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一所非“985”,也非“211”的上海地方高校,面临着高层次人才数量少、转型艰难、竞争激烈等诸多不利条件,但工程大人秉承着“勤业惟诚,厚学致用”的价值理念,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各个学科领域砥砺奋进,随着 “材料科学与工程”顺利通过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第一阶段绩效评价,下阶段,学校将围绕第二阶段学科建设的目标,制定相关的建设任务,争取在第二阶段建设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015年,学校获上海市教委批准启动上海高校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日前,根据《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上海市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第一阶段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上海市教委对本市26所高校97个高峰高原学科(不含IV类高峰学科)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价。从上海市教委传来消息,经同行专家通讯评议、管理专家通讯评议,综合管理专家会议评议,并报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顺利通过第一阶段绩效评价,为第二阶段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高度重视,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自高峰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校高峰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科建设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组织部、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国际交流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为管理委员会成员,全面统筹高峰学科建设工作,针对高峰学科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等重大问题,各部门密切合作,对学科建设工作给予组织保障,确保高峰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考核评估、“人才特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顺利完成。
2. 精心组织,加强学科建设绩效管理
学校高峰学科第一阶段的建设,围绕高峰学科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学校学科发展优势与特色,根据《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沪教委高〔2014〕44号)、《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方案》(沪教委科〔2014〕70号)、《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沪教委科〔2016〕2号),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峰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三类高峰学科人员激励办法(试行)》。根据上海市教委对高峰学科第二阶段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学校“材料科学工程”上海市三类高峰学科第二阶段建设的市级情况,制定了关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峰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重点落实校内协同管理、高层次人才引进、经费预算、设备采购、绩效认定等相应规章,确保学科建设各项措施和建设任务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3.周密部署,逐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1)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先行先试平台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布了《关于高层次人才岗位年薪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机制,并给予社保保障。学校成立高等研究院,制定“学科(人才)特区”相关政策,出台发布《关于高等研究院归口管理研究机构的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对其构建与运行、人员与薪酬、成果认定和考核等作出明确规定。
(2)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内控机制、财经管理内控机制,制订了《全面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规范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制定出台《一流学科培育与建设若干意见》,重点培育有潜力的学科及创新人才,学校还与上海市激光研究所共建了“激光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3)改进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方式
学校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实施PI制和双聘制,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定团队研究方向,进行绩效收入分配,自主招聘。对各层次引进人才进行科研配套资助,新进博士给予科研启动费1-3万元,海外博士在此基础上翻倍,高端人才一事一议,根据其提出的建设任务给予配套。
相关链接:
![](http://news.sues.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5/5b/0b559cab41c692b1f25a6839dfa9/b53833bc-dbfd-497d-ad7f-9c4d52d76eeb.jpg)
上海高校Ⅲ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拥有硕士生导师45人,客座教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0人,博士比例达到95%。教师中有中组部“****”入选者、上海市“****”入选者、曙光学者、启明星计划、晨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入选者等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等。
![](http://news.sues.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5/5b/0b559cab41c692b1f25a6839dfa9/4eb332e9-7117-448e-83cd-c959c3d8855a.jpg)
该学科现有各类教学科研用实验场地近50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高能束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工业技术研究所、材料及构件可靠性测试分析实验室等专业教学与研究实验室、研究生及大学生创新训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近8000万元,拥有IPG-5000光纤激光加工系统、伏能士CMT焊接系统、通快TruDisk-16002超高功率碟片激光加工系统、Pro-Beam超高功率电子束加工系统、FJL560型超高真空磁控与离子束溅射镀膜仪、CLOOS焊接机器人、DSP等离子束热加工机、高频脉冲微束等离子焊、小松伺服液压成形系统、盛雄注塑成型系统等材料制备与成形设备,以及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Zwick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Zwick低周疲劳性能测试系统、日立S-4300扫描电子显微镜、AG-25TA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X’Pert PRO X射线衍射仪、S-2700扫描电镜、HT-5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AJ-IIIa原子力显微镜和WS-2005涂层附着力自动划痕仪等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测试设备。
![](http://news.sues.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5/5b/0b559cab41c692b1f25a6839dfa9/b3428ecc-dcf1-4ba2-9431-937763be09ea.png)
![](http://news.sues.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b5/5b/0b559cab41c692b1f25a6839dfa9/a5156842-82f0-4188-97ce-1fc4ab3cfd04.jpg)
高峰学科与国外企业开展增材制造技术学术交流会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军工预研等国家级项目多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近10项,累计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100多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