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31)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Tel: 021- 56331176, 13501884530
E-mail: xhong@mail.shu.edu.cn , xhong@online.sh.cn

鲁雄刚 (男), 研究员,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博士论文抽评评议专家,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六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绿色冶金新工艺及技术、高温冶金电化学。主要包括:可控氧流冶金新技术、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绿色新工艺、冶金过程炉气的绿色资源化、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等方向。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3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2项(授权25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有23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SCI引用近500余次。曾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进步奖5项,培养博士及硕士30名。
联系方式:56335768(Lab),66132237(O),luxg@shu.edu.cn

张捷宇 (男),教授,工学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冶金物理化学及相图计算。作为访问学者于1991年~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冶金过程数学模拟研究,1998年~1999年在威斯康星大学从事计算相图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冶金与材料工程研究方面,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项目,仅在近五年就获得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五年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了包括科技进步三等奖,冶金厅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
联系方式:56337920, E-mail:zjy6162@staff.shu.edu.cn

操光辉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钢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Dresden及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从事研究工作,其中2003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已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和德国的TU Dresden结构物理研究所、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7244,E-mail : ghcao@shu.edu.cn

钟云波 (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大学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日本铁钢协会海外会员。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材料电磁制备领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涉及:强磁场下金属凝固及凝固中第二相颗粒行为控制、电化学、纳米材料制备及成型、均质偏晶合金材料制备、外场下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熔体净化、特种熔炼及冶金质量控制、有色金属提取等。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10余篇次,累计引用次数大于320次。获授权专利15项,获受理专利16项。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年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滇沪合作、宝钢集团、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近二十余项,参与科技部重点基础预研、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十余项。近年来还与法国EPM Madylam实验室、德国Forschungszentrum Rossendorf研究所、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日本Tohoku大学、Nagoya大学、Tokyo大学、Osaka大学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称号,先后入选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等。主讲冶金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金属凝固原理》、《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语言》、《连铸技术》及本科生课程《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联系方式:021-56336048; Email: yunboz@staff.shu.edu.cn

李重河 (男), 研究员,博士。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Singapore Material Society, member), 美国陶瓷学会会员(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member), 新加坡国际研究者协会会员(Singapor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 Club, member),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曾任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Senior Research Engineer in 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f Singapore),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在材料设计、新材料研制、储氢材料和动力镍氢电池、计算材料科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有十多年经验和积累,近年来一直从事钛合金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钛合金研究体系并拥有完整的钛合金研究实验手段。负责和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或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70多篇被SCI收录。申请专利20多项,获2009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联系方式:Tel:56332934;E-mail:chli@staff.shu.edu.cn

尤静林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结构化学,冶金熔体结构及物理化学,高温分子光谱学等。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冶金及无机熔体结构与性能、无氟和低氟保护渣研究、熔盐分子光谱、结构与性能和无机晶体生长机理研究以及结构和光谱理论计算模拟等。自主开发超高温(2023 K)拉曼光谱原位技术,建成国际前沿的高温及熔融态实验平台,建立铝硅酸盐及其熔体结构的光谱表征技术,并扩展应用至其它无机聚合体系,充实和完善结构定量分析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际合作和引智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等项目18项。目前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有八十余篇次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和Intel 优秀教师奖。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由法国Le Studium引智,受聘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温和辐射研究所研究员。作为负责人成功组织和承办了2005年国际拉曼光谱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中国上海),以及2011年国际原位分子光谱会议(法国奥尔良)。保持了与法国、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际研究小组的长期密切合作。现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分会副主任和中国分子光谱学会委员,国内物理学类核心刊物《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和《光散射学报》的编委。
联系方式:021-56331482(O),021-56331617(Lab) Email:jlyou@staff.shu.edu.cn

汪学广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介孔材料、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多相催化反应等。2002年至2007年分别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台湾大学化学系、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8244; 15921971425. Email: wxg228@shu.edu.cn

高玉来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凝固及其组织控制技术、非晶与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的纳米量热学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 项、上海市AM 基金项目1项以及Robert Bosch Foundation 德国资助基金项目1 项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等多个项目。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学术单位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60余篇,论文引用300余次。申报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正式授权12项。目前担任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Materials & Design等18个英文学术期刊的Peer-reviewer。
联系方式:021-56332144 Email: ylgao@shu.edu.cn

李 喜 (男),法国国家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强物理场下冶金,材料加工和纳米材料制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基础研究等项目。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12篇发表于材料界著名刊物Acta Materialia。获授权专利6项。曾获法国格勒诺布尔工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与法国EPM Madylam实验室和法国Grenoble LNCMI强磁场实验室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联系方式:Tel & Fax: 021-56337244, E-mail: lx_net@sina.com

丁亚萍 (女),博士,教授,博导,宝钢奖优秀教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大学教学建设委员会委员。化学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大学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分析、纳米材料分析、材料设计与优化。是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委及浦江人才计划评审专家,国际电分析化学杂志(Journal of Electro- analytical Chemistry)等10余种SCI源期刊审稿人。
近年来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省部级课题5项。已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Analyst》、《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5申请发明专利16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培养的研究生曾获上海市优秀论文奖,2012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在分析科学和纳米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联系方式: 66134734;65913250,13818716103;E-mail: wdingyp@sina.com

李辽沙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冶金工程与冶金一次、二次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再生循环利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金属矿产固体废弃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日本ISIJ会员。长期从事冶金过程基础理论与冶金一次、二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曾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重点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973基础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与企业合作项目15项,成功开发并转化科研成果3项。近年来,在《金属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工学报》、《硅酸盐学报》、美国冶金会志、日本ISIJ、Steel Research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基础研究论文约50余篇,20多篇被SCI、EI等收录。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3项。
联系方式:0555-2311879;13605555876;liliaosha@sina.com

兰尧中 (男),教授,博士,留美回国人员,云南大学科技开发处处长,兼云南大学矿产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主要研究领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冶金二次资源利用新技术,选冶过程计算机模拟。现为国际学术期刊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B (SCI Ei 收录),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ection C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MPEM) (SCI Ei 收录), Minerals Engineering (SCI, Ei 收录),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MST) (SCI Ei 收录) 等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人。长期从事冶金过程基础理论与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1项;云南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主持并完成与企业合作项目5项,成功开发并转化科研成果1项。近年来,分别在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Section C Mineral process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 MPEM) (SCI Ei 收录), Mineral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MST),Functional Materials《金属学报》、《有色金属》、《Chinese. J. of metal》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 Ei 收录共14篇。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