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婆娑?
字典当中,解释道:盘旋舞动的样子。古籍《毛传》当中也说:“婆娑,舞也”。
何为娑婆?
佛说:“这是一个娑婆的世界,娑婆即为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的幸福你也不会体会到快乐。”
那又何为我们的娑婆?是梦?是散?亦或者现实真假?
带着这样的疑惑,由善良纯洁的维摩诘带领下,我们走近了这部汇聚了古典诗歌、宗教、舞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创实验肢体剧——《婆娑》。整剧将舞蹈、戏曲、魔术和戏剧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通过讲述以中国古代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和六世达赖喇嘛为人物原型的僧人梵生,佛陀身边菩提树下顽劣的红狐,人称“肉先生”的仙圣和巡抚林氏女平生之间的矛盾纠结,以探讨梦与现实真假的主要线索,展现出“情不重,不生娑婆”的中心思想。并以佛教思想与世间情欲为基础展开演绎,让观众在观赏了解剧的同时,能享受和思考佛教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戏中,导演借红狐姑娘之口,提出寻找“心至诚,意至坚”之人的愿望,虽然在结尾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剧中的红狐姑娘拥有的坚定的及时渡人之心,梵生拥有的宏图大爱的普渡众生之心,平生拥有的苦等梵生十年的坚贞之心和屠夫拥有的最为虔诚向佛之心,都在诠释他们每个人其实就是要寻找的心诚毅坚的人。
佛说: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其中的每一丝苦都源于我们的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毕竟我们是凡人,有着因果报应,更有着太多的牵挂、欲望、贪婪等。这时,无论生命被何种苦难交织破坏,我们始终都无法摆脱心中的执念,更无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所以我们才得以生于着娑婆世界。
舞台上,红白黑的三大主调,四片带有经文的帷幔,漫天星点的灯笼和幽幽光亮的油灯衬托着我们娑婆的世界,芸芸众生在爱与情中不断轮回。在星云大师的《宽心》中,看到一句偈语: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情是生命、情是供养、情是生死、情是时间人生万般纷扰,世间所有的事物归于一个情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纵使有时为情所困,但生命依然为之疯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痛苦隐忍的遗憾的娑婆世界里,一切又是那么的令人欢喜,我们有了离别痛,于是有了盼望和期待;我们有了怨恨和短暂,于是有了世世的轮回;我们有了舍不得,放不下,于是才有幸尝到惦念和思念的甜。
天竺也有一说:世间万物都是梵天的一个梦,一旦梵天梦醒世界便会消失。自古也流传着“庄周梦蝶”的典故。那么在娑婆的世界中,我们的梦又算什么,是梵天给予我们的礼物?还是我们内心的欲望?既然梦由心生,心会被现实捆绑,自然留下遗憾来,即为娑婆世界的轮回。所以,纵使当我们从自己的梦中醒来,仍然会在梵天的梦中,逃得过自己,却逃不过梵天。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梦为影子,即为婆娑;人生为遗憾,即为娑婆。婆娑亦为娑婆,娑婆亦为婆娑。这大概就是我们因情而起,又重情生娑婆的缘故吧。(文:徐思琪 图:赵燕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