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44)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021-56332390(O),E-mail:liuwg@aliyun.com, liuwgy@gmail.com

徐金明 (男)教授、博士。专业:结构工程。主要研究领域:(1) 岩土材料图像分析与应用;(2) 岩土工程数值计算;(3) 岩土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包含:岩石破坏机理分析、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其可视化实现、不同尺度岩土材料图像数字特征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岩土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学术杂志论文评审人。
1983年7月在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获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4月在同济大学获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在同济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1988年4月至1998年12月在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任助教、讲师(1990年6月)和副教授(1998年6月);1999年12月起在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任副教授和教授(2008年3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教育发展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负责或参与工程勘察、原位测试、纠偏处理等横向科研项目近100项。目前,作为课题负责,正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和各类学术会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与教材4部。曾获"全国地质科普先进工作者"(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72(O),E-mail:xjming@shu.edu.cn, xjming@163.com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返回页首
“环境工程”是上海大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是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
环境工程博士点以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领衔,吴明红、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射线应用研究所和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中持久性有机物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安全处置、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循环经济、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等方向的污染检测及控制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目前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如射线、超临界、强磁场)的降解机理,污染物在区域环境中的运移规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 “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已形成明显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围绕“环境污染与健康”,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超临界流体技术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32名,博士生导师19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年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01 环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与界面相互作用
02 环境毒害污染物的外暴露及对健康的早期效应
03 毒害污染物的控制与修复
04 污染物监测、观测新技术
05 环境污染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如废气、废水及废渣的辐射处理研究)。
06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改性(如生物医用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
07 超临界流体技术与应用
08 可再生资源开发及资源循环利用
09 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10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侧重研究工业固体废物基生态环境材料、危险废物的稳定与固化、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和生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11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金属离子、有机物的吸附-解吸附研究
12 功能高分子材料对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吸附与解吸附研究
13 磁场环境下的生物效应
14 消除由于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方面的研究
15 天然高分子固体废弃物的转化和利用
16 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及膜分离技术
17 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18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化学功能团化以及毒性和医学应用研究
19 研究碳纳米管的化学修饰,生物分布和毒性
20 研究化学修饰后的碳纳米管,富勒烯和其他纳米颗粒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和肿瘤靶向
指导教师: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曹敖能教授、王海芳教授、刘晓艳教授、翁新楚教授、贾学顺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胡雪峰教授、王勇教授、曹卫国教授、周振教授、陈志文教授、雷勇教授、安泽胜教授、吕森林教授、汪福顺教授,王锦花教授等。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1.英语
2.有机化学 或 物理化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分析化学 或 环境化学(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付献彩,,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范崇政,,中国科大出版社
《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化学》王晓蓉主编,,1993,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傅家谟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中共党员,1933年5月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沉积学研究生毕业。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兼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基人。在生油理论、煤成油气成因理论、新生物标志物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期又积极开拓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等研究领域。曾负责并出色完成多项国家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20多篇、专著6部、译著1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9项。近十年来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尤其毒害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污染物的监测,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分布、迁移、转化,降解机理技术研究,及污染物外暴露和对健康的早期效应等等。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6928,020-85290199,Email:fujm@staff.shu.edu.cn,fujm@gig.ac.cn

刘元方(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放核废物处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5275;Email: yliu@pku.edu.cn

吴明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执行副院长,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
1989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并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并获放射化学博士学位。
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003及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联系方式: 021-66137801;E-mail:mhwu@mail.shu.edu.cn

钱光人(男),教授,1982年同济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UTS大学环境工程系访问教授。美国国际刊物审稿人。现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建设学科及上海大学国家“211工程”第一期重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学术带头人,上海大学国家“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学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学术带头人。担任欧盟05年欧盟-中国环境生态改善项目中方技术协调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子课题、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近5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30多次。
联系方式:021-66137640/66137758, grqian@staff.shu.edu.cn

陈 捷(男),教授,1961年3月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在日本近畿大学理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一直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研究(主要是高分子材料用于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处理及废气处理等)。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科研成果多项;其中 “辐射交联水凝胶创面敷膜的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访问学者,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近畿大学进修、多次赴韩国合作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
联系方式:021-66137476;jchen@staff.shu.edu.cn

焦 正(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至2003年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COE研究员,2004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敏感材料和纳米器件。共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20多篇发表在SCI检索杂志上。
参加过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胶体敏感膜技术研究”、“智能气体传感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体检测新原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真空微电子传感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海洛因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人工肌肉关键技术预研”、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电磁流变体材料”。
目前负责973子课题“纳米二氧化钛对神经干细胞作用机制”,上海市科委应用材料研究基金“AFM刻蚀制备纳米线传感器及机理研究”,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高密度蛋白质芯片活性自组装”。2003及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