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硕士课程内容介绍《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1-07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课程代码X417005学分/学时2.0/51开课时间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开课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
任课教师蒋宏
面向专业传播学
预修课程传播学导论
课程讨论时数0 (小时)课程实验数0 (小时)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属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部分。20世纪以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两大体系,并且互联网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人类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将显得愈来愈重要。本课程通过专题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同学们关注当今世界和中国传媒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而综合各种研究方法,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期对媒介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 本课程包含五大部分,分别探讨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本质异同;媒介技术与传播学;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包括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与新闻事业(新闻、宣传与舆论)、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国际事务、教育、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部分中又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传播对上述领域的影响,其次是上述领域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最后是揭示两者之间的互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媒介;全球化中的媒介软实力与国家形象。通过教学活动旨在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中诠释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功能,从而使同学们肩负起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责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elective courses of communication postgraduate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quickly, and forms two kinds of media systems---the press media and the electronic media, besides, the Internet develop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The impet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ot only helps the human beings enter the "digital age",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at's why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disclose the interaction law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nograph teaching and discuss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course adopts a heuristic metho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of the media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discloses the interaction law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synthesizing various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so that it could giv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to the students' media practice. This course includes five sections, and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news cause (includes news, propaganda, and public opinio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leg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aily life. And every section concerns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impa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those fields mentioned above, secondly, it i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fields 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lastly, 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ose field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means to broaden the students' range of knowledge and help them expound the func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with a wider vision, so that they have the ability of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e hop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those teaching activities.

教学大纲

一、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的本质异同由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谈起,媒介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不同的媒介其本身就是讯息,不同的媒介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表示其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殊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各种朴素的媒介,从口口相传到摩崖石刻、驿站传信、店门幡帜、烽火报讯等等,再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以工业革命为前提的大众传媒:印刷媒体-电报电讯-广播-电影电视等,以网络数字技术为前提的新媒体:移动光盘等阅读、阅听、阅视播放器-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一般所示:第一媒体为印刷纸媒-第二媒体为广播媒体-第三媒体为电视媒体-第四媒体为网络媒体-第五媒体手机);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1、传播对象:泛大众化向大众化、分众化、个性化并存转变,个性化选择是其特点;2、传播方式:由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化,互动性是其特点;3、传播效果:由粗放向精准转化,传播效果对象化、精准化是其特点;4、传播内容:精英向草根、准官方向民间转变,民间化是其特点。5、新媒体传播的网络特性,增强了民间的质疑能力、动员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及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多元化。二、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媒介技术与传播学理论的发展三、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一)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1、大众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用与反作用,政治、法治、新闻与宣传与舆论、经济、科技、城市化、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2、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发展(帕梅拉·休梅克的传播基础结构论:就新闻传播而言,人们最感兴趣的两大类新闻,其一是异常的新闻,其二是具有社会重要性的新闻。这两个维度与一则新闻报导在大众媒体的描述中占据怎样显著的位置是正相关的,并且两者是互动的。因而,如果一则新闻报导兼具了异常性和社会重要性,它便会长占据最显著的版面[休梅克1996]。3、大众传媒的批判理论(从大众媒体的四社会功能说起,进一步强调"社会责任"理论、"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同时要十分重视:传媒作为文化世界、传媒作为权力世界、传媒作为文本世界、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存在价值)(二)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 1、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用与反作用,政治、法治、新闻与宣传与舆论、经济、科技、城市化、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尤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阅读方式、工作方式、购物方式、交往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公众监督方式、参与民主维权的方式和网民出谋划策的方式)2、新媒体技术使传媒回归人性及其本原成为可能(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因人的传播器官的延伸而异化-新媒体传播回归人的传播自由)3、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构成平权的虚拟社会:网民(草根)社会-新媒体-主流社会;4、新媒体背景下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娱乐经济;5、数字化生存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媒介媒介传播与转型期的公民社会的思考1、推动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2、推动大众传播对法的实施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司法公正,营造法制舆论氛围3、推动教育与传媒良性互动4、促进 医疗健康和疾病传染报道的传播结构5、促进中国的环境传播6、新传播技术与大众文化7、大众文化的诉求:Love or Lust?五、全球化中的媒介软实力与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思考1、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2、我国国家形象历史演变的简要回顾(韬光养晦永不当头-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3、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参考消息》"外国人看中国"专栏的报道4、全球传播与跨文化传播5、传播战役与民族凝聚力的再思考--以2008年抗震救灾直播报道、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

课程进度计划

(无)

课程考核要求

(无)

参 考 文 献
相关话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