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黄建军,女,教授。
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学历,曾任曾任腧穴教研室副主任,经络腧穴教研室副主任,现任针灸学院基础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刮痧杂志》副主编,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医疗及科研工作三十年。
教学
毕业后留校在中医方剂教研室任教,1985年调至针推系腧穴教研室任教,先后承担《方剂学》《腧穴学》《针灸学》《经络腧穴学》《腧穴精选》等本科、专科、七年制、研究生、国内外进修生等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工作。主持编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课程教材《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硕士研究生教材》参加了《腧穴学教学参考资料》、《针灸学题解》,《针灸学》投影教材及网络学院《针灸学》多媒体课件的编写。
科研
主持及参加科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973课题2项,部局级课题4项,主持和参加校级课题各5项,完成的共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2篇获优秀论文奖。撰写专业著作18部,《拔罐法》分获中华医学会秀视听视教材一等奖、中国电教协会优秀电视教材二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腧穴特异性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人)。
特色
注重《腧穴学》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模型、幻灯、录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积累了较丰富教学经验,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熟谙腧穴的定位,对腧穴的理论如腧穴的诊断作用、腧穴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特定穴的理论及应用等有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原穴虽然从理论上讲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脏腑的代表穴位,与各自的脏腑存在着较其他腧穴更为独特的密切相关性,但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以及通过临床治疗统计和现代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五脏原穴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他确实可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是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病的代表穴位之一。然而,六腑原穴与六腑则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相反,六腑原穴与六腑下合穴相比较,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为突出。因此,将下合穴作为六腑的代表穴更为贴切;
对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提出置疑,根据经络的循行及交会穴的理论进行考证,及近代用科技手段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经络的生物物理特性测定,证实胃经的隐性感传线、低阻线、高声线等均与足阳明胃经经典线重合、一致,胃经未行至大椎,脉气无以与其相交会合,因而提出大椎穴当为“手三阳、足太阳、少阳、督脉之会”;
重视腧穴的诊断作用。腧穴在诊断方面的作用常被人们忽视。由于腧穴较人体其他部位具有特殊性,腧穴与非穴之间在生理结构、理化特性及针刺效应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一般穴位与特殊穴位之间也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腧穴既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反映机体健康和疾病的窗口。“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行诸外。”腧穴是人体信息的载体,是各种信息的输出、输入口,经络就是传输系统。在疾病状态下,腧穴的各种信息,如电位、电阻、温度、广度、痛阈等的变化,及腧穴局部形态、色泽的异常都是脏腑变化的外在反映。通过这个窗口来“从外知内”,“司外揣内”,从穴位处所承载的病理信息,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等等。腧穴的诊断作为诊断方法的补充,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故认为腧穴的诊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医疗
由于当今社会的人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承受着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竞争等方面的压力,精神上常常不堪重负,而导致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祖国医学将其归结为神志病,根据中医的“神失守则行必乱”的理论,在临床医疗时即特别注重调神,使“形神相得”疾病乃愈。同时认为疾病的发生多由气机失调所致,而气失调达,往往引起血瘀。因此,在临床施治时常常采用调理气机、活血化瘀之法,处方除选用相应的理气活血的腧穴,调气调血之外,尤擅长用点刺放血、刺络拔罐法以祛瘀通络、祛瘀止痛、祛瘀清热、祛瘀生新。特别是“久病必瘀”,“怪病多瘀”,故对于某些慢性病、疑难病症的治疗时均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针刺方法上也有新的尝试,如在火针的应用时打破一些禁忌,并注意手法的操作,做到祛邪治病不伤正气。二十多年来通过灵活运用中医方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各种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多种疑难病症疗效显著。
附录
论文与著作摘要:
(1)“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
(2)“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考”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3)“涌泉穴临床应用举隅” 《中国针灸》1998.18(8)
(4)“火针临床应用的体会” 《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
(5)“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扭伤”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9)
(6)“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
(7)“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中国针灸》2001.21(6)
(8)“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卷增刊
(9)“刺络拔罐治疗瘀血顽疾”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5)
(10)“略论特定腧穴诊断”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卷增刊
(11)“夹脊穴辨”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
(12)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文献述评” 《中国针灸》2003.23(9)
(13)“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概述”《上海针灸杂志》2004(2)
(14)“四关穴及临床应用”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 (9)
(15)“足疗是调整亚健康的理想方法”《第三届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10
(16)“茶保健助你走出‘亚健康’状态” 《中国西部科技》第三届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10
(17)“中医望诊400例 ” 《药食同源》2005 1(1)
(18)“鼻鼽的古文献研究” 《中医药信息》2005.22(1)
(19)“肩周炎的中医病、证、症名规范化商榷”《中国针灸》2006.26(8)
(20)“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针刺研究》2006. 31(4)
(21)《单穴治病选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3 1 副主编
(22)《针灸治疗精要》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12 主编
(23)《腧穴精选》 校内印刷出版1995
(24)《针灸-—祖国医学的一支葩》 海南出版社1997.5 主编
(25)《腧穴标准定位》 清华大学音像出版社1998.1 主编.
(26)《针灸腧穴学》投影教材 校内印刷出版1998. 主编
(27)《经络腧穴学》 校内印刷出版2000.8 主编.
(28)《针灸学》网络教材 湖南中讯出版社2002.9 主编.
(29)《拔罐法》45分光盘 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2001.2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