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调研中,陈志泊教授团队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大岗山生态站团队详细考察了开路式涡动相关测量系统、ET-100根系生长监测系统、杉木种源林TDP插针式树干液流监测系统等一系列森林生态监测系统以及大岗山生态站主监测区的情况。随后,双方团队就“互联网+”生态站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展开了交流和讨论,陈志泊教授团队介绍了《“互联网+”生态站:理论创新与跨界实践》专著的主要内容,并演示了团队配合专著自主研发的“互联网+”生态站软件平台——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从大尺度、跨地域、多站点的角度对生态观测大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功能。

开展“互联网+”生态站交叉领域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森林生态监测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生态站观测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生态监测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精准化分析、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的技术方案。

近年来,陈志泊教授科研团队与CFERN团队展开深度合作,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生态站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结合生态站进行了实践研究,形成了相关模型、标准规范和软硬件技术产品。《“互联网+”生态站:理论创新与跨界实践》专著的定稿,是对其理论与技术的详细诠释和阶段性总结。
据悉,“互联网+”生态站技术研发中心于2017年12月在信息学院挂牌成立。在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No. 2019XKJS0207、No.2019XKJS03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No. 2018BLRD18)等项目的联合支持下,信息学院“互联网+”生态站研发中心团队先后组织10余名青年教师及20余名研究生参与“智慧林业”交叉融合领域的研究工作,助力林业与信息学科交叉人才的培育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