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www.shupl.edu.cn:80/attach/2017/11/22/61392.jpg)
作为沙龙主持人,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永禄在开场白中说,新世纪以来,媒体样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对于写作的认识与写作生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写作人的身份和姿态,写作方式与语态,还包括各种媒体的编辑、评论家与作者的关系也随之变化。校园写作属于整个写作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们要多了解正在发生的这静悄悄的写作的变革。作为融媒时代各种媒体的总编、副主编、编辑与记者,非常熟悉写作的各种变化,能给我们来自第一的写作资讯,本次沙龙正好提供了我校写作爱好者和他们沟通的平台。
杨健首先介绍了文汇APP的出现就是传统媒体面对融媒体时代变革的产物。他认为,所谓融媒体就是将报纸搬到电子化信息化的平台上,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了解的载体和方式。我们先前的阅读市场是计划经济式的,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式的,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变化并与时俱进。今天的作家要首先面对市场化的读者,而要获得广大读者就需要改变写作的姿态。不能再做说教者姿态,而是放下身段,以读者的心态写作,写作姿态也会影响到读者群体的喜爱度和接受程度。
李旭认为融媒体不是浅阅读的代名词。好的媒体需要有专门的空间坚持深度写作,传播有思想深度的长文、大文章。澎湃研究所就是这个方面的成功尝试,坚持建立起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致力于将有理论深度的、与公众有关的学术界优秀成果传递给读者,方便普通读者及时了解学术界动态,掌握新的先进的知识。很多优秀的论文和观点值得向公众推广,但很多的学术期刊本身并没有推广意识。澎湃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将文章发给大众,扩大它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优秀的文章也可以提高媒体平台的质量,是一件有益于双方的事。他指出,很多文章因为篇幅的问题而不适合于发表在某些平台,但网络媒体没有偏见,它给了学者充分的空间来展示自我和学识,给了读者充分的机会来了解和学习。
项静说,今天写作者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今已经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文学的界限之分,这给了大多数更多的选择与阅读的机会。《思南文学选刊》坚守纸质书籍的阵地,选择较大范围的作品,如小说、随笔、论文等,也会选择研究性的文章作为一个栏目。面对今天网络写作的泛滥,项静提倡有质感的写作,希望作者们不要被时代的大潮所挟裹,《思南文学选刊》的办刊宗旨要让更多优秀的有质感的作品能够被大众所看到。
甫跃辉表示,写作对他来说就是爱好,是喜欢了才去做的事情,但是和别的爱好不同,文学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他承认,现代传媒的发展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布的媒体不同,要求的内容和篇幅也不同,而这些也对文章的文风和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嘉宾和师生们就融媒体的写作文体、如何从传统写作姿态向融媒体写作姿态转变、融媒体是否依然内容为王、点击量和文章质量关系、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提升自身影响力、作家和市场及读者关系等问题展开充分而广泛交流。文学与传媒学院徐红、谢彩,经济管理学院冯涛,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杨小辉,党委宣传部张捷,社会管理学院李纬明也都发表了看法。同时,同学们踊跃提问,嘉宾和师生互动积极,整个气氛轻松愉悦。
张永禄表示,融媒体是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但我们对人类和对文学的关注不应该发生改变。在融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作家,我们要更应该关注文学,积极写作,让写作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次活动有效增进了同学们对融媒体时代的认识,升华了写作理念,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相信我们都会感受到文字魅力,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美好。
![13](http://www.shupl.edu.cn:80/attach/download/2017/11/22/61389.jpg)
在沙龙上,张永禄和校党委宣传部刘伟伟为四位嘉宾颁发聘书,聘请嘉宾担任文学与传媒学院校外导师兼校报记者团导师。嘉宾们表示,要多来我校和同学们交流写作,指导同学们写作。(校报记者团 撰稿、摄影)
党委宣传部、文学与传媒学院、校工会
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