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硕士课程内容介绍《数理科学历史导论》

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29


《数理科学历史导论》

课程代码X090544学分/学时3.0/54开课时间
课程名称数理科学历史导论
开课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任课教师钮卫星
面向专业科学史、科学哲学
预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课程讨论时数18 (小时)课程实验数0 (小时)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致力于探讨数理科学的方法、原理和风格。在对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楚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数理科学训练,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数理思维和推理能力。主要讲授以下六大块内容:1)数理科学的起源、数理科学的表达语言――数学――的出现;2)关于定理的证明和公理化方法的确立;3)模型化认识方法的建立;4)观察与实验结合、实验与数学结合――获得新知识的方法;5)演绎法的新高峰;6)判决性实验――对科学的解释与预言功能的检验。

课程内容简介(英文)

暂无

教学大纲

第1周 总论:数理科学的起源;数理科学方法的特点;科学的表达语言:数学。第2周 关于定理的证明:公理体系的建立:从毕达哥拉斯到欧几里德第3周 关于定律的证明:中国古代的公理化尝试--《周髀算经》第4周 讨论:中西文化中的公理化体系比较第6周 模型方法、构建模型的数理基础:从巴比伦到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第7周 模型方法、构建模型的数理基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太阳系模型(一)第8周 模型方法、构建模型的数理基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太阳系模型(二)第9周 讨论:天文学革命的数理基础第10周 演绎法的新高峰:牛顿框架下的进步-天体力学第11周 理论预言(画鬼)与精确测量(眼见为实):岁差的发现、海王星的发现、太阳中微子的发现第12周 讨论:数学、理论与实验,从磁力线模型到麦克斯维方程组、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第13周 观测和实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通过观测和实验获得新知识;实验与数学的结合:新物理学第14周 观测和实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能量守恒原理-归纳法的典范第15周 讨论:科学进步的模式=实测手段的进步+理论的进步第16周 判决性实验:对科学的解释与预言功能的检验从以太理论到相对论第17周 判决性实验:对科学的解释与预言功能的检验广义相对论预言;预言的验证;观测的证据:银河系模型、河外星系和宇宙的模型第18周 讨论:物理的数学化-从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

课程进度计划

(无)

课程考核要求

学期结束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一篇,以论文完成质量为主要评分标准,结合平时表现

参 考 文 献
  • 1. 宣焕灿 选编;天文学名著选译;知识出版社;1989.42. 尼古拉·哥白尼 著,叶式煇 译;天体运行论;武汉出版社;1992.103. 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 著 彭万华 译;近代科学的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4. 伽利略 著 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5. 乔治·伽莫夫 著,高士圻 译;物理学发展史;商务印书馆;1981.7
相关话题/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