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28)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021-56334167; E-mail: mouchengli@shu.edu.cn

张恒华 (男),1963年6月生,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学。《上海金属》杂志副主编、《热处理》杂志编委。从事金属材料强韧化,主要研究领域有:微合金高强钢控轧控冷及其计算机模拟、铝合金纯净化及其强韧化、金属半固态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等。作为课题组长或主要成员先后承担的国家、省市、企业横向等项目近30项。主要有: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重大攻关项目:“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年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汽车用先进高强度材料的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子项目:“D40船板组织与冲击性能关系的研究”;2007年南京钢铁集团攻关项目:“高强度船板用钢的研发”;2009年上海市教委联盟项目,“铝合金复合成型技术”;2010年“中气”项目: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研发;2011年天津钢管公司项目:“连轧管机空心芯棒的研究与开发”等。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30多篇,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约6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其中6项已授权)、已培养硕士生二十余名。
联系方式:Tel:021-56331911,56336290 Fax:021-56382976 Email:hhzhang@shu.edu.cn

朱丽慧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方向:耐热钢,硬质合金和陶瓷。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十余项课题。与国际著名硬质合金制造企业美国Kennametal Inc.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近30篇,EI收录近40篇。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称号。目前在研项目:1.重大装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2. Thermal-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ard coatings(美国Kennametal Inc. 委托项目)3. 板状WC晶种的加入对硬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上海市教委项目)
联系方式:Tel: 021-56331462 ,E-mail: lhzhu@mail.shu.edu.cn

赵世金 (男),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12月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继续支持),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市2009年度曙光学者。2002.1-2008.12相继在德国Technische Universitat Darmstadt材料科学研究所,美国Emory University及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 (1). 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第一性原理计算,元胞自动机,有限元等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材料集成计算与设计中的应用; (2). 纳米含能材料的快速化学反应与放热过程; (3). 金属材料合金相的早期析出; (4). 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与热学性能。研究体系包括金属,合金,纳米晶体,纳米颗粒,非晶态材料,纳米含能材料与生物材料。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及“曙光计划”、“浦江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人才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欢迎有志从事材料集成计算与设计,及材料微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的年轻学者报考。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1480, Email: shijin.zhao@shu.edu.cn

龚和贵 男,教授,博士,生于1974年10月。有机化学专业。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199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精细化工学士、1998年清华大学有机化学硕士、2005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学系博士后。2009年2月上海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合成化学、有机超分子化学。已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论文5篇(第一作者4篇)。目前有机合成方向主要围绕金属催化的非传统的交联反应展开。例 如在当量还原剂作用下,将两个不同的烷基卤代化合物选择性生成含新的碳-碳键交联产物。此外,将卤代化合物与其它亲电试剂如酸酐、酰氯和丙烯醚化合物交联生成相应的酮类和丙烯产物。该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体系,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情况,该方向在国际上属前沿性的原创性工作,对药物分子合成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在超分子材料方面,主要是针对当前在水相中难于生成强氢键等前沿问题设计一系列强离子氢键构建单元,以此为基础设计一系列水相中稳定的环状和线型超分子体系,并进一步构建具有功能材料体系的超分子材料,如可逆的绿色可降解的超分子聚合物、高效有机超分子光电性能等新材料。该方向属化学和材料的交叉学科。
联系方式:电话:6613-2410、Email: hegui_gong@shu.edu.cn

陈益钢 (男),教授,工学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989-1998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1998-2006年,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立研究所以洪堡学者、STA研究员和CREST研究员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2006-2009年担任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员。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和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航空功能材料等。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获得日本发明专利1项,曾作为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并荣获1997年度SCI系统论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
联系方式:021-56331349(O), E-mail: yigangchen@shu.edu.cn

许 斌 (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入选2007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业:有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导向功能材料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有机化学研究。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于美国VivoQuest 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药物设计和研究工作。2007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及上海市教委等项目10多项。已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50多篇论文,获得美国专利授权2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权专利 2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项。曾获得美国NIH Visiting Fellow Award,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生导师优秀奖等。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联系电话:021-66132830 (Office),Email:xubin@shu.edu.cn
课题组网页:http://www.chem.shu.edu.cn/Default.aspx?tabid=13251

方建慧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化学。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家电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电话:021-66132663, Email:jhfang@shu.edu.cn

任慧平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现任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与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体视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入选人才。主要从事高性能高精度先进钢铁材料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形变与再结晶行为和新型贮氢材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i对La-Mg-Ni系A2B7型贮氢合金循环稳定性作用机理的研究”、“铜在新一代钢铁材料中析出规律的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高性能热变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内蒙古科技厅攻关项目“基于CSP条件高附加值冷轧钢板开发”,内蒙古科技厅引导计划项目“稀土功能材料及合金制品开发”等在内的十几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专著1部,出版《金属材料工程概论》等教材3部。
联系方式:Tel:0472-5952289,E-mail:renhuiping@sina.com

张阿方 (男)研究员,博士,上海市特聘专家、千人教授,入选2011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领域: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分子纳米材料、聚合物智能材料。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先后在德国塑料材料研究所及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至2009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资深研究员。国家基金委面上及重点项目、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英国皇家化学会等二十余种化学及高分子刊物审稿专家。主持完成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重点资助课题、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授权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合作出版中文专著一本、英文专著两本。近年来在包括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Chem. Eur. J. 和J. Am. Chem. Soc.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目前主持承担有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
联系电话:021-69980375,69982829;Email:azhang@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polychem.shu.edu.cn

甄 强(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陶瓷及纳米粉体、超高温陶瓷、耐火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书记,省级特聘教授(江西省“赣鄱英才计划”),2010-2012年经中组部、团中央选派担任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科技副区长。现为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期刊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咨询专家,攀枝花学院客座教授,科技部863计划(结构材料组)会评专家,中国中小企业学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项目验收专家,上海市大型仪器设备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002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2005-2013年作为客座教授6次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访问,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计划、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现已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Solid State Ion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等国外期刊评阅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5项。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省级先进个人1项。
联系方式:021-66137266 Email: qzhen@staff.shu.edu.cn,qzhen0710@sohu.com  

姚 建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界面材料及界面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功能性有机/无机复合分子界面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利用其进行分子选择和识别、生物反应过程应用、界面可控聚合、界面催化反应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具有规则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二维分子空间材料的开发、可见光响应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体系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Chem.Mater., Macromolecules, J. Mater. Chem., Langmui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电化学技术》等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