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12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十四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的指导单位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由上海财经大学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和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由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办。

参加此次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的嘉宾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恒山,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亭,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宁越敏等。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首先致辞,对大家来上海参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一起交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十四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许涛书记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坚持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建设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探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开展“中国问题、国际范式”高水平研究。2019年4月13日,学校正式成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一年多来,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等领域成果显著。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也面临新要求。一方面,长三角继续当好中国开放的排头兵,并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的先行者。另一方面,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必须惠及更多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最后,许书记表达了对论坛的会务组同仁们的感谢和敬意,并再次感谢大家参加此次论坛。

随后,我校校董,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交通银行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常务副总裁徐斌致辞。徐行长首先表达了对上海财经大学承办论坛的感谢和对参会的各位领导、****的欢迎。徐斌表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国际格局的动荡,也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中国开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奋斗。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未来,长三角的这些区域特征必将更加强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服务。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也给长三角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徐行长表示希望未来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能与上海财经大学以及各位专家****一起,担当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服务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最后,徐行长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教授主持。陈信元副校长表达了对参会的人员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参加会议的现场和线上的嘉宾。

会上举行了《2019-202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协调治理》的发布仪式,由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发布《2019-202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自2003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团队持续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连续18年出版18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系列丛书资料全面、内容详实,选题紧跟国家区域发展前沿命题,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9-202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协同治理为主题,紧扣“高质量”与“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协同治理的现实基础、战略意义、路径举措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基于多年研究成果,张学良教授团队形成了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的认识、新的框架体系。张学良教授表示,长三角地区有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现已形成“大树底下好长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跨省域协同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量的提升转到质、量共抓的新时期,要在积极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路径的基础上,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三高”迈进。张学良教授强调,三者的逻辑关系在于,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是高品质生活的路径,高品质生活能带来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也能够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做好服务。长三角要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其背后的逻辑体系就是要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都具备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从一个城市的“三高”走向整个区域的“三高”,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张学良教授进一步提出,既要保证长三角有速度的增长,又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不妨以“多彩增长”为目标,将关乎百姓福祉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上升到与经济增长同等的高度,深化传统橙色增长、坚持创新金色增长、塑造生态绿色增长、传承文化青色增长、深挖公共服务蓝色增长、共筑区域协同紫色增长,共同助力长三角建设成为强劲活跃的世界级城市群。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教授主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做了题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数字贸易”的主旨演讲。他表示,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数字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改变着传统经济与贸易形态,并开始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国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潜力很大。中国数字贸易发展,需要着力处理好五大关系:(1)主权与治权的关系。参与大国博弈、参与塑造国际规则,首先要明确数字主权,加强数字治理,通过强化治权来保护主权。(2)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数字安全需要建立在数字核心技术掌握、国际市场份额掌控、完善的数字治理体系、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基础上。(3)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针对新经济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方式。(4)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在数字治理领域制度建设应抓紧补上严重缺乏的制度短板,发展与治理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有高水平治理。(5)政府、平台与个人的关系。政府和平台企业积极合作,给予平台企业一定授权,平台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共同保护好消费者利益。最后,他还强调,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具有协同发展的良好前景和机制,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通过合理分工和团结协作,共同建设连接国内外市场、促进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球性供应链枢纽。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做了题为“迈向韧性城市的十个步骤”的主旨演讲。仇部长表示,不确定性是现代城市最难对付的风险因素。放大冗余、制定预案等传统思路,均不能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科技革命、冠状病毒等突发事件,“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建设“韧性城市”,第一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大规模、单中心、串联运行、顶层构成”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转变为“小规模、多节点、并联运行、主体生成”的“韧性”模式;第二步要推进设计研究机构创新,坚持主体性、多样性、自治性、慢变量管理等设计原则,为未来城市韧性基础设施设计开拓新途径;第三步要细致分析生命线工程的脆弱点及治理成本,并列入《五年规划》;第四步要编制生命线工程分组团化改造方案,建设“多组团、分布式”的城市体系是超大规模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步要在每个组团补充建设必要“微循环”,将各组团“微循环”与城市原系统进行统筹匹配;第六步要利用信息技术协同各组团和各类“微循环”设施,用信息串联打造“系统韧性”;第七步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补足社区单元短板;第八步,对于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应充分考虑“平疫结合”和“平灾结合”的设计原则,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水平;第九步要在超大城市周边布局建设具备“反磁力”的“微中心”;第十步要深化网格式管理,系统应用数字化手段建设打造智慧城市。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恒山做了题为“强化科技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要把强化科技创新放在核心支撑的位置。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但在关键核心创新能力上仍有短板。他表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创新要素的协同集聚、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方面,他建议长三角地区要协同打造聚集力强的创新环境,全面清理一些不利于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政策和做法。注重细节、舒适度与公平,真正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人才使用制度。要协同打造一体化的创新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面向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向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作创新平台。整合优势力量,建立攻坚团队,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重大的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要协同建立动力足的创新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崇高的精神激励以及足够的物资激励,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时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做了题为“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勇当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长三角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开路先锋,是新发展格局下的历史书写,是新要求下的使命担当,更是总书记寄予长三角的殷切期望。阮青主任强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长三角在经济总量和科创水平方面优势凸显,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引擎,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下一步主要有六大工作举措:第一,建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园”,畅通创新要素流动,集聚创新资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第二,推动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重大科学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实验室布局。第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第四,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产业链监测分析,建立产品备份系统,强化供应链风险预警和应对协调服务。第五,深化研发、转移、交易等多个维度建设,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六,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做了题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布局区域发展”的主旨演讲。他强调,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相关。在互联互通的世界,各种积极的因素相互影响,各种消极的因素也相互影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布局区域发展是新阶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地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自然而然地要坚持系统观念。五中全会所谋划的区域发展充分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三大战略安排之间,也体现在三大战略安排内部各项发展安排之间。
此外,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布局,要处理好区域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区域发展领域内部的各种关系。要从适应全球经济分工体系演变的方向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出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要处理好各板块、各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推动各区域合作互补发展,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重大产业项目。要从牢牢掌握创新主导权和发展主导权的角度看待构建两个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应紧密围绕构建安全、稳定的重要产业链体系的需要,加强对关键技术和核心生产环节空间布局问题的研究,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确保区域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构建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做了题为“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主旨演讲。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到长三角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是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其中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交通一体化。除了地区之间的主干道以外,断头路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第二是市场一体化,只有加快要素的流动我们的区域差距才能够缩小。第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这是当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一体化也包含多个层次:第一,一体化的推进要由近及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第二,要积极推进都市圈的同城化,同时每个都市圈都需要一个核心城市。此外,需要建设责任机制来推进一体化,核心城市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探索交通、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都市圈的现代化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农业发展保障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将长三角地区的各个都市圈连接起来,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最后,也要重视市区合作,特别是省际交界地区。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做了题为“发展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从总体上看,过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征,是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带动区域内制造企业进行出口导向,进而发挥带领周边地区对外开放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已由过去低价的生产要素优势转化为了超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如何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向内向外同时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把出口导向的全球化战略转向基于内需的主场全球化战略,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实现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随后他表示: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均提出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受行政区经济的影响,我国总体市场容量虽大、增长也快,但在行政权力分割下,实际可规模化利用的市场空间较小,使潜在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无法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程度不足,如土地市场尚未开始发育,这标志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并未真正完成。作为处于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中国各地情况复杂、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任务难以一蹴而就。因此他认为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应从长三角这类文化相通、地域相近、经济发达的区域出发。通过突破地方政府的行政垄断与企业的市场垄断这两大障碍,打破地区间市场分割,从而分区域、分步骤、分阶段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各经济区之间相互开放,最终实现对内对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亭做了题为“数字长三角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刘亭主任深度阐释了数字经济的含义,他认为狭义的数字经济具体包括:第一,数字科学研究和数字技术研发;第二,数字装备和产品的制造;第三,数据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第四,数字内容的生产。广义的数字经济是指数字信息及科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广泛而深刻的赋能或增值应用。他表示长三角的未来发展,应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生产关系方面,就是要靠以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为代表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全面深化;生产力方面,就是要靠以数智经济、新实体经济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科技的赋能应用或增值应用。推动经济、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发展应该成为长三角未来的最大发展趋势之一。
在此发展的脉络同时,长三角还要同步推动构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在数字社会建设方面,第一要务在于借助数据的可控性开放,着力破解现存种种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现象。根本目的在于借助数字赋能,更为均衡地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高水平的社会治理。现实基础在于个人隐私得到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公用数据的系统连接、即时交换及合规使用。还需注意处理好政府和网络数据平台公司的关系。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政府处于倡导者、带领者,规范者和补缺者的地位。建设数字政府的实质,是运用数字信息科技,对行政的组织架构、秩序流程、方式方法、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重塑,从而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牵引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宁越敏做了题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尺度问题和江南文化的活化”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念演化的三个阶段讲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并从区域协调互动合作机制、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五个方面阐述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随后,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长三角全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三大空间尺度问题,表示要充分认识长三角全域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内部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要重视大规划与次区域规划之间的协同。他还表示,上海都市圈建设要重视江南文化活化问题。宁越敏认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要把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纳入整体规划,要把江南运河文化拓展到江南水文化上,并和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水资源治理整合起来,从而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还要注重如何与世界文化连接。最后,他对江南文化的振兴提出了四大建议,一是借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优质文化资源互补,扩大江南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实施文化创新战略,鼓励文化+互联网。三是实施文化人才聚焦战略,吸引国内外一流文化人才聚集于苏州。四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将继续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为核心,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政策储备与人才培养,持续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供稿:商玉萍、杨焕焕 供图:段海娇、林亚芬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5日 )



相关话题/数字 创新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学校举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论坛揭牌仪式暨首届论坛
    11月24日下午,学校在创训中心举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论坛揭牌仪式暨首届论坛。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校党委副书记朱鸣雄,各学院(所)分管学生工作书记、创新创业工作辅导员、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2020年大创项目组成员和学生代表共计160余人参加了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第五期蓝色信息创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答辩会在校举行
    11月22日,上海财经大学蓝色信息创业创新基金第五期项目申报答辩会在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308会议室举行。基金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评审专家对本次申报的11个项目进行了评审并对前四期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答辩会伊始,评审专家们共同观看了蓝色信息创业创新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四年的回顾视频,视频中展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我校师生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取得新突破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简称“国创”年会)在重庆大学举行。“国创”年会被誉为大学本科生最高水平竞赛,本届年会由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计划”)专家组主办,重庆大学承办,以“智汇青春开创未来”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300所高校的46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启动仪式顺利召开
    10月13日下午2:00,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启动仪式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学术类竞赛活动导师聘任仪式在创新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副校长、创业学院院长刘兰娟,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团委书记沈亦骏,法学院优秀校友、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平晓创,法学院院长宋晓燕,党委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上海财经大学与新道科技合作成立区块链金融科技创新基地
    区块链发展对高等教育金融学科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区块链与金融科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具有战略远见和国际视野、精通区块链知识和应用能力、深谙中国金融实践与引领商业变革的战略型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7月2日,上海财经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我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
    日前,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名单正式公布,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全市共15家,其中高校智库7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关于加强上海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上海市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的一批国家和上海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我校两家研究机构获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上海市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2019年4月启动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申报工作,经申报评审,我校两家研究机构获批入选,成为新一轮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立德树人传薪火,守正创新谱新篇——信息时代的课程育人践行之道
    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上海财经大学“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探究”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注重“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从“科技报国”“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专业思维”四个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我校荣获2019年度SAP中国研究院创新生态圈奖
    近日,由思爱普(SAP)中国研究院主办的2020SAP全球开发者启动大会上海站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SAP中国研究院邀请SAP全球创新思想领袖与创新生态圈合作伙伴共同庆祝与表彰不同行业及场景的卓越创新实践。我校荣获“2019年度SAP中国研究院创新生态圈奖”(SAP校企合作唯一奖项)。我校外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
  • 我校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荣获青岛市金融创新奖研究创新类一等奖
    根据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消息,2018年度青岛市金融创新奖获奖名单于12月25日公布。由我校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提报的“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青岛市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课题,荣获该奖项研究创新奖一等奖,这也是本次评选中唯一研究创新类一等奖。至此,青岛研究院已连续4年共5次摘得青岛市金融创新奖。据了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