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郝维亚教授讲述他在意大利学习歌剧分析时的经历。随后,讲解并播放了把意大利歌剧带向高峰时期的三部作品:“18世纪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唐璜》第一幕第三场’Don Giovanni and Zerlina’的咏叹调‘la ci daremola mano’”、“19世纪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波西米亚人》no.6Mimi第一次上场的部分”以及“20世纪作曲家布里顿《彼得格拉姆斯》第一场”。郝维亚教授通过这三部作品逐字逐句讲述了意大利语和汉语的不同点,并从西方歌剧“宣叙调”的历史研革与变化入手,讨论了中国戏曲的宣叙调,阐述了“语言逻辑和音乐逻辑的统一;音程节奏的控制;作为次一级的演唱手段、人声与乐队的配合;戏曲(京剧)的方式,中文的欣赏习惯”几方面的处理方式。郝维亚教授认为中国戏曲中“韵白”也尤为重要,他通过传统艺术京剧《凤还巢》、京剧《红娘》以及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这三部作品的片段,讲解了京剧的由来、语言表达以及颦瞥节奏与配乐的结合。

最后郝维亚教授通过自己的歌剧作品《大汉苏武》第三幕“苏武的咏叹调和索仁娜咏叹调”,从“根据语言不同来划分歌剧的种类”、“‘语言’是歌剧‘音乐’创作的核心”以及“歌剧中中文和西方语言的差异”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语言问题和宣叙调的处理方式”、“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戏剧人物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郝维亚教授和作曲系的师生分享了自己对于歌剧写作的体会,并指出歌剧创作中所有技术手段都应以戏剧语言需要为前提。整场讲座同学积极与郝维亚教授进行互动交流,以轻松活跃的气氛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