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范德江(系主任、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11-27

一、基本信息
姓名:范德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3月
祖籍:福建省闽清市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联系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邮编266100.
联系电话:0086-(OfficeA508)
E-mail 地址:djfan@ouc.edu.cn

二、简历
1. 学习经历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中国武汉,1985.07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理学硕士学位,中国青岛,1990.07
中国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青岛2000.07
2. 工作简历
2002.12-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教授
2004.7-2005.7: 德国波鸿大学、不来梅大学, 访问****
2002.6-2002.9: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访问****
1995.12-2002.1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副教授
1992.01-1995.12: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 讲师
1990.07-1991.12: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 助教
1985.07-1987.08: 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 技术员
3. 现今学术兼职
国际沉积学会(IAS)会员,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委员; 《应用海洋学学报》编委; 多个国内、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4. 主持和参与的重要科研项目
[1]科技部973项目课题,黄海三角洲海岸蚀积转换机制和趋势预测,2002-2008
[2] 科技部973项目课题:气候变化影响下典型海岸冲淤过程及演变趋势,2010-2014
[3] 科技部973课题:颗粒物源汇效应与沉积记录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6-2010
[4]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南黄海中部环流沉积体系形成和发育与气候环境演变关系,2011-2014
[5]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黄河沉积物环山东半岛陆架的搬运和沉积过程及机制研究,2016-2020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海内陆架250年来生产力重建及其对年代际气候波动的响应,2014-2017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层沉积层序对季节性沉积过程的响应,2010-2012
[8]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项目,海洋底质环境多元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及其在典型区的示范应用,2011-2015
[9] 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二五”专项,非活动/隐伏多金属硫化物找矿标志和方法,2012-2016
[1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富砂机制动力学研究,2014-2015

三、主要学术领域
1. 学科方向:海洋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海洋矿物学、全球变化
2. 应用基础:河口和近海沉积作用,海洋悬浮体颗粒矿物学,陆架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沉积学制约,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硫化物矿物学。
3. 近期研究兴趣:
1)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沉积纹层形成机制、近百年来超高分辨沉积记录建立、多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
(2)河口混合带沉积作用:典型河口混合过程中物质相态变化以及河口沉积和环境效应;
(3)海洋悬浮体颗粒矿物学:从河口-陆架-大洋范围内悬浮体颗粒组构和矿物物相,悬浮体颗粒沉积作用;
(4)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沉积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热液活动区沉积物矿物学组成、来源和形成机制。

四、主要论文和论著目录
SUN Xiaoxia, YANG Zuosheng, FAN Dejiang, LI Yunhai. 2015. Crystals of suspended marine barit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processes of dissolution and effects on crystal morph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33(1): 194-203
Liu M., Zhang A., Liao Y., Chen B., Fan D.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the central Bohai Se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100(1):534-543.
王亮, 范德江(通讯作者), 李巍然, 张喜林, 陈彬, 田元. 2015.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百年来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海洋学报,37(5): 87-100
刘明, 张爱滨, 廖永杰, 范德江(通讯作者). 2015. 渤海中部油气开采区沉积物中石油烃环境质量. 海洋环境科学,34(1): 12-16.
廖永杰, 范德江(通讯作者), 刘明, 王伟伟, 赵权明, 陈彬. 2015. 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的沉积记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2): 88-100
Liang Wang, Dejiang Fan(通讯作者), Weiran Li, Yongjie Liao, Xilin Zhang, Ming Liu, Zuosheng Yang. 2014. Grain-size effect of Biogenic Silica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81: 29-37
Xiaoxia Sun, Zuosheng Yang, Dejiang Fan, Ming Liu. 2014. Suspended zinc sulfide particles i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are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ydrothermal activity. Chin. Sci. Bull., 59(9): 913-923
Bin Chen, Dejiang Fan(通讯作者), Weiran Li, Liang Wang, Xilin Zhang, Zhigang Guo. 2014.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coastal mud of East China Sea: Implication for the anthropogenic impact from the YangtzeRiver Basin.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http://dx.doi.org/10.1016/j.csr.2014.04.016
Xilin Zhang, Dejiang Fan(通讯作者), Houjie Wang, Zuosheng Yanga. 2014. 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factors to the multi-time scale variations of water discharge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Huanghe (Yellow) River.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http://dx.doi.org/10.1007/s00343-015-4034-9
安成龙, 范德江(通讯作者), 孙晓霞, 杨作升. 2014. 赤道东太平洋海隆水体悬浮颗粒硫化物及其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指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44(1): 075-083
余芝华,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爱滨, 孙晓霞, 杨作升. 2013. 西南印度洋中脊富钴结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3(6): 71-79
张喜林, 范德江(通讯作者), 王亮, 廖永杰, 姚政权. 2013. X-ray岩芯扫描系统对海洋沉积物成分测定质量的综合评价和校正. 海洋学报, 35(6): 86-95
邵和宾,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晶, 李清. 201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地球化学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海洋学报, 35(6): 1-13
邵和宾,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晶, 李清, 麦晓磊. 2013. 长江口典型断面悬浮体颗粒类型、粒级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3(3):47-56
张喜林, 范德江(通讯作者), 刘明, 王亮. 2012. 沉积物岩心X光片图像灰度数值及其影响因素. 沉积学报,30(2): 318-324
王亮,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喜林, 刘明, 邵和宾, 张现荣. 2012. 人工航道疏浚对近岸沉积的影响--以葫芦岛港为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42(10): 88-96
邵和宾,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晶, 王亮, 张喜林, 褚忠信. 2012.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42(5): 94-104
刘明, 张爱滨, 范德江(通讯作者), 邓声贵, 王亮, 张喜林, 赵全民. 2012.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中国环境科学, 32(2): 1943-1950
Dejiang Fan, Hongyan Qi, Xiaoxia Sun, Yong Liu, Zuosheng Yang. 2011. Annual lamination and its sedimentary implic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ferred from high-resolution biogenic silica and sensitive grain-size records.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31: 129-137
Liu M, Fan D J(通讯作者). 2011. Geochemical records in the subaqueou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ir responses t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ast 60 years. Chinese Sci Bull, 56, doi: 10.1007/s11434-010-4256-3
ZENG Ming, FAN Dejiang(通讯作者), SUN Xiaogong, WANG Shuai, YANG Zuosheng. 2011.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Huangh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in winter. Acta Oceanol. Sin., 30(2): 75-83
刘明, 范德江(通讯作者). 2010. 近6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科学通报, 55(36): 3506-3515
曾明, 范德江(通讯作者), 孙效功, 王帅, 杨作升. 2010. 冬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粒级组成和分布研究. 海洋学报, 32(4): 129-138
刘明, 徐琳, 张爱滨, 潘力, 范德江(通讯作者). 2009. 台式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海洋沉积物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9(Sup. II): 421-427
李三忠, 李安龙, 范德江, 赵广涛, 金宠, 戴黎明.2009.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地质学报, 83(2): 208-217
范德江, 齐红艳, 孙晓霞,郭志刚, 杨作升. 2009. 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厘定的新途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9(5): 1025-1028
刘明, 范德江(通讯作者). 2009. 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中元素组成的对比. 海洋科学进展, 27(1): 42-50
DJ Fan, RD Neuser, XG Sun, ZS Yang, ZG Guo, SK Zhai. 2008. Authigenic iron oxide formation in the estuarine mixing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Geo-Mar Lett, 28(1): 7-14
Yunchao Hao, Zhigang Guo, Zuosheng Yang, Dejiang Fan, Ming Fang, Xiangdong Li. 2008. Tracking historical lead pollu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adjacent to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using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6: 1325–1331
Fan Dejiang, Zhang Aibin, Yang Zuosheng, Sun Xiaogong. 2007. Observations on shell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the bivalve Ruditapes philipinarum.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5: 322-329
Rong Xiang, Zuosheng Yang, Yoshiki Saito, Dejiang Fan, Muhong Chen, Zhigang Guo, Zhong Chen. 2008.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8400 year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d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008(67): 104-119
范德江, 齐红艳, 徐琳.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海洋与湖沼, 2008(6): 577-584
齐红艳,范德江(通讯作者),徐琳,杨作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影响因素。沉积学报,2008,820-827
盛菊江,范德江(通讯作者),杨东方,齐红艳,徐琳.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科学, 2008, 29(9): 21-28
刘升发, 范德江(通讯作者), 张爱滨,颜文涛。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海洋环境科学,2008,27(2):135-138
刘升发, 范德江(通讯作者), 颜文涛, 于子山. 菲律宾蛤仔壳体和湿重生长率及影响因素浅析. 海洋科学进展, 2008(26): 82-89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郭志刚,于增慧,曹立华,杨荣民,张晓东.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 2007(28): 1655-1661
张怀静, 翟世奎, 范德江, 郭志刚, 魏立青, 种法运. 2007.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7(2): 1-10
杨作升, 范德江, 李云海,王厚杰. 2006. 热液羽状流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1(10): 999-1007
张爱滨, 刘升发, 范德江, 颜文涛. 2006.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6(5): 829-836
范德江, 刘升发, 张爱滨, 于子山, 王文正. 2005. 九种现代双壳类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 沉积学报, 23(3): 475-482
范德江, 杨作升. 2004.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与分布. 石油学报, 25(3): 11-17
郭志刚, 杨作升, 范德江, 潘燕俊. 2003.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地理学报, 58(4): 591-597
范德江, 杨作升, 王文正. 2002. 长江、黄河沉积物中碳酸盐组成及差异. 自然科学进展, 12(1):60-64
范德江, 孙效功, 杨作升, 郭志刚. 2002. 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沉积学报, 20(20): 30-33
范德江, 杨作升, 孙效功, 张东奇, 郭志刚. 2002.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5): 748-756
杨作升, 范德江, 郭志刚, 毛登. 2002.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部与物源分析. 沉积学报, 20(1): 1-6
郭志刚, 杨作升, 范德江. 2002.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5): 741-747
范德江, 陈彰榕, 栾光忠, 2001.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I.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2):237-242
陈彰榕, 范德江, 2000. 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作用规律研究I.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Vol. 30(4):673-684
毛 登, 范德江, 郭志刚, 杨作升. 2001.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5):747-754
范德江, 杨作升, 毛登, 郭志刚. 2001. 长江黄河沉积物粘土矿物、地化组成的对比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1(4):7-12
范德江, 杨作升, 郭志刚, 2000. 中国陆架Pb-210应用现状与思考. 地球科学进展, 15(3):297-302



相关话题/海洋 地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