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志松

北京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7-28

王志松
日期:2011-10-24

王志松1962年6月29日生于重庆;男
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

学历:
1982年四川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2年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6年广岛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1988年,在四川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任教,助教
199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任教,讲师
1998年,同上,副教授
2004年,同上,教授,博士生导师

奖励:
1获2001年度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
2《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获2003年“第一届大森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主办)

科研项目:
1.独自承担国家教委项目“日本私小说研究”;
2.参加“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世界的发展”(国家重大项目)和“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任《日本卷》子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
3.参加“日本现代文论”(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任“后现代主义文论”子课题负责人
4.独自承担“日本战后雅俗文学流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7-10
5.2007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

论文篇目:
1《〈明暗〉中“爱”的结构》,《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日本)第2部41号,1992年3月
2《漱石的〈文学论〉——关于增加改写的意义》,《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日本)第2部42号,1993年3月
3《“幻象”的生成——从汉文学的角度看漱石初期作品》,《广岛大学日语学科纪要》(日本)第4号,1993年3月
4《漱石文学中的“金钱”》,《广岛大学日语学科纪要》(日本),第5号,1994年3月
5《〈坑夫〉论——作为方法的“无性格论”》,《国文学考》(日本)第146号,1995年6月
6《漱石的“文学”——与英国文学的相遇》,《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日本)第2部44号,1995年3月
7《〈文学评论〉的性质——与斯蒂文〈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和社会〉比较》,《广岛大学日语学科纪要》(日本)第6号,1996年3月
8《〈文学论〉——文学语言与自我的追求》,《国文学解释与鉴赏》至文堂(日本),1997年6月
9《不同的叙述、不同的世界——漱石晚期三部曲》,《广岛大学日语学科纪要》(日本)第7号,1997年3月
10《李伯元和前本经国美谈新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11《晚清对日本政治小说的接受》,日本学中心《日本学研究》8期,1999年
12《近代报刊与日本政治小说的传播》,《东方丛刊》,1999年第3期
13《文体的选择与创造——梁启超的小说翻译文体对晚清翻译界的影响》,《国外文学》,1999年第1期
14《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译”》,《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15《漱石前期三部曲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专刊,2000年4月
16《提高文学修养,培养研究能力》,《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1期
17《告白,虚构,写实——重新评价〈棉被〉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8《日本近現代文学史与日本近現代文学全集》,《日本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9《漱石的〈路边草〉〈明暗〉》,日本学中心《日本学研究》10期,2001年4月
20《改革课程设置培养研究能力》,《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
21《调整课程结构,培养研究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论文集》,2002年1月
22《中国的日本文学史述评》,《日本语言文化论集3》,北京出版社和文津出版社,2002年3月
23《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研究》,《俄罗斯文艺专刊》,2002年8月
24《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翻译与接受——文体与思想》,《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2期
25《漱石的“小说结构论”》,日本学中心《日本学研究》11期,2002年4月
26《刘呐鸥的新感觉小说:翻译与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27《从“帝国文学”到“地方文学”——论夏目漱石文学观的形成》,《国外文学》2003年4期
28《培养21世纪的新型日语人才》,周流溪编《外语教学新探》,华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作者
29《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2期
30《夏目漱石与超自然物》,《日本学研究》14号,2004年12月
31《“杂种文化论”与多元文明史观》,《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3日
32《港台以及国外大学日语专业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能力·素质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编《日语教学与日本学研究论丛》辑2,2005年9月,民族出版社
33《“对于语言美是什么”——吉本隆明文艺理论述评》,《俄罗斯文艺》(核心刊物)2005年3期
34《“转向”与本土化——日本文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3期
35《藏原惟人文艺理论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专刊》2005年12月
36《三浦勉与日本当代文艺理论的“语言论转向”》,《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2期,57-62
37《大众文学的“欲望表达”与艺术性》,《俄罗斯文艺》(核心刊物)2006年2期,70-74
38《关于中国大学的“好教师”“好授课”研究》,《国际行为研究》(JournalofinternationalBehavioralStudies)(日本)2006年3月,第二作者,28-39
39《平林初之辅的侦探小说论》,《第六回松本清张研究奖励事业研究报告》,北九州市立松本清张纪念馆编辑发行(日本),2006年1月,23-33
40《毛泽东文艺理论在日本的接受》,《文艺研究》(核心刊物),2006年第8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22-27
41《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北京大学语言文化大学系编《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207-231
42《消费社会转型中“村上现象”》,《读书》2006年11月,63-71
43《跨越式批判——柄谷行人的文艺理论及其批评活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2期,48-53
44《“藏原理论”与中国左翼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3期,111-134
45《“国民”“国家”建构与亚洲想象》,《文艺研究》2007年3期,119-125
46《“直译文体”的汉语要素与书写的自觉—论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文体》,《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3期,
146-153(人大资料全文转载《外国文学研究》08年2期)
47《试析三木清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北研学刊》第4号,2007年12月111-117
48《2007年日本文学研究现状——兼谈学术规范问题》,《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1期,72-77
49《转换期的大学授课——以北京市A大学日文系为个案》,上原麻子编《高等教育研究丛书94中国学生的上课观·教师观—以国内学生和留日学生为对象—》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2008年3月
50《“福本主义”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北京师范大学日文系编《日语教学与日本学研究论丛》辑3,学苑出版社2008年10月
51《福本和夫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的“革命文学”——《文化批判》杂志及其周边》,王中忱等主编《东亚人文》,三联出版社2008年10月
52《日本大众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重构》,《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1期,58-64
合著·对谈:
1.金慕箴主编《日语拟声拟态副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
2.《漱石的新世纪》(山田有策、内田道雄),东京学艺大学日语日本文学研究讲座编《架起亚洲桥梁的日本近代文学》,2008年3月
3.《东亚的推理小说》(大井田义彰、李修京),东京学艺大学日语日本文学研究讲座编《架起亚洲桥梁的日本近代文学》,2008年3月






相关话题/导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