钢锋, 孔锋,等 中国1961-2012年风速变化区划.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06):387-394.

65、史培军, 孔锋.1951_2010年中国年代际累积暴雨时空格局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地理科学,2016,36(10)1457-1465.

66、史培军 急需培养有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的人才,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1日第001版.

67、史培军,王爱慧,孙福宝,等. 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16,31(8).

68、史培军 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回顾与展望,中国减灾,2016.

69、史培军,应卓蓉,中国气象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 52(6),747-753.

70、史培军,王季薇,张钢锋等,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地理研究,2016,36(8).1401-1414. 

71、史培军. 全面提高设防水平与能力 综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科技导报, 2017,35(16), 11.

72、史培军. 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体会.中国减灾. 2017, 2.24-26.

 


 B. 合作论文  

1、 虞立红,史培军. 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89(增刊):65-71.

2、 张兰生,史培军,方修琦.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3):94-100.

3、 顾朝林,陈田,史培军. 1991年苏皖城市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地理学报, 1992(4):290-301.

4、 梁旭,史培军,郝廷青. 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 灾害学, 1993(3):55-59.

5、 黄崇福,史培军,张远明.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一级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1994(1):3-8.

6、 黄崇福,史培军.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二级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1994(2):22-27.

7、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 地理学报, 1994(1):17-24.

8、 仪垂祥,史培军. 熵产生和自然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2):276-280.

9、 林海,史培军. 当前世界减灾科技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地球科学进展, 1994,9(6):41-48.

10、仪垂祥,史培军. 自然灾害系统模型-I:理论部分. 自然灾害学报, 1995(4):6-8.

11、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21-126.

12、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 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3):403-410.

13、王静爱,史培军,王平等. 1949-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1996(1):1-7.

14、黄军旗,史培军. 饱气带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单井萃提的理论模型及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527-531.

15、王静爱,史培军,王平.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综合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4):536-541.

16、黄崇福,史培军.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1995(2):30-37.

17、王静爱,史培军,赵雪蕾. 近五年中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1997(3):10-15.

18、高尚玉,史培军,哈斯. 我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3):31-37.

19、王静爱,徐伟,史培军,武双情,股萧鹤,温庆可.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脆弱性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1,10(4):1-7

20、罗敬宁,范一大,史培军,陆文杰,周俊华. 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2): 28-34

21、王静爱,史培军,王瑛,杨明川,苏筠, 李宁.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编制, 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4):1-8.

22、潘耀忠,范一大,史培军,顾晓鹤.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1):1-8.

23、邹学勇,刘玉珍,张春来,董光荣,刘连友,高尚玉,史培军,严平,哈斯.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6):15-24.

24、范一大,史培军,周俊华,冀萌新.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4(3):22-28。

25、李宁,顾卫,史培军,杜子璇. 沙尘暴评估中土壤含水量概率分布模型研究——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5,(2):10-15.

26、王静爱,史培军,王瑛,李保俊,杨春燕,易湘生,王珏.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42-46.

27、韩同林,林景星,王永,郑柏峪,宋怀龙,刘江永,蒋高明,史培军,张静. 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性质和治理——以北京2006年4月16日的尘暴为例. 地质通报, 2007,(2):117-127.

28、范一大,史培军,周涛,李仪. 中国北方沙尘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7,22(04):350-356.

29、范一大,史培军,李素菊. 沙尘灾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与比较. 自然灾害学报, 2007,16(5):160-165.

30、刘吉夫,陈颙,史培军.陈晋. 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520-523.

31、徐伟,冈田宪夫,徐小黎,史培军.基于营养系统的灾害避难所规划的概念模型. 灾害学, 2008,4(23):59-65.

32、岳耀杰,王静爱,易湘生,史培军,邹学勇,张峰. 中国北方沙区城市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的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8,(1):15-20.

33、葛怡,刘婧,李凤英,史培军. 参保企业转移脆弱性的评估方法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81-85.

34、闫峰,史培军,武建军,王艳姣,李春强. 基于MODIS-EVI数据的河北省冬小麦生育期特征. 生态学报, 2008,(09):4381-4387.

35、郑璟,方伟华,史培军,卓莉.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_以深圳市布吉河流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9,24(9):1560-1572.

36、李宁,张鹏,胡爱军,刘雪琴,崔维佳,孟志强,史培军. 从风险认知到风险数量化分类. 地球科学进展, 2009,24(01):42-48.

37、胡爱军,李宁,史培军,郭海峰,赵晗萍,尹新怀. 极端天气事件导致基础设施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经济地理, 2009,29(4):529-532.

38、刘吉夫,陈颙,史培军,陈晋. 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2):生命易损性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5(4):404-407.

39、陈军,史培军,王东华,赵勇,王静爱,刘连友,戴昌礼,曾文军.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编制工程.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8):24-29.

40、范一大,史培军,刘三超. 我国北方沙尘暴与植被覆盖度关系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6) :1-7.

41、史秦青,史培军,王静爱. 发展绿色经济与防范巨灾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134-141 .

42、刘吉夫,史培军,范一大,张垲铭.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特点与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630-633 .

43、徐国栋,史培军,周锡元. 基于功率谱的三参量人工地震动合成. 建筑结构学报, 2010,(09):1-9 .

44、葛怡,史培军,徐伟,刘婧,钱瑜,陈磊. 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与评述. 灾害学, 2010,(03):191-124 .

45、徐国栋,史培军,周锡元. 基于目标功率谱和包线的地震动合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0,(02): 1-9.

46、辜智慧,史培军,陈晋,葛怡. 基于植被-气候最大响应模型的草地退化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1):13-20 .

47、徐国栋,史培军,周锡元. 基于目标反应谱和包线的地震动合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0,(01): 1-9.

48、葛怡,史培军,李杨; 钱瑜,徐唐. 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与区域差异.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1)147-151 .

49、徐国栋,袁艺,方伟华,史培军. 玉树7.1级地震震后损失快速评估.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01) :114-123.

50、宛文博,葛怡,毕军,史培军.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调查的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4):17-22 .

51、葛怡,史培军,周忻,辜智慧,陈磊,钱瑜,刘婧,徐伟. 水灾恢复力评估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197-202.

52、王佳津,孟耀斌,张朝,史培军. 云南省Palmer旱度模式的建立——2010年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12,21(1):190-197.

53、张卫星,史培军,周洪建. 巨灾定义与划分标准研究——基于近年来全球典型灾害案例的分析. 灾害学,2013,01:15-22.

54、赵安周,朱秀芳,史培军,潘耀忠. 国内外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综述. 水文, 2013,33(05):16-22 .

55、高晨雪,汪明,叶涛,史培军. 种植行为及保险决策在不同收入结构农户间的差异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13,(10):46-55 .

56、杜鹃,汪明,史培军. 基于历史事件的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概率风险评估——以湖南省为例.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4,22(5):916-927 .

57、胡小兵,史培军,汪明,叶涛,LEESON Mark S. 凝聚度——描述与测度社会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一种新特性.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14,44(11):1467-1481.

58、王品,魏星,张朝,陈一,宋骁,史培军,陶福禄. 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研究进展. 资源科学, 2014,36(11):2316-2326.

59、余瀚,王静爱,柴玫,史培军. 灾害链灾情累积放大研究方法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11):1498-1511 .

60、 朱秀芳,李宜展,潘耀忠,史培军. AquaCrop作物模型研究和应用进展.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8):270-278.

61、易沵泺, 王季薇, 王铸,等草原牧区雪灾天气指数保险设计保险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例, 2015(5):69-77.

62、林德根, 郭浩, 王静爱. 近50年来浙江宁波地区高温期水热变化研究以宁波市鄞州站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176-183.

63、魏星, 王品, 张朝. 温度三区间理论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自然资源学报, 2015(03):470-479.

64、叶涛, 吴吉东, 王尧,等 多年期森林火灾保险产品设计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保险研究, 2016(02):87-98.

65、王然, 连芳, 余瀚,等基于孕灾环境的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与区域特征分析.地理研究, 2016(05).

66、胡爱军, 李春华,史培军.气象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发生机理与评估方法.气象科技进展, 2016, 6(3),34-40.

67、杨会民,王静爱,邹学勇,史培军.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沙漠,2016,36(4),962-971

68、张正浩,张强,史培军,基于Copula的东流域丰枯遭遇及洪水频率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5(6),10-18..

69、王然、连芳、余瀚等,基于孕灾环境的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与区域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16,35(5)836-850

70、孔锋、刘凡、吕莉丽等.1961-2010年中国大尺度区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631-640.

71、李懿珈,叶涛,王尧等,湖南省水稻气象灾害多致灾因子时空特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53(1),99-105.

72、杨沛羽,张强,史培军等.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63(4),368-376.

73、李航,胡小兵,郭晓梅等 空间脆弱性与传统网络属性的关系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7,14(1),1-8.

74、孔锋、史培军、方建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时空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和展望,灾害学,2017,32(2),165-174.

75、王瑛、林齐根、史培军等.中国地质灾害伤亡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17,72(5),906-917.

76、孔锋、方建、吕丽莉等.中国短历时和长历时暴雨对总暴雨贡献的空间差异性研究(1961-2015),干旱区地理,2017,40(2),293-303.

77、郑江禹,张强,史培军等.珠江流域多尺度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地理科学,2017,37(2).283-291.

 

 
 

C. 学生论文
 

1、 潘耀忠,史培军.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I :理论部分. 自然灾害学报, 1997(4):3-11.

2、 潘耀忠,史培军,刘慧平,黄崇福,刘新立,周武光,延昊. 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1997(01):3-9. 灾害保险赔案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自然灾害学报, 1998,8(3):19-25.

3、 周武光,史培军,柏奎盛,聂文东.

4、 周武光,史培军. 洪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与中国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初步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 1999,8(4):62-72.

5、 周武光,史培军,方伟华. 家户 、土地对洪涝灾害的经济响应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1):13-18.

6、 刘新立,史培军. 空间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1):26-32.

7、 王平,史培军.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自然灾害学报, 2000,9(4):16-23.

8、 方伟华,史培军,王静爱. 洪涝灾害灾情时间变化特性分析──以中国1736~1911年主要大江大河流域变化序列分析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0,(02):39-44. 青藏铁路客城区段风沙流特点及沙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1,10(1):30-36.

9、 于云江,史培军,鲁春霞。青藏铁路客城区段风沙流特点及沙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01):30-36.

10、 周武光,史培军. 我国洪泛区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110-117.

11、 袁艺,史培军. 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 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7(1):131-136

12、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 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7(3):409-414.

13、 刘新立,史培军. 区域水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 2001,10(2):66-72.

14、 于云江,史培军,贺丽萍,刘家琼.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2):262-267.

15、 丁燕,史培军. 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2002,11(1):34-43.

16、 邹铭,史培军,周武光,周俊华. 中国洪水灾后恢复重建行动与理论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 2002,11(2):25-30.

17、 周俊华,史培军,陈学文. 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2,11(3):44-49.

18、 范一大,史培军,王秀山,潘耀忠. 中国北方典型沙尘暴的遥感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2):289-294.

19、 于云江,史培军,鲁春霞,刘家琼. 不同风沙条件对几种植物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2003,27(1):53-58.

20、 范一大,史培军,罗敬宁. 沙尘暴卫星遥感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18(3): 367-373.

21、 葛怡,史培军,周俊华,邹铭.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水灾灾情模拟,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3):25-30.

22、 袁艺,史培军,刘颖慧 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洪涝灾害影响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3,12(3):6-13.

23、 徐伟,王静爱,史培军, 周俊华.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1):9-15.

24、 周俊华,史培军,范一大,徐伟.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3):146-151.

25、 邹铭,李保俊,王静爱,杨春燕,徐伟,史培军.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3(4):135-139.

26、 王瑛,史培军,王静爱.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82-89.

27、 王瑛,史培军,王静爱. 云南省农村乡镇地震灾害房屋损失评估. 地震学报, 2005,(5):551-560.

28、 葛怡,史培军,刘婧,叶涛. 中国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以长沙地区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54-58.

29、 叶涛,郭卫平,史培军. 1990 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风险特征分析及其综合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65-70.

30、 蒲秋,杜鹃,史培军. “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土地利用与水旱灾害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71-76.

31、 王瑛,史培军,王静爱,叶涛. 地震灾害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大姚县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5,(6):110-115.

32、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6,(2):211-218.

33、 李春华,李宁,史培军. 基于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农业受灾面积预测研究. 灾害学, 2006,(3):1-4.

34、 范一大,史培军,朱爱军,冀萌新,关妍.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气候因素关系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6,(5):12-18.

35、 葛怡,刘婧,史培军. 家户水灾社会脆弱性的评估方法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6,(6):33-37.

36、 杜鹃,何飞,史培军. 湘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6,(6):38-44.

37、 陈波,方伟华,何飞,程鸿,邓运员,史培军. 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6,(6):50-55.

38、 刘婧,方伟华,葛怡,王静爱,芦星月,史培军. 区域水灾恢复力及水灾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6,(6):56-61.

39、 于长水,王静爱,史培军,潘东华. 沙尘暴中的能量反馈. 灾害学, 2008,4(23):1-5.

40、 杨曦, 何婷婷,史培军, 周涛. 社区大气环境质量调查方法与风险响应对策——基于GIS的深圳市案例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54-61.

41、 周美琴,周涛,史培军.“深圳—巴颜浩特”地理样带气象灾害损失——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62-68.

42、 何飞,赵智国,陈波,史培军,方伟华. “碧丽斯”和“圣帕”在湘江流域引发的巨灾对比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69-74.

43、 陈波,方伟华, 何飞,史培军. 湘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92-96.

44、 周洪建,王静爱,史培军,潘东华,高路,贾慧聪. 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变化对水灾的影响. 自然灾害学报, 2008,(01):97-103.

45、 王志强,方伟华,史培军,何飞,徐宏. 基于自然脆弱性的中国典型小麦旱灾风险评价. 干旱区研究, 2010,(01):6-12 .

46、 陈文方,徐伟,史培军. 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 2011,(04):77-84 .

47、 杜鹃,徐伟,赵智国,陈波,何飞,史培军. 湘江流域近30年径流量与水位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1,(06):369-379.

48、 方建,徐伟,史培军. 台风灾害快速评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7(05):517-521.

49、 杨文涛,汪明,史培军. 两类地震风险评估模型的对比与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7(05):508-512.

50、 孙劭,苏洁,史培军. 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12,20(06):87-93.

51、 辜智慧,徐伟,葛怡,史培军 基于城市用地单元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4):110-115.

52、 帅嘉冰,徐伟,史培军 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链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12,21(3):36-42.

53、 叶涛,聂建亮,武斌霞,李曼,史培军 基于产量统计模型的农作物保险定价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2,45(12):2544-2551.

54、 陈文方,方建,徐伟, 史培军,聂建亮. 长三角地区台风危险性定量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12,01:01-08.

55、 周美琴,叶涛,史培军,聂文东. 我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由设计到实践的挑战——以湖南省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2,02:44-50.

56、 孙劭,史培军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海冰灾害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 2012,21(4):8-13.

57、 杨文涛,汪明,史培军. 利用NDVI时间序列识别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遥感信息, 2012,06:45-48+56.

58、 周美琴,宁松,聂文东,赵智国,史培军. 基于农户视角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调研报告——以湖南省566户调查数据为例.灾害学, 2012,04:103-106+113.

59、 聂建亮,叶涛,王俊,史培军. 基于双尺度产量统计模型的农作物多灾种产量险费率厘定研究 .保险研究,2012,10:47-55.

60、 张卫星,史培军,周洪建. 巨灾定义与划分标准研究——基于近年来全球典型灾害案例的分析.灾害学,2013,01:15-22.

61、 武宾霞,宋昕沂,叶涛,史培军,李曼. 论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优化.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05:34-36.

62、 李曼,武宾霞,叶涛,史培军. 中国民政救灾资金年度需求分析.灾害学, 2013,01:153-159.

63、 李梦婕,汪明,史培军. 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8,50(4):429-434

64、 方建,杜鹃,徐伟,史培军,孔锋. 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14,29(9):1087-1093.

65、 吕丽莉,史培军. 中美应对巨灾功能体系比较——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与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应对为例.灾害学,2014,4429(03):206 - 213.

66、孔锋, 方佳毅, 刘凡,等. 1951-2012年中国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404-411.

67、文涛, 汪明, 史培军,等. 基于地形因子分割、分类的面向对象滑坡快速识别方法?. 自然灾害学报,2015、(04):1-6

68.孟永昌, 王铸, 吴吉东,等. 巨灾影响的全球性:以东日本大地震的经济影响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15 (06):1-8.

69、方建, 李梦婕, 王静爱,等. 全球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与制图.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1):1-8.

70. 李曼, 邹振华, 史培军,等. 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5):1-11.

71. 方佳毅, 陈文方, 孔锋,等. 中国沿海地区社会脆弱性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3):280-286

72. 李曼, 叶涛, 史培军.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分散工具对比研究——基于保险、彩票与捐赠的分析与展望. 保险研究,2016(01):3-14 .

73. 孔锋, 王铸, 刘凡,等. 全球、大洲、区域尺度暴雨时空格局变化(1981—2010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28-234 .

74. 王季薇,王俊,叶涛,刘婧,张兴明,史培军,区域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研究——以湖南省晚稻为例,自然灾害灾害学报.2016,25(3),1-10.

75、刘凡、陈波、史培军. DEM水平分辨率越高提取的河长越准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52(5).610-615.

76、孟永昌、杨赛霓、史培军等,巨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评估,灾害学,2016,31(4).49-53.

77、王季薇,王俊,叶涛等,区域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研究_以湖南省晚稻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16,25(3).1-10.

78、李曼,叶涛、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分散工具对比研究--基于保险_彩票与捐赠的分析与展望,保险研究,2016年第1期.

79、张杰、彭丽霞、史培军,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的对比研究—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暴雨为例,灾害学,2017,32(3)191-196.

相关话题/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