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点于1962年获得批准并同年招生,十年动乱中断后于1978年恢复招生,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方向:
电路理论
图论与系统优化
可靠通信网优化设计
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学术队伍: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1人。
实验设备:
现代电工测量实验室
EDA实验室
计算机12台(586型10台,486型2台)
网络分析仪、打印机、绘图机各1台
获奖情况:
天津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天津市教学楷模2人
学术带头人:
孙雨耕,男,1940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电子线路与系统学会理事,图论与系统优化专业学会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电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理论,可靠通信网优化设计,图论与系统优化。近年来主持并完成4项国家基金课题和3项协作课题,近十年发表论文25篇。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批准时间 1996年
主要研究方向 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应用。
现有学术队伍
现有博士导师6人,教授13人,副教授及高中12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3人。
主要设备情况
各种测试激光参数的仪器及设备,电子仪器等。
获奖情况
国家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教委进步奖(6次),中科院特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尤里卡博览会金奖(1次)等。
学术带头人(负责人,简介)
姚建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1965年天大研究生毕业,现为精密仪器学院名誉院长,光学学会理事,激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应邀多次赴美、英、法、香港等地讲学等合作研究,完成研究项目三十多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教委进步二等奖(3次)等,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模。在固体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等方面有方向学术造诣,提出多项理论,创造新的技术体系,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发表的论文曾被名国学者引用百余次。
此外还有王清月,李世忱,邢岐荣,等带头人。
人才培养
已培养博士后四人,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60余人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简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由原《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及《微电子技术》合并而成的新型学科。本学科于1981年建立硕士点(微电子技术),1996年建立博士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自81年以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0多人,现有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生5人。主要包括如下研究方向:
无机电子功能材料与元器件
片式元器件与SMT
光电负阻器件
传感器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共50余项,总经费约800万元。上述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在“九五”期间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天津市基金及电子部等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近30项,总经费约500万元。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吴霞宛教授长期从事电子功能材料及元器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无机电子功能材料,特别是MLC材料的研究和推广生产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获国家教委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亨受政府特殊津贴。近期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本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本学科在介质材料及MLC材料、片式元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新型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功率器件等领域内均取得重要成果,有的已经推广使用。目前本学科设有功能陶瓷材料、片式元器件及SMT、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材料与元器件测试及半导体小型超净工艺研究室,总面积约1000米2。拥有研制陶瓷材料、敏感材料、薄膜材料、半导体材料及元器件的主要工艺和测试设备,拥有一条功能陶瓷材料的小试生产线,为军工配套和民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本学科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外重要刊物(如IEEE、E.D、S.S.E、C.A.),国内一级高水平刊物(如电子学报、光学学报、半导体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硅酸盐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硅酸盐通报)等发表50多篇。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简介
硕士点名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批准时间:1986年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
2.微波固态电路理论与设计;
3.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
技术队伍、学术带头人、设备及获奖情况
技术队伍:
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各研究方向分配情况如下:
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鲍振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斗教授;苏寒松副教授。
微波固态电路理论与技术:吴咏诗教授;戴居丰教授;丁荣林教授。
微波电路与微波通信:丁荣林教授;李媛副教授。
学术带头人:
鲍振武,男,1939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长期从事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教学、研究工作。1981~1983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访问学者)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从1983年以来,长期从事光纤理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负责或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任务,国家教委、电子部、天津市、中科院、中物院等省部委重点研究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电子部新产品二等奖一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30余篇。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技术。可招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物理电子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培养研究生的物质条件:
现有电磁场实验室、微波实验室、计算机房、光通信实验室、光电子实验室、光传感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230M2,仪器设备价值约120万元。可供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使用。
人才培养
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2名。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硕士点(1981年)。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系统的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的理论与技术、通信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及ASIC设计技术、智能系统与自动测试技术、光纤通信与光传感器。现有硕士生导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主要仪器设备有:数字通信误码率测试仪、电台综合测试仪、频谱分析仪、可编程信号源、逻辑分析仪、微波网络分析仪等。近年来,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研究生在校期间,将在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两方面受到严格培训。学习课程,除了研究生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之外,本专业开设的主要学位课有:通信网基础、随机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智能系统等。此外,还有反映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前沿技术的近二十门选修课。
本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通信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电路设计、电子测量、智能仪器与系统等方面的高级研究、设计与开发人员。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专业相关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技术公司与企业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介绍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天津市重点学科。90年批准为博士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电视与数字视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压缩与编码处理、线性与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应用、光纤通信及光传感器在专业具有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本专业拥有SUN工作站、HP逻辑分析仪、泰克数字示滤波等科研设备。近年来,本专业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各级奖励。
其中:
“直径91钻孔彩色电视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电视多工广播”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
“CWT—1型彩色井下电视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
“非线性滤波理论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
“电视技术用于水井检测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3等奖
“全景式(SJ—2)水井检测彩电系统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1等奖
“运动技术录象解析仪”获体委科技进步4等奖
“STVR—C系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自适应预测图像编码系统”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噪声图像的非线性滤波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信号处理用于提高电视质量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二维抽取和插”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2等奖
“互补滤波提高电视图像清晰度的研究”获天津大学科技进步1等奖
近年来,本专业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68名。
俞斯乐教授做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俞斯乐,1983~1991年任电子系主任。男,1930年出生于苏州。1952年南开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点学术带头人,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电子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
长期从事电视、数字视频和视频压缩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首批硕士生导师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30名。主编我国第一本彩色电视为主线的高校统编教材<电视原理>,其第2版和第4版分别获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曾与同行专家共同倡议我国开展电视多工广播研究;有关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新一代电视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并率先在一级学报发表研究动向和发展对策的文章,成为我国学术界推进HDTV研究的先驱者。曾应聘为专家组组长或成员,参与国家HDTV方面的攻关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
近年来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高清晰度电视频带压缩和编解码系统、基于小波和分形的序列图像编码等。与本人研究生合作发表的最新文章有:Dynamic rate scaling of coded digital video for IVO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on CE,1998,NO.3)、基于FPGA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视频解码器的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学报>1998,NO.6)等。1996年,“数字HDTV/TV频带压缩编解码技术”获电子部重大成果奖励;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授予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点是于一九九八年被批准的(当时称为工业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有: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及管理系统,知识工程与智能自动化,工业自动化装置。
从事该专业领域教学及研究人员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用于培养研究生及进行研究的主要设备有各类微机20台,实验控制装置9套,实验面积51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