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但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以及预测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对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博士研究生陆剑虹等在尹慧勇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非靶标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正常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稳定心绞痛(Stable angina, SA)和心梗(Myocardial infraction, MI)病人血浆的代谢谱,结果表明冠心病不同阶段具有特异性改变的代谢谱;发现了18,37和36个差异代谢物可以分别区分HC和SA,SA和MI以及HC和MI。代谢通路分析显示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 GLP)代谢在三组中变化最明显,基于此课题组利用靶向脂质组学分析GLP的代谢物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产物和下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物。研究结果显示与HC和SA相比,脂质过氧化产物包括氧化的磷脂和其水解产物主要是异前列腺素等显著地在MI病人中升高,提示脂质过氧化代谢物可能是区分MI和SA或者H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工作与北大医学院郑乐民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并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研究组的大力支持,项目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

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3231717302367

图:利用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研究不同阶段冠心病病人血浆代谢变化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