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谢楷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10


基本信息
谢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
招生方向:智能传感与检测
电子信息(专)
工作单位: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经历
♦2020.6,受聘首批'华山****'领军教授
♦2016.6,破格晋升教授。
♦2016.5,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4.3,任测控通信系主任
♦2014.8,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3.7,调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6,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2011.6,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6.3,留校任教于机电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谢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测控通信系主任。主要从事邻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功率电子/无线供电、环境能量搜集等领域保持广泛的研究兴趣。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科研项目*、自然基金课题、省(部委)级预研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以及多项重点研究院所的横向课题;参与了民口973课题、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检索论文。获得校华山****“菁英人才计划”(学术型)的支持。在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空间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民用转化。与石油、自动化、环境保护等行业保持了广泛的横向合作。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大部分科研成果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教学水平优秀,是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校竞赛教练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ntel杯嵌入式专题邀请赛等获国家一等共计12项及最高奖2项、互联网+金奖1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266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355信箱,710126
Email:kaixie@mail.xidian.edu.cn
办公电话:/802
办公地点:南校区G-239西





团队介绍
空间电子技术研究团队,定位于发展先进的空间电子学技术和理论,做“新航天时代的创新与践行者”。提供开放创新的科研工作环境,与参研学生们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是研究生阶段提高理论水平和工程技能,锻炼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理想选择。
?开放创新的科研环境
课题组负责人谢楷教授,是我校首批“华山****”领军教授,智能传感与检测学科方向负责人、XX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发明技术进步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导师库”。课题组为为研究生提供宽敞、明亮、和谐的学习办公场地和160平米专用的实验室,50余台套价值千万的仪器设备。
?多元化交叉的导师团队
课题组导师组多元化、跨学科交叉,全部老师都承诺亲自指导学生。既有专深于空天技术和电磁理论的研究型****、也有飞行器设计总师、软硬件系统工程师、还有产业届的成功青年企业家;无论你喜欢基础物理、理论算法、电子系统、硬件、软件或是创新创业,必有一款适合你。
?深度参与航天实践的机会
自2018年以来,课题组每年安排一次飞行任务,搭载新技术和新载荷验证。参研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参与航天全过程,并且去发射场现场参加发射任务,先后已经有10余名同学,30余台套亲手设计、测试的载荷飞行成功。

课题组研究方向
(1)极端环境下的多域、跨介质通信
人类有能力将信息的触角伸出太阳系,却仍面临许多无法传递1比特信息的极端环境。其共同特点是被高损耗的介质包围,例如飞行器的“黑障”问题、深远海通信导航、地下的通信等等。该方向重点研究跨越高损耗介质、跨越地-海-空多域进行电磁传播和信息传输的新机理和新方法、强电磁信号激励与信息加载技术、极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新型电磁材料与天线、极端环境通信技术等,目标是打通这些“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传输。适合数理基础较好、科学爱好广泛的学生。

(2)航天电子新技术及应用
课题组长期参与航天试飞任务,并以每年策划一次飞行任务的方式来推进航天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无线信息互联、非接触电气分离界面、航天高可靠软件系统、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飞行器电气系统设计、高实时半实物仿真、功率电子与无线供电技术等,目前全部的成果都经过飞行验证或投入应用。适合动手能力强、喜欢电子系统及软硬件设计、或希望实际参与航天任务的学生。

(3)航天技术的民用及产业应用
课题组长期关注航天科技的JM融合产业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天通”卫星的产业链应用、等离子体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新冠病毒消杀、个人消杀产品、皮肤管理类产品、新型燃烧装置、等离子体化工应用等);建设有“蜂语-空间联合实验室”,负责航天技术的产业转化、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孵化与产业链对接。适合行动组织能力强、有创新创业实战经历、或希望自主创业的学生。

团队教师




基本信息
谢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
招生方向:智能传感与检测
电子信息(专)
工作单位: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经历
♦2020.6,受聘首批'华山****'领军教授
♦2016.6,破格晋升教授。
♦2016.5,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4.3,任测控通信系主任
♦2014.8,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3.7,调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2.6,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2011.6,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6.3,留校任教于机电工程学院

个人简介
谢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测控通信系主任。主要从事邻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功率电子/无线供电、环境能量搜集等领域保持广泛的研究兴趣。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科研项目*、自然基金课题、省(部委)级预研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以及多项重点研究院所的横向课题;参与了民口973课题、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余篇检索论文。获得校华山****“菁英人才计划”(学术型)的支持。在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空间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民用转化。与石油、自动化、环境保护等行业保持了广泛的横向合作。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大部分科研成果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教学水平优秀,是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校竞赛教练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ntel杯嵌入式专题邀请赛等获国家一等共计12项及最高奖2项、互联网+金奖1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266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355信箱,710126
Email:kaixie@mail.xidian.edu.cn
办公电话:/802
办公地点:南校区G-239西





团队介绍
空间电子技术研究团队,定位于发展先进的空间电子学技术和理论,做“新航天时代的创新与践行者”。提供开放创新的科研工作环境,与参研学生们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是研究生阶段提高理论水平和工程技能,锻炼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理想选择。
?开放创新的科研环境
课题组负责人谢楷教授,是我校首批“华山****”领军教授,智能传感与检测学科方向负责人、XX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发明技术进步二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导师库”。课题组为为研究生提供宽敞、明亮、和谐的学习办公场地和160平米专用的实验室,50余台套价值千万的仪器设备。
?多元化交叉的导师团队
课题组导师组多元化、跨学科交叉,全部老师都承诺亲自指导学生。既有专深于空天技术和电磁理论的研究型****、也有飞行器设计总师、软硬件系统工程师、还有产业届的成功青年企业家;无论你喜欢基础物理、理论算法、电子系统、硬件、软件或是创新创业,必有一款适合你。
?深度参与航天实践的机会
自2018年以来,课题组每年安排一次飞行任务,搭载新技术和新载荷验证。参研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参与航天全过程,并且去发射场现场参加发射任务,先后已经有10余名同学,30余台套亲手设计、测试的载荷飞行成功。

课题组研究方向
(1)极端环境下的多域、跨介质通信
人类有能力将信息的触角伸出太阳系,却仍面临许多无法传递1比特信息的极端环境。其共同特点是被高损耗的介质包围,例如飞行器的“黑障”问题、深远海通信导航、地下的通信等等。该方向重点研究跨越高损耗介质、跨越地-海-空多域进行电磁传播和信息传输的新机理和新方法、强电磁信号激励与信息加载技术、极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新型电磁材料与天线、极端环境通信技术等,目标是打通这些“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传输。适合数理基础较好、科学爱好广泛的学生。

(2)航天电子新技术及应用
课题组长期参与航天试飞任务,并以每年策划一次飞行任务的方式来推进航天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飞行器无线信息互联、非接触电气分离界面、航天高可靠软件系统、新型传感与检测技术、飞行器电气系统设计、高实时半实物仿真、功率电子与无线供电技术等,目前全部的成果都经过飞行验证或投入应用。适合动手能力强、喜欢电子系统及软硬件设计、或希望实际参与航天任务的学生。

(3)航天技术的民用及产业应用
课题组长期关注航天科技的JM融合产业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天通”卫星的产业链应用、等离子体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新冠病毒消杀、个人消杀产品、皮肤管理类产品、新型燃烧装置、等离子体化工应用等);建设有“蜂语-空间联合实验室”,负责航天技术的产业转化、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孵化与产业链对接。适合行动组织能力强、有创新创业实战经历、或希望自主创业的学生。

团队教师




科学研究
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科研项目*、自然基金课题、省(部委)级预研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以及多项重点研究院所的横向课题;参与了民口973课题、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近5年科研经费到校累计700余万元。
[1] 基于天线阻抗的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参数逆向估计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2021,负责人
[2] ,(重点项目),2017-2020,负责人
[3] ,*科研项目*,2015-2018,专题负责人
[4] 等离子鞘套下信息传输理论及关键技术验证(子课题),民口973,2014-2018
[5] 等离子鞘套干预与抑制技术研究(子课题),民口973, 2014-2018
[6]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与电磁波相互作用机理及电磁传播特性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7,主要完成人
[7] 等离子鞘套模拟及抗黑障测控技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2013-2015,负责人
[8] 电磁信号空间衰减特性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0-2012,负责人
[9] 等离子鞘对xx频段电波及天线影响研究,xx预研基金,2013-2014,负责人
[10] 复杂环境下高动态信道特性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2-2015,负责人
[11]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通信基础理论:等离子鞘套相频特性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012-2015,负责人
[12] 地下目标通信与探测技术研究,航天九院704所,2015-2016,负责人
[13]等离子鞘套下天线自适应补偿技术研究,航天一院十所,2013-2015,负责人
[14]非接触电能数据一体化传输环研,2010-2011,负责人
[15]xx系统研制,中电41所,2014-2015,负责人
[16]等离子,863课题,2012-2015,主要完成人
[17]无线传感器环境能量搜集技术研究,预研基金,2012-2014,主要完成人
[18]能量矩阵故障搜索路径算法研究,xx部委预研基金,2010-2012,主要完成人




一、学术期刊论文
研究方向(1):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电磁学
[1]Guo, Shaoshuai, Kai XIE*, Bin SUN and Shaowei LIU. Mitigation of blackout problem for reentry vehicle in traveling magnetic field with induced current [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22(12): 125301
[2]Guo, Shaoshuai, Kai XIE*, Bin SUN and Ruoyao XIandYan LIU.Experiment on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s propagating in shock-tube-generated magnetized cylindrical enveloping plasma,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23, Number 7.
[3]B. Sun, K. Xie*, L. Shi, M. Yang, B. Yao and S. Guo,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lectromagnetic Waves Transmitting Through Exhaust Plume: From Propagation to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8, no. 12, pp. 8021-8032, Dec. 2020, doi: 10.1109/TAP.2020.**.
[4]Xie K, Guo S, Sun B, et 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 cylindrical enveloping plasma produced by a shock tube[J]. Physics of Plasmas, 2019, 26(7): 073509
[5]Kai Xie,Bin Sun,Shaoshuai Guo, Lei Quan, and Yan Liu, "Experimental apparatus for investigating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hypersonic plasma fluid generated by shock tube," Rev. Sci. Instrum. 90, 073503 (2019)
[6]Kai Xie,Min Yang*, Bowen Bai, and et.al, Re-entry communication through a plasma sheath using standing wave detection and adaptive data rate contro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6,119(2):023301, SCI:011.
[7]Kai Xie*, Xiaoping Li, Donglin Liu, and et.al, Reproducing continuous radio blackout using glow discharge plasma,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3,84(10):104701, SCI:047.
[8] Liu, Donglin; Li, Xiaoping; Liu, Yanming; Xie, Kai; Bai, Bowen,Attenuation of low-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the thin sheath enveloping a high-speed vehicle upon re-entry,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21(7),2017,WOS:020
[9]Hui Zhou, Xiaoping Li, Kai Xie, and et.al,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 time-varying magnetized plasma in magnetic window region of reentry blackout mitigation.[J].Aip Advances, 2017, 7(2):879-894.
[10]Zhou H, Li X, Xie K*, et al. Mitigating reentry radio blackout by using a traveling magnetic field[J]. Aip Advances, 2017, 7(10):105314.
[11] Liu Donglin*, Li Xiaoping,Xie Kai, Liu Zhiwei.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rough plasma in the near-field region of low-frequency loop antenna Physics of Plasmas, 2015,22(10):102106SCI:022.
[12] Yang M*, Li X P,Xie K, Liu Y M, Parasitic mod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aused by time-varying plasma,Physics of Plasmas, 2015,22(2), SCI:037.
[13] Yang M*, Li X P,Xie K, and et.al, A large volume uniform plasma generator for the experi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 plasma,Physics of Plasmas, 2013, 20(1). SCI:0003**.
[14] Bowen Bai*, Xiaoping Li, Yanming Liu,Kai Xie, Effects of Reentry Plasma Sheath on the 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Obliquely Incident EM waves,IEEE trans. on plasma science2014, 42(10), SCI:008.
[15] H. Zhou, X. Li, Y. Liu, B. Bai and K. Xie, "Effects of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s on the “Magnetic Window” in Blackout Mitigation,"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vol. 45, no. 1, pp. 15-23, Jan. 2017.SCI
[16]谢楷*,李小平, 杨敏等,L、S频段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衰减实验研究,宇航学报,2013,34 (8):1167,EI:20**9.
[17] 杨敏*, 李小平,谢楷等,电磁信号在时变等离子体中传播的调制效应,宇航学报,2013,34(6): 842, EI:20**0
[18] 杨敏*, 李小平, 刘彦明,石磊,谢楷, 信号在时变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研究,物理学报, 2014, 63(8), SCI:035.
研究方向(2):仪器科学-检测技术、微弱信号处理
[1]Xie K*, Shi X, Zhao K, et al. Note: A temperature-stable low-nois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for microcurrent measurement[J].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7, 88(2):026101.SCI:
[2]Kai Xie,Liuhao Chen,Anfeng Huang,and et.al,An auxiliary frequency tracking system for general-purpose lock-in amplifier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epted at 27 November 2017.
[3]Kai Xie*, Yan Liu, XiaoPing Li, and et.al, Expanding the bandwidth of the ultra-low current amplifier using an artificial negative capacito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2016,87 (4): 046102 SCI: 074.
[4]Kai Xie*, Xiaoping Li, Hanlu Zhang, and et.al, Non-contact data access with direction ident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differential serial bus,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2013,84(6): 064702, SCI:036.
[5]Kai Xie*, Long-Chao Liu, Xiao-Ping Li, and et.al, Non-contact resistance and capacitance on-line measurement oflubrication oil film in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employing an electric fieldcoupling method,Measurement, 2016, 91(2016):606–612. SCI.
[6]Xiaozhou, L., Kai X*and et al., Capacitance vari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measuring range for a micro-capacitance sensor.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28(10): p. 105009.
[7]X-Z. Lü,Yebo Tao, Kai Xie and et al., "Sun sensor using a nanosatellites solar panels by means of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IET Science, Measurement & Technology, vol. 11, no. 4, pp. 489-494, 7 2017.SCI
[8]Lu, Xiaozhou; Xie, Kai; Xue, Dongfeng; Zhang, Feng; Qi, Liang,Capacitance vari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measuring range for a micro-capacitance sensor,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8(10),2017,WOS:002
[9]Lu, Xiaozhou; Tao, Yebo; Xie, Kai; Wang, Songlin; Li, Xiaoping,A photodiode based miniature sun sensor,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8(15),2017,WOS:002
[10] Lue, Xiaozhou; Tao, Yebo; Xie, Kai; Li, Xiaoping; Wang, Songlin,Sun sensor using a nanosatellites solar panels by means of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IET SCIENCE MEASUREMENT & TECHNOLOGY,11(4),2017,WOS:015
[11] Liu Donglin*, Li Xiaoping,XieKai, Analysis of double-probe characteristics in low-frequency gas discharges and its improvement,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5, 86(1): 013504, SCI:020.
[12] 孙海峰,谢楷,李小平*、方海燕等, 高稳定度X射线脉冲星信号模拟,物理学报2013,62(10),SCI:0003**.
研究方向(3):能源、功率电子
[1]Kai Xie; A. F. Huang*; L. Chen; S. Guo; H. Zhang, "Half-Cycle Resonance Tracking for Inductively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8,33(3),2668-2679,WOS:0004**.
[2]Kai Xie*, AnFengHuan, Xiao-Ping Li, and et.al, Modular high-voltage bias generator powered by dual-looped self-adap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5,86 (4): 044707, SCI:047.
[3]K.Xie*, Y.-M. Liu ,H-L.Zhang ,L-Z.Fu, Harvest the ambient am broadcast radio energy for wireless sensorsJ. of E.M. Waves and Appl.2011,14 (25):2054 SCI:013
[4]Lei Quan, Kai Xie*, Ruoyao Xi, and et.al, Compressive light beam induced current sensing for fast defect detection in photovoltaic cells, Solar Energy, 150 (2017) 345–352.SCI:

二、国际会议(检索)论文
[1]Kai Xie ; Bin Sun ; Xueyou Shi,and et.al,Expanding the bandwidth of low level photo-electric amplifier using continuous equal-potential shielding.Proc. SPIE 10255, Chinese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s,October and November 2016, 102553Y (March 8, 2017);
[2]Quan Lei ; Kai Xie ; Liu Yan,Fast defect detection for large scale photoelectric devices utilizing compressive sensing.Proc. SPIE 10255, Chinese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s,October and November 2016, 102553T (March 8, 2017);
[3]Shi X, Xie K, Sun B, et al. Expansion the Output Swing of the Ultra-Low Nois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for Microcurrent Measuremen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6.
[4] Kai Xie, ShuhongGong, Xiaoping Li, Lina Zha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in Xi’an, ISAPE-7th Xi’an, China, 2011, p596-599, EI: 087
[5] Liu Donglin*, Li Xiaoping, Xie Kai, Mechanism and simulation of blackout mitigation b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during reentry, APS-URSI 2013 Orlando, Florida, USA, 2013, July : p1160-1161. SCI:123.
[6] Min Yang*, Xiaoping Li, Kai Xie.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Media-based Modulation Based on Time-varying Plasma, USNC-URSI 2015 Vancouver, Canada, 2015, p598-599, SCI:291.
[7] Yang Min*, Li, Xiaoping, Xie Kai, Shi Lei, Modulation of EM Signals Caused by Time-varying Plasma and Propagation Experiment, APS-URSI 2014, Memphis, TN,2014, p1578-1579, SCI:343.
[8] LIZhongqun, XIE Kai , YE Yinghao , and et.al, Reconstruct the PWM Signal of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from the Near Field Radiation, AMT 2013 Xiamen, China, p1792-1796, EI:20**7.
[9] XufeiWANG, Kai XIE, Teng LI, and et.al, Measuring the 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of the Low Impedance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in Pulsed Current State, ICMIA 2013, Guilin, China p122-125, EI:20**0
[10] GuoShiZhong, Xie Kai,Ye Ying Hao, Li Xiao Ping, An Ultra Low Voltage Resonant Converter for Therm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FEMR 2013, Singapore, v772, p731-734, EI:20**3
[11] Bai Bowen, Xiaoping Li, Yanming Liu, Lei Shi, Kai Xie, Analysis of GPS patch antenna covered by re-entry plasma sheath, AISPE-10th Xi’an China (2013), p257-260, EI:20**4

三、学术著作
[1] Wireless Computing in Medicine: From Nano to Cloud with 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 Wiley Press, 2016.6,ISBN: 978-1-118-99361-3,章节作者。购书网址:http://www.wiley.com/WileyCDA/WileyTitle/productCd-.html
[2] 高速飞行器等离子体鞘套电磁波传播理论与通信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18年


四、发明专利(已授权)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空间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民用转化。与石油、自动化、环境保护等行业保持了广泛的横向合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
[1]携能现场总线模块及其系统 - 发明专利,2020-09-01,ZL0.5 谢楷;权磊;刘少伟;刘艳;徐越
[2]用于浮动游隙结构的大功率无线供电系统,发明专利,2020-07-01, ZL1.6;谢楷;权磊;刘艳;刘少伟;徐越;吴必成
[3]双稳态原边恒流磁感应耦合无线充电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2021-05-14,ZL9.3,谢楷,刘少伟,权磊,刘艳,李谦
[4]用于携能通信的电磁正交耦合装置及通信系统,发明专利,2020-03-04,ZL6.7,谢楷,徐越,刘小旦,
[5] 基于磁偏调制的ICPT无线携能通信一体化发射装置,发明专利,2018.5,授权号ZL7.8,第一发明人。
[6] 大面积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产生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2013.7,授权号ZL0.6,第一发明人。
[7] 等离子体包覆材料的雷达反射特性测量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2014.12,授权号ZL2.7,第一发明人。
[8] 谐振跟踪式非接触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发明专利,2013.07,授权号ZL5.0,第一发明人。
[9] 薄层环形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发明专利,2015.1,授权号ZL2.1,第一发明人。
[10] 带方向检测的非接触式总线在线监听装置,发明专利,2014.7,授权号ZL6.8,第一发明人
[11] 用于脉冲星地面模拟系统的衰减装置,发明专利,2015.5,授权号ZL9.0,第一发明人
[12] 平面射流等离子体产生装置,发明专利,2014.12,授权号ZL0.7,第二发明人
[13] 基于节点信息的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发明专利,2014.03,发明专利,ZL5.4,第二发明人
[14] 非接触式总线数据在线监听装置,发明专利,2012.10,授权号ZL3.9,第二发明人。
[15] 开关电源工作参数的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发明专利,2013.04,授权号ZL6.X,第二发明人。
[16]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数据一体化滑环式传输方法,发明专利,2011.10,授权号ZL1.4,第二发明人。
[17] 具有高时频稳定度的X射线脉冲星光子信号地面模拟系统,发明专利,2014.12授权号ZL5.7 ,第二发明人
[18] 一种基于光电转换器的太阳能敏感器及其测量方法,发明专利,2018.7.6,授权号ZL4.0,第三发明人
[19] 具有能级测量功能的X射线脉冲星电子学读出装置, 授权号ZL4.8,第三发明人
[20] 带冷却电极的大面积均匀高密度等离子体产生系统,发明专利,2015.6,授权号ZL1.7,第三发明人
[21] 运动部件间的非接触模拟信号传输装置,发明专利,2014.07,授权号ZL0.X,第三发明人
[22] 矿用直流转换本安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发明专利,2015.4,授权号ZL2.7,第三发明人
[23]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开关电源故障诊断方法, 发明专利,2014.02,授权号ZL3.7,第三发明人
[24] 基于寄生谐振频点的天线阻抗自动匹配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2015.6,授权号ZL2.8,第四发明人
[25] 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实验装置, 发明专利, 2015.1,授权号ZL5.5,第四发明人
[26] 超低压升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发明专利,2015.6,授权号ZL3.9,第四发明人
[27] 基于自适应导电介质的非接触式数据传输装置, 发明专利,2016.04,授权号ZL4.X,,第四发明人
[28] 非接触式数据传输装置, 发明专利, 2014.10,授权号ZL5.9,第四发明人
[29] 具有多物理特性的动态脉冲星信号模拟装置,授权号ZL5.9,第四发明人
[30] 无线携能通信装置,2017.5.7,授权号ZL7.3,第四发31




荣誉获奖
人才项目
(1)获得2018年xxxx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科研获奖
(1)201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3)
(2)2013年获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
(3)2012年获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
(4)2014年获得校华山****首批“菁英人才计划”(学术型)支持。
教学获奖
(1)2011年获校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第1名)。
(2)2013年获校本科教学质量一等奖、
(3)2015年获年度教学突出贡献奖
实践教学(竞赛)获奖
(1)2014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最高奖(Intel杯)
点击:新闻链接
(2)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瑞萨杯)
点击:获奖学生访谈
(3)2016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国家二等奖1项
(4)2016年TI杯电子设计竞赛模拟专题邀请赛:省一等奖3项
(5)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
(6)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
(7)2012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国家二等奖1项
(8)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
(9)2010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国家一等奖1项
(10)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
(11)2008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专题邀请赛:国家一等奖1项
(12)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




(1)动态等离子鞘套模拟系统
国内独创研制成功等离子鞘套地面模拟系统”
为了解决现有基于气动物理方法产生高速目标等离子体准备时间长、试验时间短、重复性差、代价高等一系列问题,利用低压扩散辉光放电产生大面积等离子体的新方法,设计并建造了“动态等离子鞘套模拟系统”(2013, Phys. Plasmas),解决了大面积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的产生、维持、电子密度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电子密度连续可控、大尺度、长时间持续的等离鞘套模拟;还能够模拟再入全程的等离子鞘套的动态变化全过程,并成功进行了地面“黑障”的连续再现(2013, Rev. Sci. Instrum.)。该系统大幅提高了再入黑障的复现时间和实验效率,在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项目中承担关键的实验任务,并已经直接应用于我国某重大航天型号工程的地面测试任务。
参研学生:刘东林、白博文、杨敏、邵明绪
相关链接
点击下载:论文《等离子鞘套地面模拟技术及电波传播实验研究》
点击下载:论文《Reproducing continuous radio blackout using glow discharge plasma》(黑障复现)

(2)高时频稳定度脉冲星光子信号地面模拟系统
X射线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且具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具有极其稳定的自转周期,尤其是毫秒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变化率达到10-19~10-21。脉冲星在射电、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和γ射线等电磁波频段产生信号辐射,其位置一个世纪才会改变1角秒。脉冲星在宇宙中的“天然灯塔”特性,可以作为星际航行的导航信号源。与GPS导航原理类似,通过比较航天器接收到的脉冲星信号轮廓的到达时间差,根据三球交汇原理,就可以解算航天器相对位置,从而为深空、星际空间航天器提供位置、速度、时间及姿态等信息。

然而,脉冲星发出的X射线光子极其微弱,而且无法穿透地球大气,因此至少要在大气层外才能开展探测实验。本系统能够在地面模拟脉冲星的微弱光子流信号,解决高时频稳定度脉冲星模拟光源、微弱光子流概率调制、单光子检测和时间标记、多物理特性模拟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对脉冲星光子的地面物理模拟,支撑了脉冲星探测、脉冲星轮廓恢复、脉冲星导航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左)第一代:高稳定度脉冲星光子信号模拟系统 (中)第二代:具有多物理特性的脉冲星光子信号模拟系统 (右)模拟光子流恢复轮廓与RXTE卫星实测数据结果比较
参研学生:傅灵忠、刘洋、刘兵
相关链接:
点击下载:《高稳定度X射线脉冲星信号模拟》


(3)利用驻波检测和自适应码率穿透等离子鞘套的再入通信方法
提出一种与重返大气层的飞船保持连续通信的新方法,并且在地面原理性实验中得到验证。这一通信方式有望缓解通信“黑障”问题,而且也可被用在其他10马赫以上超音速飞行器上,例如未来的空天飞机。尤其是这种新通信方法无须携带附加设施,且具备工程应用潜力 。
飞船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因剧烈摩擦被数千摄氏度高温气体所环绕,这样的高温足以使空气电离而变得具有导电性,这层包裹于飞船表面的电离气体被称作“等离子鞘”,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屏蔽电磁波信号,切断飞行器与外部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黑障”现象。
以往的研究思路是诸如通过施加强磁场约束等离子层中的电子,或者向等离子层中喷入降温液以减少电子密度等物理方法,而我们团队提出利用驻波检测和自适应码率穿透等离子鞘套的再入通信方法,不需要携带任何额外的附加设施,甚至可以与现有的测控系统保持兼容,具备工程应用的潜力。
参研学生:白博文、杨敏、周辉
相关链接:
点击下载:《Re-entry communication through a plasma sheath using standing wave detection and adaptive data rate control》
点击链接:新闻报道(科普版)
点击链接:新闻报道(中国科学网)

(4)大功率无线供电及携能通信系统
无线供电技术切断了电子设备的“最后一根电缆”——电源线。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大功率、高效率的无线供电技术,除了无接触之外,还带来无火花、高可靠等优点,可应用于危险气体环境、全密封电子设备、水下/地下/皮下埋植电子设备、各类转台/机器关节、各种无线终端等电子设备的供电或充电。
携能通信是无线供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实现了能量和数据信息一体化传输。我们已经将它应用于工业领域,替代旋转滑环部件、具有无接触、无阻力、无磨损、长寿命、无火花(危险气体适用)等特点。可用于各类转台、天线座、塔台、自动化加工等高可靠旋转应用场合。
我们研制的钻井随钻携能通信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某新型水平钻井系统,解决了跨越125摄氏度的高温高压泥浆,同时进行600W功率传输和1Mbps数据传输的难题。下井试验一次成功!

参研学生:刘东林、郭世忠、黄岸丰、陈刘浩
相关链接:
点击下载:《大功率无线供电技术研究介绍》



(5)极微弱电流检测及应用
许多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伴随着电学效应。极微弱信号检测是探索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空间观测、环境监测、光电学、水声学、电化学、放射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宽带超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在极高互阻前置电流放大器中,创新地引入了人工负电容(Artificial Negative Capacitor),抵消了无法避免的分布电容影响,在保证亚fA级的低噪声特性前提下,将互阻增益带宽积拓展了数十倍。[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6, 87 (4): 046102]
2)浅层地下信标定位及搜索技术
针对空投落地并埋入浅层土壤的xx型空投实验装置的回收,研制了微型磁信号信标发射机,以及配套的超低噪声信号接收机,其本底噪声优于0.7nV/sqrtHz,并设计了新颖的磁偏调制方式[发明专利:ZL7.8]。配合定向天线,可实现对钻入地表、落入水体的信标进行广域搜索和定位。

3)水体环芳烃污染荧光检测仪
当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含有苯环芳烃的致癌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不容忽视。快速准确地测定水中环芳烃含量,判断污染的性质和来源,对于实施水环境监测管理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环芳烃类物质受到紫外光照射会激发出二次荧光的性质,借助微弱光电信号检测技术,实现0.01pA灵敏度的微弱荧光光电信号检测,从而实现亚痕量(10bpm)污染物的实时、快速在线检测。



(6)闪电氧原子光学辐射地面模拟实验系统
用于2016年发射的FY-4卫星所携带的闪电成像仪的地面测试任务
参研学生: 任行、孙斌、李瑶




课程教学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课件下载 示例




招生要求
[1] 招生名额:
每年可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约3-6名,欢迎校、内外优秀考生报考,保送生优先考虑,优研计划生望尽早联系。
[2] 研究生培养理念
硕士研究生:不仅仅是学习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我们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突破“技术边界”创新能力。学会辩证、批判地看待所从事专业的技术发展历程,进而主动寻找技术发展的瓶颈和边界,思考突破“技术边界”的方法和可能的收益模式,最后付诸实践亲自动手实践、检验(我们鼓励试错、允许失败),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会养成对现有技术主动进行批判、改进甚至颠覆的新思维习惯;简言之,将具有解决“目前技术尚不允许”问题所需的基础能力,今后无论进入何种行业,都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
博士研究生:我们重视基础研究和工程的有机结合。在科学目标引导下,以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手段,突破科学观测/实验能力的极限,进而带来原创的科学发现及理论突破,某些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再反哺工程应用。通过博士阶段的努力,不仅将收获丰厚学术成果,还将具有开展原创性科研的基本能力,带来长远的学术发展后劲。
[3]有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优先考虑录取:
1.获电子设计竞赛、数模竞赛、挑战杯等国家奖者;
2.有学术成果发表、专利申请者。
3.具有软、硬件设计经历者(有完整设计作品);
4.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者(有成绩证明);
5.有志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者。
6.本科期间有科研或实验室工作经历,喜欢“泡实验室”

学习、科研和工作环境
课题组科研项目和经费充足,为研究生提供宽敞、明亮、氛围和谐学习办公场地和必要的网络、计算机等条件,以及160平米专用的电子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价值近千万的科研仪器,仪器种类全面,涵盖射频微波、通信、微弱信号检测、时频、精细测量、功率电子等5大类近百台套仪器,还提供一个80平米的开放式创客工坊。是研究生阶段提高工程设计能力,锻炼创新和动手能力的理想选择。


常见问题
Q:就业前景如何?
A:历届毕业生都是100%就业,高薪行业或热门研究所。
Q:研究方向偏理论还是工程实践?
A:本课题组理论与实践的项目均有,按照研究生个人特点入学后确定方向。理论方面主要涉及物理、电磁方面;工程方面主要涉及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天线设计等;但更多的时候会有多方面的交叉创新工作。
Q:对考生有什么要求?
A:有钻研的精神,有对科研工作热情,喜欢挑战技术难题或未知问题。有坚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身体好(谢老师会不定期带你们骑车、爬山),乐观开朗。如果抱着只是来拿个证书的心态,请不要报考
Q:是否不愿招女生?
A:否,男女生同等对待。录取主要依据是学习基础、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成绩仅作为初试基本要求和录取参考标准。
Q:我要提前学习什么工具性软件吗?
A:根据今后科研方向的不同,研究生阶段可能会接触到的软件包括
(1)电路设计:Altium Designer, Multisim 等;
(2)嵌入式开发:Keil-C,IAR-EW430,CCS(DSP)等。
(3)结构建模:CATIA 或 SolidWorks 或 Pro/E
(4)电磁仿真:CST Studio 或 HFSS ;低频或静态场会用 Maxwell
(5)数学/物理软件: MATLAB ,COMSOL等
如果在本科期间有所接触,或者提前根据兴趣认真学习掌握其中一两种,会对研究生阶段有很大帮助。




空间电子技术研究小组
一、研究小组简介
空间电子技术研究小组,定位于发展先进的空间电子学技术及理论,同时关注先进空间技术的民用转化,还提供开放创新的工作环境和科研起步孵化支持,本着问题导向、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平等合作的方式,与参与、合作者共同发展进步。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理论技术及应用、先进智能检测理论及应用、功率电子及能源系统、微弱信号检测等。小组拥有门类齐全的高性能电子测量仪器,涵盖通用电测、微弱信号、微波射频、功率电子、精密时频五个门类数十台套。本着开放、交流、包容、务实的原则,欢迎各种形式的短期、长期合作。
二、研究方向
1)等离子体理论、技术及应用
科学层面主要涉及电磁波与空间等离子的相互作用、空间物理效应等方面,技术层面涉及各类等离子发生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射频与微波测试系统、强电/磁场产生等技术。应用层面将拓展等离子技术在民用和工业应用领域,包括等离子杀菌、环境除尘、极微弱离子流探测、水体污染检测和处理等。
2)先进智能检测理论及应用
理论层面的发展,将智能引入检测和信号处理,包括压缩感知及其在测量应用中的研究、广义逆测量问题、超分辨率测量,噪声鲁棒性测量等基础问题;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检测技术。应用层面,面向研究空间科学问题的需求,设计、研制特殊性能指标的电子学检测仪器和实验设备,进而支持某些前沿科学研究的开展。
3)功率电子及能源系统
功率电子技术主要关注高效率能源的变换、存储和传输问题。目前主要涉及的具体方向包括:大功率无线供电技术、携能通信技术、特种电源设计、高压/高能脉冲放电、环境能量搜集技术、光伏系统智能检测等,大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在工业、石油、电力、检测等行业。
4)微弱信号检测、处理技术及应用
微弱信号,泛指幅度极弱且淹没于自然本底噪声之下的信号,在自然本底之下,许多物理现象都与微弱电学行为密切相关关。微弱信号检测是探索空间科学、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研究的内容涉及:极本底低噪声的信号检测前端、运用电子学和先进信号处理手段抑制噪声,从强噪声中提取和恢复有用的微弱信号等。对推动空间观测、环境监测、光电学、水声学、电化学、放射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条件
1、仪器设备条件
研究小组拥有齐全的高性能电子测量仪器,涵盖通用电测、微弱信号、微波射频、功率电子、精密时频五个门类,数十台套,涵盖种类和跨度相当全面。
(1)通用电测类:泰克500M/2.5GSa/4通道示波器、泰克1GHz/4GSa/4通道示波器、200MHz/双通道手持示波器、泰克100MHz任意波形发生器、日本FRA5097/1mHz-15MHz频率特性测试仪、固纬G-8101精密LCR电桥、各类实验电源;
(2)微弱信号类:斯坦福SRS-850锁定放大器、精密前置放大器、安捷伦6+1/2位万用表、吉时利6+1/2位数字表+记录仪;吉时利617静电计;吉时利6517高阻/静电计;
(3)微波射频类:安捷伦4GHz手持射频分析仪、安捷伦3.6GHz网络分析仪、20GHz网络分析仪、安捷伦3GHz射频信号源、日本iCom-R9500无线电接收机、100k-10GHz近场天线探头;
(4)功率电子类:爱德克斯240A电子负载、爱德克斯30A电子负载、吉时利2450源-测单元(SMU)、爱德克斯1kW纯净交流电源、50V/60A大功率直流电源、400V/10A高压直流电源、35kV超高压电源、固纬6kV绝缘安规测试仪、泰克25A/150A电流探头、泰克1500V高压差分探头、泰克40kV超高压探头。
(5)精密时频类:OSA铯原子钟、斯坦福SRS-620精密频率时间间隔测量仪。
2、软条件支持(长期成员)
(1)小组成员成长初期的培养、基金申请指导;
(2)提供项目孵化的前期经费支持;为成员第一个独立承担项目提供必要的前期指导。
(3)学术论文发表、润色修改、必要的OA费用等,成员承担项目前由小组承担。
(4)鼓励每年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交流,成员承担项目前,差旅和注册费由小组承担。


合作模式
研究小组本着开放、交流、包容、务实的原则,欢迎校内外教师/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合作。合作模式在自愿、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模式:
1、短期合作
研究小组欢迎各种形式的短期合作。包括但不限于:(1)明确创新目标牵引下的学术合作、科学实验;(2)有明确技术目标的工程合作、技术开发、联合测试;(3)有明确教育目标的学生培养、创新实践;(4)有共同兴趣和基础的技术储备和预先研究、咨询和研讨交流。短期合作原则上不设门槛,欢迎以各种形式与我们共同发展成长。
2、长期合作
研究小组欢迎长期合作。模式包括但不限于:(1)中长期的项目合作;(2)长期的松散性合作;(3)加入小组长期合作。
对加入小组于长期合作成员,研究组采取“科学/技术问题导向下的项目合作制”模式。借鉴创新孵化器的模式,项目采取孵化合作相结合,即广泛探索+重点孵化的模式,前期的项目为后期探索孵化提供经费,团队共同分摊风险。根据项目经费数量和类别,并考虑硬性成本后,设定一定比例作为共同发展基金(20%-40%),剩余部分鼓励自由支配和探索。共同发展基金用于购置设施、消耗品、以及初期阶段成员的支持。研究小组提供宽松的氛围,在项目合作之外鼓励自由发展,小组成员的基本考核约束条件是“三个一”,即每年解决一个科学/工程问题,每年一篇较高水平论文,每年一项可积累的价值产出(具有务实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教育价值)。
我们鼓励小组成员在一定阶段后独立开展研究,并在自愿原则下与小组继续保持松散合作关系。




Profile
Name Title
Department:

Contact Information
Address:
Email:
Tel:


Introduction
Put brief introduction of yourself here


Research Interests
1.
2.
3.
4.
5.




Research
目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




Papers
[1]
[2]
[3]
[4]
[5]
[6]
[7];
[8]
[9]





Honors
点击网页顶部“添加栏目”可以添加其他栏目
把鼠标放在栏目标题处,尝试拖动栏目。




Team
团队教师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Teaching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课件下载 示例




Admission
~~~~~~~~~~~~~~~~~~~~~~~~~~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



相关话题/电子科技大学 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