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共青团上海市委、市教委等组织实施了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学校团委和研究生处第一时间动员组织报名,当时,我校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就读研究生、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的崔开昌,在得知此项活动后,坚决果断报名,24岁的他通过了层层选拔,受共青团上海市委选派,赶往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参与抗震救灾和志愿服务。一年多的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经历和历练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志愿担当的种子。

抗震救灾,血脉相连,他任劳任怨
崔老师回忆那年说道:“当时我们首届的50多名研究生同学都想着去,大家都想着到灾区第一线为祖国、为自己的受灾同胞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我们到灾区的那一刻,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地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板房上竖满了鲜红的党旗。当时内心特别震撼,特别感动,也特别自豪。”崔开昌老师难掩激动,开赴灾区,当看到残破的山河与鲜艳的党旗在风中飘扬的时候,强烈的对比反差在崔老师的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崔老师等20名志愿者被安排住在都江堰市灾区最大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幸福家园,也就是活动板房,夏天的板房白天酷暑难耐,气温可以达到40多度,晚上又很潮湿,志愿者们几乎每晚都是在潮湿的床上睡着的。
短暂的熟悉后,按照灾区当地的安排,崔开昌老师结合自己所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加入到都江堰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从事灾后帮扶救助工作。在都江堰市总工会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领导和同事的带领下,先后参与了全市因灾职工房屋严重损坏情况调查、地震后新增受灾困难职工的调查统计建档、受灾孤儿单亲儿童调查助学、受灾困难职工子女“金秋助学”、受灾家庭妇女绒绣技能培训、香港万条手织围巾捐赠、因灾建档困难职工免费就业培训、都江堰市“奔向新希望”板房运动会等帮扶救助活动,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热血,众志成城,他满怀希望
除本职工作之外,为帮助灾区的中小学生重拾信心,走出阴影,在上海都江堰两地团委、教育局和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的指导下,崔老师还发起了“激扬青春,共享成长”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巡讲活动。20名志愿者,为都江堰市中小学生,举行了20余场关于“理想、信念、励志”的精神援助讲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中小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为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重建起到了一定的疏导作用。

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是当时都江堰市灾区最大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之一。当崔老师和华东师大的一位志愿者看到临时安置点里,各类的基础设施都很齐全,但是缺少看书的地方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他们的心头。他们一起合计,然后就想到创建一个爱心书屋,募捐一些图书提供给灾区居民作为精神食粮。“我们这个想法得到了团上海市委驻团都江堰市委领队的指导和支持,幸福家园临时安置点管委会为我们提供了一间一百平米左右的板房,我们把它取名家园书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发起了图书捐赠,我校团委、研究生处和管理学院组织募捐了许多图书、书架和捐款,当地的出版社也捐赠了许多图书。当时图书的规模达到了几千册”。“家园书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临时安置点学生和受灾居民对报刊、书籍和知识的渴望,丰富了受灾群众的精神生活。书屋还聘请了一位地震灾害失业人员为书屋管理员。临时安置点中一方小小的板房,成为许许多多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这些整齐有致的板房,这些迎风飘扬的旗帜,这方小小的书屋,让他们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光亮。板房书屋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解放日报》等媒体给予了报道。


志愿服务,学术研究,他坚持不懈
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崔老师在导师和研究生处的指导下,坚持志愿服务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了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系列课题的研究,在工作之余,通过对都江堰市16个乡镇街道的实地调研和大量的问卷调查,收集灾后重建的特殊保障措施的一手资料和数据,理论结合实践,完成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特殊保障措施的研究成果和硕士论文。研究成果被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和上海市对口援建提供了决策参考。
崔老师在志愿服务期间,尽心尽力,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都江堰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特别贡献奖、成都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满的时候,鉴于崔老师在志愿服务期间的工作表现,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还向学校发来感谢信,并为包括崔老师在内的上海20名志愿者举行了欢送会。


志愿精神,照亮社区,他持之以恒
十年来,崔老师仍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践行志愿精神。平日,他在松江区广富林街道蔷薇居民区担任党建服务志愿者,积极参与属地化党建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工作固然会消耗崔老师很多业余时间,但崔老师却认为非常值得,虽然辛苦,却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让自身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年轻的时候参加志愿活动靠的是满腔热血,而现在,想平平淡淡的将志愿服务的精神持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