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科目: | 531运动训练学 | |
适用专业: | 040300体育学(一级学科)-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5202运动训练学(体育硕士) | |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是非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简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科目,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1.竞技体育的概念、构成、基本特点与社会价值。
2.运动训练概念、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2.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1.运动成绩概念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2.竞技能力概念、构成、结构模型。
3.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 运动训练原则
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2.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5.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6.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7.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8.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9.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运动训练方法概念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2.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的概念、结构、特点与应用。
3.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种类与应用。
4.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体能的概念、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2.力量素质概念,力量素质训练的主要手段,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相对力量的训练、力量耐力的训练。
3.速度素质概念,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4.耐力素质概念,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1.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念,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和原理,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2.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
3.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竞技战术的定义、构成和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2.战术训练方法:分解和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实战法。
3.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4.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和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2.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和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1.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2.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和负荷特征。
4.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
1.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2.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3.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1.训练周的种类。
2.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3.训练课的种类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要求。
4.训练课的结构和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选择题:
1.当训练负荷超出运动员机体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机体便会产生现象。
A.生物适应B.代偿效应
C.异时反应D.劣变反应
二、是非判断题:
1.比赛期的负荷特点是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较小。( )
三、简答题(简述题):
1.简述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分析论述题(综合题):
1.在制订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训练计划时,为什么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