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开始,刘研老师首先介绍了本场讲座的题目和主要内容,即盛行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融合音乐。并与大家分享了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一是要了解美国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方法和途径;二是要反思国内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现状,窥探中美流行音乐研究差异之所在。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译著《火之鸟:爵士、摇滚、疯克及融合音乐的创立》,通过对书中提到的四位融合音乐代表人物托尼·威廉姆斯、约翰·麦克劳夫伦、琼妮·米歇尔、赫比·汉考克及其作品的分析,讨论了作者为什么要将融合音乐定义为一种产生于“断裂地带”上独立风格,进而归纳总结了1970年代融合音乐的总体特征:去风格化、不确定性、即兴性、大音量、电声乐器与高科技想象。第二部分是刘研老师对融合音乐形成原因的思考。刘老师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60年代的移民政策及反正统文化运动等诸多因素对融合音乐形成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融合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美国1960年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爵士、摇滚、疯克并行的一种新的审美选择;是符合现代商品经济规律的一种市场化行为;是“全球本土化”观念在音乐中的一种反映。


讲座结束,刘研老师对师生们的提问做了细致清晰的解答。通过这场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美国流行音乐有了初步认识,更让我们对刘研老师多元的研究领域及宽广的研究视野有了更多了解。至此,整场讲座在同学们与刘老师的积极互动中,以轻松的气氛拉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