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8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11)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7-12-01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返回页首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全日制)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全日制)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04.(全日制)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05.(全日制)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6.(全日制)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
指导教师:
01—04、06方向: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马立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05方向: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孙钰教授、李小毛特聘研究员等10余位硕导。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1—04、06方向:940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二) 或 941电子技术(三) 或 942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三) 或841工程光学 或 842传感器
05方向:834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机电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方向:邵文韫,021-56334316,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陆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返回页首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全日制)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全日制)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全日制)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全日制)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06.(全日制)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
01—05方向:曹家麟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06方向: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孙钰教授、李小毛特聘研究员等10余位硕导。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01—05方向) 或 834控制工程基础(06方向)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01—05方向复试科目)
机电综合(06方向复试科目)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联系人:
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方向:邵文韫,021-56334316,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李帅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                返回页首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为上海市III类高峰学科和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内容。
本学科点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7名(博士生导师68名),副教授8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开发和表征基地。本学科点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深度合作,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升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先进能源与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相关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02.(全日制)080502 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全日制)080502材料学二
侧重于核电站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无辐射);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钢及高温合金;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的研究。涉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应用中存在的相关基础问题。
04.(全日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全日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电化学、高洁净金属材料制备、金属凝固理论及连铸技术、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制备、高温合金的钛合金铸造成型等。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李强、夏爽、郑红星、谭晓华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53
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 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7物理化学(二)或 849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9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7物理化学(二)或 848普通物理(二)或 849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 或 量子力学 或 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 固体物理 或 量子力学 或 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 或 材料科学基础 或 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 或 金属材料学 或 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 或 物理化学 或 金属材料学
备  注:
1.本专业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 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3.复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4. 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5.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 沈悦(021)66132031 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学二:林根文(021)56331537 gwlin126@126.com  姚美意(021)56338586 yaomeiy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56334194  李娜 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56336048  邵伟shaow@shu.edu.cn (021)56331465  屠挺生 tstu@mail.shu.edu.cn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二)                返回页首
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是于2014年成立专业性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下设有材料集成计算设计中心、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中心、材料制备科学与表征技术研究所、智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和材料服役与失效中心等二级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含兼职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上海市****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9名在内的6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院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探索,开展多尺度材料计算在材料性能优化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材料加工过程及服役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以及材料数据和材料信息学等方向科学研究,在能源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院坐落于花园式现代化校区上海大学校本部东侧,桃浦之畔,规划有一万五千余平米的研究院科技园区,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是有志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优秀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
相关话题/招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