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好哲教授以“影响的焦虑”概括了当今学术界的现状,认为王建疆的“别现代”理论彰显了自己原创性的重要成果。

讲座伊始,王建疆教授首先介绍了别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别现代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别现代社会现状描述和别现代主义(Bie-modernism)理论主张。别现代现状是全球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形成了现代、前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现状,与西方线性的、阶段性的发展判若两仪。别现代主义并不满足于别现代这种杂糅状况,而是要对它进行更新和改造。如果将别现代现状和别现代主义合起来看,别现代理论的“别”就是区别、甄别之义,别现代主义就是区别真伪现代性、建立真正的现代性的理论主张。其次,别现代理论已经创造了一系列范畴,包括别现代、别现代主义、别现代性、生命股权理论等。由这些理论引发的西方****提出的相关理论有艾尔雅维茨的“哲学四边形理论”和罗克·本茨转述的“哲学时刻”理论。再次,别现代主义的生命股权理论与生命美学、生态美学、生生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密切相关。生命股权理论是指人生来就带有财富,直到生命结束。这种财富只能供生命终身享受,而不能像财富股份那样进行交易。第一,所有的生及其研究这些生的哲学和美学都必须首先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第二,生命需要财富的保障,脱离财富无法生存,审美亦然。第三,生命股权是摆脱奴役、人身自由、人格独立的根本保障。从生命股权与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关系看,生命股权是人类幸福感和美感的前提和基础,而它的缺失则是人类不幸、不公、焦虑、痛苦的根源。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概念与别现代概念的区别、生命股权概念对个人生存的审美表达、美学研究如何与“生”进一步融合等话题向王建疆提问,他都作了耐心细致解答。
谭好哲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前沿,主要有三点启发:一是审美的问题同抽象意义上的生命权利与实质上社会赋值的生命权利关系密切,从大的社会语境出发也可以逐步延伸到美学的基本问题中。二是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概念、范畴的支撑,别现代理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三是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人的心灵世界也随之变化,而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所关注的正是这样的心理问题。审美的问题不能离开生存的基础,但又不等同于这一基础。所以围绕“生存”这一范畴的相关范畴,再到审美的问题,中间仍然需要一些过渡性的等级序列。
王建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美育研究所所长,文艺学博士点负责人,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学术顾问。出版专著《自调节审美学》《别现代:空间遭遇与时代跨越》《别现代:作品与评论》(中英文版)《别现代:话语创新与国际学术对话》(中英文版)等,主编《审美学教程》,在欧洲《哲学通报》《艺术与媒体》与国内《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2014年提出别现代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与艺术界引起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