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学历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同济大学 /2013-01-27

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简介
本专业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马在田教授,学科点现有教授10人,其中9人为博士导师,副教授10人。另有中科院院士刘光鼎教授等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任兼职指导教师。目前建有地震成像与模拟实验室、岩石物理实验室,拥有50节点微机集群系统、SGI并行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多台SUN地球物理数据解释工作站,还拥有AOU-06多功能电法勘探仪等先进仪器。学科点与国内外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和科研合作。已培养了近30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本学科是以海陆结合为特色,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地质结构、资源为总目标。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教育部“985”学科建设和 “211”工程学科建设,本学科点在教学、研究生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得国家、省、市及部委的各种奖励数十项,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已经达到了复杂介质中地震偏移成像与数值模拟研究的国际前沿;形成了中国海及其邻域沉积盆地综合地球物理及构造物理研究的研究特色;正致力于成为西太平洋地区一个重要的从事海洋及相邻陆区地质结构、资源和环境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地球物理学理论、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并综合运用专业和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科技手段来研究与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一般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工程探测等技术与行政部门从事科研、生产、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
1、反射地震学
2、综合地球物理学
3、海洋地球物理学与地球动力学
4、储层地球物理学
5、空间物理学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1-1.5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对于确认有可能成为优秀学位论文作者的研究生,其论文工作延长的时间及待遇另行处理。对部分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至少应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六、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已知知识,使其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论文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论文选题报告、论文计划、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应齐全。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研究课题有新见解。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在公开出版(指国内外有正式刊号)的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用汉语撰写,也可用英语撰写,但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参加校学位办公室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七、课程信息

Attachments:
Download this file (1.doc)培养方案课程信息 [地球物理学] 104 Kb
相关话题/地球 物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