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30)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电话:021-66132803 (office),E-mail:mx_li@mail.shu.edu.cn

陈雅丽 (女)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功能分子的合成研究。2006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承担的的项目:芳炔参与的稠环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各一项;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创新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曾荣获“今井嘉夫”基金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十项。
联系方式: 021-66132797(O),E-mail:ylchen@staff.shu.edu.cn

宋力平 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功能材料,有机氟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用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绿色化学”方法并结合含氟砌块法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方面,以及用有机分子催化立体选择性合成含氟化合物方面。2005年至2006年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奖:研究工作曾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及多项中科院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在国内外SCI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目前主持承担的课题:有机分子催化立体选择性反应合成含氟杂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联系电话:021-66134846,13501884960,Email:lpsong@shu.edu.cn

骆 军(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9月-2006年10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新型热电材料的合成、相关系、晶体结构以及结构-性能间关系研究;热电材料设计及电热输运协同调控。已在Appl. Phys. Lett.、Acta. Mater.、J. Mater.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8篇,被SCI引用880余次。
联系方式:E-mail: jluo@iphy.ac.cn 080600 冶金工程                返回页首
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现代冶金和材料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上海市科委直属的“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冶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条件为国内前列水平,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新技术的开发方面成果丰硕显著。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钢铁冶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2)冶金熔体的结构与凝固,(3)外场下的冶金与材料制备,(4)冶金反应工程学理论及应用,(5)有色冶金新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
现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焦炉煤气副产制氢技术、高温合金叶片定向凝固、钢液精炼、熔融还原技术、高合金组元活度及熔渣键合结构模型、冶金熔体数据库、高温Raman谱研究、金属凝固过程、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电磁净化与电磁连铸技术、电磁冶金过程数值模拟、超导强磁场下的凝固和材料制备、氧流控制冶金技术、转炉及电弧炉炼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连铸工艺优化、电化学冶金、转炉和电弧炉的计算机控制、高压下高合金的还原脱磷和高氮金属的制备、夹杂物控制技术、氧化物矿石的氢还原等。
至今,已有2名本学科培养的博士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名提名奖。欢迎跨专业报考。

研究方向:01 冶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能量转换      
02 熔体精炼和纯净钢及特殊钢
03 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和数据库
04 强磁场下冶金及材料制备
05 特种物理场下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06 高温合金精密铸造技术
07 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及固体电解质脱氧新技术
08 金属的快速及亚快速凝固与新材料
09 铁合金熔炼和精炼新技术
10 冶金传输理论
11 过程数学模拟及仿真
12 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3 特种熔炼及冶金质量控制
14 金属凝固过程与连铸
15 外场下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技术
16 非平衡凝固与新材料
17 高效节能低成本钛合金制备技术
指导教师:徐匡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伟中教授;任忠鸣教授;翟启杰教授;邓康教授;洪新教授;鲁雄刚研究员;张捷宇教授;操光辉教授;钟云波研究员;李重河研究员;尤静林研究员;汪学广研究员;高玉来教授;李喜教授;丁亚萍教授;李辽沙教授;兰尧中教授;吴平教授;陈双林教授;李谦教授;付建勋教授。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1.英语
2.冶金物理化学 或 金属学 (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钢铁冶金学 或 金属凝固原理(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热力学》李文超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

金属学:
《材料科学基础》胡庚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钢铁冶金学:
《钢铁冶金学原理》黄希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金属凝固原理:
《金属凝固原理》(第二版)胡汉起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凝固过程》M.C.Flemings主编,关玉龙译,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1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徐匡迪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徐匡迪教授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新流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他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他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技术(RH-IJ)引起“新日铁”等国外大冶金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外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和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的工业试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徐匡迪教授先后获得国家、冶金部和上海市颁发的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外期刊上21篇);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周国治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多元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ii)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其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储氢材料中的应用;(iii)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及其在冶金过程新工艺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熔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在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的研究中,他全面和详细地研究了储氢材料的吸放氢的规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氧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实用模型。他深入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控氧流冶金新工艺,并为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新信息。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先后发表论文180篇,取得五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联系方式:kcc126@126.com

丁伟中 (男)教授,挪威工学院博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铁合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冶金热力学、熔体精炼、冶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能量转换。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科研成果有:高炉冶炼不锈钢母液、金属硅的氧化精炼、冶金方法生产用于发电的低硫清洁煤气(与日本住友金属合作)、金属熔体的等离子体精炼、氢等离子体强化还原氧化物。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冶金过程炉气高效规模制氢研究,这是一项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联系方式:Tel & Fax: 021-56331618,E-mail: wzhding@public7.sta.net.cn

任忠鸣 (男),博士,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业:冶金,材料加工。国家百千万人才。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在冶金和材料制备中应用、金属连铸凝固和高温合金精密铸造。任忠鸣教授是我国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研究者之一。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省市重大课题和企业课题6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973课题“强磁场下多元多相合金凝固研究”和上海市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等。已开发了调幅磁场应用新技术,提出连铸坯振痕形成新机理,并将电磁连铸技术和电磁净化钢液等技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开辟了强磁场下的金属凝固和新材料制备研究方向,并取得突出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已发表论文23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数名。
联系方式:021-56331102,zmren@mail.shu.edu.cn

翟启杰 (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和国内7种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是中国金属学会及美国材料学会会员。1996年在北京科技大学破格晋升教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先后承担973、863、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委及企业协作项目60余项,提出了磁致振荡等10项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新技术,开发出离心铸造双金属复合辊圈等9项新产品,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42项,有11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进步奖5项,培养了25名博士、40余名硕士。
联系方式:56331218, qjzhai@shu.edu.cn

邓 康 (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连铸工程,冶金反应工程,冶金工程力学。研究方向:特种金属材料的磁悬浮熔炼与制备;连铸中电磁搅拌、电磁制动、软接触凝固等电磁场应用和控制技术;高塑性高强度导电、导热金属材料的电磁制备技术;冶金过程中的磁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和传热传质学等工程力学及反应工程学问题。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优秀群体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专利4项,有2项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现为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021)56331102(O),56332939(Fax);dengk2000@163.com

洪 新 (男)教授,德国亚琛工大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冶金及材料制备过程模型与仿真、冶金能源与资源利用。自1994年回国后选择在对冶金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立项,获得上海市科委、教委和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并得到有关冶金企业的支持和合作。迄今承担纵向和横向课题四十余项,其中包括钢铁材料冶炼及制备过程的检测、仿真及控制、 铁矿微粉中低温还原、钢铁生产工序能耗分析、铁浴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低品位矿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在相关领域已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论文130余篇,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工业性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近期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钢铁工业炼钢厂含铬含镍废弃物综合处理"、国家科技支撑重大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研究"子课题"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等。现为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委员、上海机械工程学会重型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