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甘小莺

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2-12-17


导师介绍

导师姓名
甘小莺
导师性别女
职务职称副教授.
所在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所属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研究方向认知无线电无线通信网络
联系电话021-34204524*604
电子邮箱ganxiaoying@sjtu.edu.cn

个人简介

2000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11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B3G)链路技术研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自适应LDPC编译码技术”、“无线体域网研究”、“IMT-Advanced新型无线传输技术研发”、“异构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移动宽带视频广播传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西门子公司“先进LDPC编译码技术”、“多信道无线电测量和信号处理平台”、“硬件环路仿真研究”等项目;主持北邮泛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分布式多小区资源分配技术研究”,华为基金项目“基于状态转移的认知无线电频谱检测与分配方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频谱感知与干扰评估新技术研究》,工信部国家重大专项《TD-LTE终端数据卡研发》以及波音公司“多标准软件无线电研究”项目。研究领域包括认知无线电系统,无线资源管理,LDPC编译码技术、无线通信系统跨层优化设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已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获授权。担任多种国际知名通信会议的审稿人,如IEEEICC,WCNC,Globecom等。2007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效Turbo乘积码编译码技术研究与实现”。
代表性论著

[1]H.Wang,L.Gao,XiaoyingGan,X.WangandEkramHossian,“CooperativeSpectrumSharinginCognitiveRadioNetworks:AGame-TheoreticApproach,”IEEEICC2010,CapeTown,SouthAfrica,2010.[2]J.Liang,Y.Liu,W.Zhang,Y.Xu,XiaoyingGanandX.Wang,“JointCompressiveSensinginWidebandCognitiveNetworks,”IEEEWCNC2010,Sydney,Australia,2010.[3]X.Long,XiaoyingGan,Y.XuandJ.Liu,“AnEstimationAlgorithmofChannelStateTransitionProbabilitiesforCognitiveRadioSystems,”CrownCom2008,Singapore,2008.[4]D.Shen,XiaoyingGan,H.-H.ChenandL.Qian,“FastCycleFrequencyDomainFeatureDetectionforCognitiveRadioSystems,”Crowncom2009,Hannover,Germany,2009.[5]L.Zhang,X.He,H.Luo,XiaoyingGan,“OrderedStatisticsbasedrateallocationschemeforCloseLoopMIMO-OFDMsystem,”IEICETransactiononcommunications,vol.12,pp.3274-3279,2006.[6]XiaoyingGan,W.Song,Y.Xu,“Time-domainclusteredtransmitpoweradaptationforOFDMsysteminfadingchannels,”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vol.7,no.2,pp.135-140,2006.[7]XiaoyingGan,Y.Xu,W.Song,“AFeedbackreductionalgorithmforOFDMbasedtransmitpoweradaptation,”ICC2005,Seoul,Korea,vol.4,pp.2616–2620,2005.[8]甘小莺、徐昊、徐友云、钱良、刘静,“认知无线电系统中有限长度循环谱检测的噪声特性分析,”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vol.9,no.6,pp.633-636,2008.[9]倪俊枫,甘小莺,张海滨,徐友云,“改进的分层修正最小和LDPC译码算法及译码器设计,”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vol.30,no.12,pp.2531-2535,2008.[10]沈进旗,徐友云,俞晖,甘小莺,“可分解的RC-LDPC码以及HARQ的设计,”电子与信息学报,vol.31,no.4,pp.882-884,2009.[11]陈徐薇,甘小莺,俞晖,华颖,徐友云,张海滨,“非规则LDPC译码器结构的设计和处理方法的优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vol.44,no.2,pp.149-155,2010..[12]高林,徐友云,甘小莺,“基于不完美CSIT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预编码传输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vol.41,no.11,pp.1825-1829,2007.[13]甘小莺,徐友云,宋文涛,“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基于时域子载波簇的自适应功率分配算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vol.40,no.3,pp.403-406,410,2006.[14]杨硕,张海滨,宋文涛,甘小莺,“基于隐藏导频的正交频分复用信道估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vol.40,no.9,pp.1483-1486,2006.[15]张乐,贺祥,张海滨,罗汉文,甘小莺,“一种新颖的并行Turbo译码器存储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vol.41,no.5,pp.725-728,2007.[16]申达,甘小莺,龙鑫,钱良,刘静,“基于特征循环频率的频谱检测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申请号:200910046609.3.[17]甘小莺,龙鑫,张炜,周元,“感知无线电中次要用户的频谱接入方法及装置,”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号:200910001371.0.[18]李大鹏,刘静,徐友云,甘小莺,“认知无线电中的多频带共享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申请号:200910056684.6.[19]牟大维,甘小莺,张春玲,徐友云,宋文涛,“三扇区正交频分复用无线蜂窝网络中的频率复用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已授权)专利号:ZL200510027950.4.[20]甘小莺,徐友云,张海滨,宋文涛,刘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子载波分割与子带交叉排列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已授权)专利号:ZL200410017022.5.[21]甘小莺,牟大维,徐友云,张海滨,“信道质量反馈信息的简化表征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已授权)专利号ZL200610023905.6.[22]甘小莺,牟大维,徐友云,张海滨,“信道质量反馈信息的简化表征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已授权)专利号:ZL200610023905.6.
相关话题/电子 信息 电气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