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17五月音乐节】“在路上——月光和梦想”作曲家音乐会_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辅仁网/2017-07-13

本站讯(撰稿人 袁靖茹 摄影 孙玥 张诗琪)5月22日晚,本届“五月音乐节”为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天津大剧院成功上演了《在路上——月光和梦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曲家系列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以我院“特聘教授”作曲家周龙的《磬灵》(Spirit of Chimes)作为开场曲目,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将古老乐器的音响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象征着古老编钟的神韵之永恒的徘徊。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的《空山人语响》以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名曲《空山鸟语》作为灵感来源,作品中所用乐器除二胡外,加入了高胡、中胡、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给听众上演了一出美妙绝伦的六重奏。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任达敏的《“落水天”主题幻想曲》,单簧管、小提琴与钢琴三重奏,将细雨绵绵的情景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表现出来,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保加利亚作曲家格奥吉·阿那尤多夫的《梦之门II》(The Gates of DreamⅡ),为弦乐五重奏而作的三首无声诗,作为世界首演的一部作品,尤为值得期待。在演奏家悲情地演绎下,将诗的意境与梦境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旋律的悲伤凄凉气氛遍布每个角落。





音乐会的下半场始于世界著名波兰作曲家齐格蒙特·克劳兹的《石之乐》(Stone Music),作品以直接在钢琴琴弦上放置石头以及金属棒演奏而成,引发着观众浓厚的好奇心。尽管作曲家应用材料极为简约,乐声却雅致柔美,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赞赏。泰国作曲家庞那荣的《巴瓦纳》(Bhavana),作为整场音乐会唯一加入人声的作品,显得尤为丰富。作曲家受到佛教哲学影响,唱词采用梵文,而古琴的音色也为作品增添了古老的韵味,一饱观众耳眼之福!匈牙利作曲家班克·萨里的《在路上——月光和梦想》》(On the Road Moonlight and Dreaming)可谓是音乐会的核心之作,长笛,小提琴,低音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五重奏,作品灵感来源于一部文学作品,作曲家将诗的深意融会到作品中,巧妙地发挥了五种乐器的独特之处,令在场观众叹为观止。音乐会的结束曲目以我院“特聘教授”作曲家陈怡的《家乡的歌》收尾,这是一首为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取材于作曲家故乡的广东音乐,作品以第三乐章“欢庆”织体的对置与快速的走句,将气氛带入高潮,也真正上演了热烈欢腾的欢庆场面。







本场演出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天津卫视、天津音乐广播等媒体对本场音乐户进行了报道,并在现场对陈怡教授、徐昌俊院长和保加利亚作曲家格奥吉·阿那尤多夫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路上——月光和梦想”作曲家音乐会成功的演出意义非凡,它以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作品为特点,集中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独特的文化和音乐魅力。就像徐昌俊院长在本届五月音乐节致辞中所说,“本届音乐节将秉承‘合作发展、文化繁荣’的精神,汇聚国内外艺术造诣深厚的音乐家,举办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工作坊、学术论坛等,彼此增进友谊,深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不同音乐文化的投射与滋养,让音乐在人们心灵间架起桥梁,共同传承人类瑰丽深邃的精神文化。”
相关话题/音乐 钢琴 文化 天津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