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课题组以AZD1283为先导化合物,结合最新结构生物学信息,通过结构优化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吡啶并呋喃酮类新化合物,通过深入的构效、构代关系以及成药性研究,发现了候选化合物58l。58l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优于阿斯利康曾进入二期药物AZD1283 (hPRP IC50 = 2.94μM, AZD1283 IC50 = 3.60μM)。在三氯化铁诱导的大鼠体内抗血栓活性实验中,58l抗血栓形成活性优异且有良好的量效关系(ED50 = 27.1mg/kg,阳性对照氯吡格雷ED50 = 7.0mg/kg)。更重要的是58l和氯吡格雷在大鼠断尾实验出血时间的ED100分别为:7.58 mg/kg和2.36 mg/kg,说明58l出血风险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安全性更高。
氯吡格雷临床每日剂量75mg/片,对应的平均血栓抑制活性大约60%,比较在此相同抑制活性下的出血时间及出血量,58l明显比氯吡格雷低,同样提示它的出血风险明显低于氯吡格雷,治疗窗更大,安全性更高。58l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异,同等剂量下Cmax和AUC优于AZD1283。
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3月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该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孔德瑜同学,指导老师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胡文浩教授。

化合物58l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10.1021/acs.jmedchem.8b01971
(供稿部门:杨玉社课题组;供稿人:孔德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