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计算机技术领域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英文) Database System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二、课程编号 ;学分 3
课内学时数 54 ;上机(实验)学时数 20 ;课外学时数 54 ;
三、课程主要内容 系统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包括:
1. 数据库系统引论(有关概念);
1) 数据管理的发展
2) 数据库系统(DBS)
3) 数据、数据模型和数据模式
4) 数据库应用—数据库的生存周期
2. 关系数据库系统(模型与SQL语言);
1) 关系基本概念与定义
2) 关系之间的联系—关系代数
3) 约束
4) SQL概述
5) DDL
6) DCL
7) 嵌入式使用
1)
2)
3. 数据库应用(设计与管理);
1) 数据库设计概述
2) 数据库需求分析
3) 数据库概念设计
4) 数据库逻辑设计
5) 数据库物理设计
6) 计算机辅助数据库设计
7) 数据库管理
4. 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机制;
1) DBMS概述
2) 安全性
3) 完整性
4) 并发控制
5) 故障恢复
6) 查询优化
5,简介数据库技术新发展。
1) 广泛的应用领域对数据库系统的新需求
2) 新一代数据库模型
3) 新的数据库系统结构
4) 数据库系统用于决策分析
四、选课要求、预修课程
1, 本科期间学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
2, 本科期间未学过数据库系统。
五、适用专业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全校有关专业想学这门课程的硕士生。
六、主要参考书目
1. 王能斌,数据库系统教程(上、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 and Performance(2—Edition)
4. Patrick O’Neil,Elizabeth O’Neil(Univ. of Massachusetts at Bost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0(高教出版社影印版,2001,5)
3,
《高级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高级软件工程
英文名称:Software Engineering
学时:40 学分:2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工程硕士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软件工程》,邓良松等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5版),Roger S.Pressman著/梅宏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建造软件系统的方法、技术、过程、工具、规范及管理等。本课程的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和范型,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动向,如何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和规范。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各种开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学生不但应注意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的掌握,也应该注重方法、技术的实际应用。
二、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理解软件工程的定义、目标,理解软件生存期各阶段的基本任务,掌握各种软件过程模型(包括RUP)、CMM及指导作用。
2、 理解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基本要素,掌握软件项目计划及项目进度安排、跟踪的方法。
3、 理解软件配置管理的有关概念及SCM过程,掌握配置管理的重要性
4、 理解软件质量保证的概念与SQA活动,领会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性
5、 掌握需求工程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了解需求文档的规范及重要性,掌握并应用分析建模的方法,能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
6、 理解软件设计的基本任务,掌握设计基本原理及体系结构的风格及作用,掌握用户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应用传统方法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体系结构的设计及构件级的设计。
7、 深刻理解软件测试的目的,掌握用白盒法与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技术,掌握软件测试各过程中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并对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会设计测试用例。
8、 理解软件维护的内容、活动及如何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理解软件再工程的意义。
9、 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理解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传统方法的区别。掌握UML建模工具。
10、掌握并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需求获取、分析、建模。
11、掌握系统设计、对象设计以及RUP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12、理解面向对象测试的特点以及和传统软件测试方法的区别。
13、了解软件工程中的高级课题,把握软件工程发展动态和方向。
章节 |
讲 授 内 容 |
学时 分配 |
1 |
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研究的内容、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简介、软件开发方法介绍、 软件开发工具及CASE |
4 |
2 |
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软件项目计划、 项目进度安排及跟踪、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 |
4 |
3 |
需求工程的概念及任务、需求获取、需求分析 需求文档、需求验证、需求管理、传统的分析方法 |
4 |
4 |
软件设计的任务、软件设计的原则 软件体系结构及风格、用户界面设计、构件级设计、 设计文档、传统的设计方法 |
4 |
5 |
软件测试的目的及原则、软件测试方法 软件测试策略、软件可靠性、软件纠错 |
4 |
6 |
软件维护的概念、维护过程、软件可维护性、软件再工程 |
2 |
7 |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概念、面向对象方法简介、 统一建模语言UML |
4 |
8 |
面向对象分析 |
4 |
9 |
面向对象设计 |
4 |
10 |
面向对象测试 |
2 |
11 |
软件工程高级课题 |
2 |
|
总结与复习 |
2 |
三、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中文) 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
(英文)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2、课程简介
工程硕士班的生源来自不同的专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毕业年限跨度很大,开设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很有必要。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是深入研究计算机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必修课程,也是工程硕士学习其它后续课程的先导性课程。数据通信新业务的开展,网络安全防范等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本课程在强调基本的通信理论与网络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基于数理的网络协议性能分析,突出通信网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依存和促进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协议的演进与发展,Internet选择IP协议的成因,路由计算中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稳定性和公平性之间的制衡,取舍与优化等。本课程引入新一代INTERNET网络协议IPv6及其安全体系,以Internet的原理,协议以及体系结构来组织网络的互联互通。本课程以实用的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为例,把通信网络的组织与通信业务的开展与应用贯穿始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网络应用业务实现的主线。
3、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按照学科规范)
C.2计算机通信网络
C.2.0 网络概论
数据通信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C.2.1 网络体系结构与设计
线路交换网络
存储交换网络
无线通信
C.2.2 网络协议
面向应用的网络协议
协议体系结构
基于数理及状态的网络协议性能分析
路由协议
C.2.3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网络管理协议与规约
网管信息模型
C.2.5 LAN 简介
LAN访问策略
高速LAN(FDDI,快速以太网,光纤通信等)
Internet(TCP/IP)
C.2.6 网络互连
路由器结构
网络互连协议
新一代INTERNET网络协议IPv6及其安全体系
4、主要参考书目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Architecture)
作者:Douglas E.Comer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Computer network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原理
作者:李增智,陈妍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系统开发
作者:雷振甲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5、选课要求、预修课程
·选课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预修课程: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等
《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 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
(英文)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Architecture
二、课程编号 0520051 ;学分 3
课内学时数 60 ;上机(实验)学时数 ;课外学时数
三、课程主要内容
l 并行计算机概念、分类、性能分析和发展;
l 多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分类;粒度分析;
l 多机系统中的互连网络;消息传递机制,多级系统中Cache数据一致性
l 多机系统中的调度算法与同步算法;并行性分析;
l 并行语言概述
l 数据流机等
四、选课要求、预修课程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知识、操作系统及程序设计技术基础,预修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
五、适用专业
主要面向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以考查方式选课亦可。
六、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Kai Hwang
中文版: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美】Kai Hwang著 王鼎兴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
[1] COMPUTER ARCH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 Morgan Kaufmann Pulish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计算机系统结构 郑伟民 汤志忠编著 1998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
《面向对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面向对象技术
(英文):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学分数:3
课内学时数: 54
课外学时数: 教学方式: 面授
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计算机软件专业课。主要任务是结合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语言(UML),系统地阐述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通用模式(Patterns),持久对象(Persistence Objects), 面向对象软件架构(Architecture)和软件复用(Reuse)技术等内容。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和最新的面向对象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 字以内)
第一部分 面向对象的基本原理
第1章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OOA&OOD)
第3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实现(OOP)
第二部分 UML与面向对象的软件建模
第4章 统一建模语言UML概述
第5章 UML结构建模
第6章 UML行为建模
第7章 UML开发工具
第8章 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与设计模式
第9章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10章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第11章 可重用软件设计的基础—设计模式
第四部分 面向对象技术的高级课题
第12章 分布式对象技术
第13章 软构件技术
第14章 应用框架技术
第15章 软件体系结构
教材名称:
主要参考书:
1.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原理》(原书第2版) (荷) Anton Eliens 著,袁兆山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 《UML用户手册》(美)Grady Booch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3. 《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导论》 (美)Graig Larman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美)Erich Gamma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5.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construction》 Write By Bertrand Meyer, 电子工业出版社
预修课程: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适用专业: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分布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分布式系统 学分数:3
课程名称(英文):Distributed Systems
课内学时数: 54 上机时数:20
课外学时数: 20
教学要求:
本课程旨在理论和技术上深入地介绍分布式系统的原理、技术、前沿研究内容和分布式系统的一些范型,为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分布处理的理论、技术和相关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字以内)
分布式系统原理部分包括:系统概述、通信、进程/线程、系统命名、同步、复制及一致性、系统容错以及安全、中间件技术等。系统范型包括: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基于文档的分布式系统,以及基于协作的分布式系统。
教材名称:Andrew S. Tanenbaum and Maarten van Steen. Distributed Systems--Principles and Paradigms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
1、 Jie Wu 著 高传善(译). 分布式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2、 Doreen L. Galli,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3、 徐高潮 等, 分布式计算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预修课程:
1、计算机操作系统
2、计算机网络
3、计算机系统结构
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适用专业:
电信学院各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自控、通讯
《现代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 现代操作系统
(英文)Modern Operating Systems
二、课程编号 ;学分 2
课内学时数 54 ;上机(实验)学时数 ;课外学时数 ;
三、课程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解掌握单处理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之外,结合操作系统的最近发展,重点学习了解多媒体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多处理机操作系统、Linux 以及操作系统设计等内容,使学者对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实现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主要内容:
第1章 单处理机操作系统
第2章 多处理机操作系统
第3章 多媒体操作系统
第4章 计算机安全
第5章 Linux操作系统
第6章 操作系统设计
第7章 集中实践
六、选课要求、预修课程
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技术、软件工程
七、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
八、主要参考书目
现代操作系统 ,陈向群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Modern Operating Systems(Second Edition),(荷)Andrew S. Tanenbaum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