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27)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1687(O) E-mail: yangqiuhong@shu.edu.cn

卞建江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微波介质陶瓷(包括新型微波介质材料体系的探索,微波介质陶瓷的组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高Q微波介质陶瓷, 超高介微波介质陶瓷, LTCC微波介质材料,)。98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98年至2001年在上海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微波介质测量技术研究,2002年至2003年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博士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并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浦江人才计划(D)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子项目,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多项, 其研制的新型微波介质材料已成功地转化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广泛地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部分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神州六号。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的论文近60篇。
联系方式:021-56331697(O) Email:jjbian@shu.edu.cn

程晋荣 (女)研究员。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入选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获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铁电、压电、磁电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电、磁转换效应和应用的研究,包括多铁性材料与器件、高功率高温压电陶瓷及换能器、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薄膜/贱金属异质结构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和新型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种材料体系,包括PZT、BST、钛酸铋和铁酸铋薄膜、铁酸铋-钛酸铅固溶体、PMMN-PZT大功率压电陶瓷和PNN-PZT梯度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负责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启明星和1项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参加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APL、JAP、J Am Ceram Soc.和PR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71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35次,做口头报告32次(含邀请报告7次)。
联系方式:021-5633-2704(O),E-Mail:jrcheng@shu.edu.cn

李 瑛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化学。现任上海市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稀土永磁材料、强磁场下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各六十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申请、等待授权的专利11项;专著一部。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联系方式:021-5633-8874(O), E-Mail: liying62@shu.edu.cn

王林军 (男),教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现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启明星)、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
联系方式:021-56333514(O), E-mail: ljwang@shu.edu.cn

肖学山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新能源用关键合金材料和资源节约型不锈钢;亚稳材料及其相变。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之一已完成三项上海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完成企业开发项目多项,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其中已授权近十项,并转让三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具有TRIP效应的节铬型经济双相不锈钢的相变机理研究”等。
联系方式:021-56331484(O),E-mail:xsxiao@mail.shu.edu.cn

韦习成 (男)1964.10,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1)摩擦磨损诱发的组织演变;(2)新型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其变形行为;(3)复合材料研发及异质体界面反应行为。目前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横向技术攻关项目。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包括国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机械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重点/基础项目以及包括上汽集团、Henkel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4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0多篇/次。授权或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项。获1项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Tel:021-56331377(O)   E-mail: wxc1028@staff.shu.edu.cn

刘文庆(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锆合金耐腐蚀性能和金属材料中的析出相。主持并完成的项目有: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参加973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目前有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在研。迄今已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近50篇;已授权专利一项。
联系方式:021-6613-5027(O), E-Mail: wqliu@staff.shu.edu.cn

王卫国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核材料。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晶界特征分布(GBCD)优化研究,亦称晶界工程(GBE)研究;金属材料晶界织构(GBT)研究;金属材料织构研究与控制; 高阻尼合金研究。获奖:“锆-4合金板织构研究及其控制”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1995)。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二十二篇; 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目前承担的课题:基于低∑重位点阵晶界的铅合金晶界结构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低层错能面心立方金属非共格∑3晶界的成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 0533—2786835(O); E-mail:wangweiguo@sdut.edu.cn

柳清菊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功能材料、环境净化材料。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被选拔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化工行业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昆明市学术带头人,2007年入选第七届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环境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光催化材料、无机抗菌材料、介孔材料、传感材料及器件、材料计算等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性能复合无机抗菌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催化超亲水性薄膜的低温制备及改性”、教育部及云南省重点项目“可见光响应复合光催化材料”、“非致冷红外探测器用热绝缘结构”等在内的近十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已有10项专利获得授权,出版《光电技术原理与应用》教材一部;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7项。
联系方式:Email:qjliu@ynu.edu.cn

钟庆东 (男),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钢铁材料表面电化学、纳米材料应用、腐蚀防护新技术。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纳米改性电工、电瓷绝缘材料开发,涂料及涂层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腐蚀电化学测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企业科研项目十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十八项(授权9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5篇, Ei收录25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第一),2005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三等奖(第一),第一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奖。等荣誉和称号。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4年),第七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现为《腐蚀与防护》,《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Editorial Board Member,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1月~2月,2007年1月~2月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 021-56338244(O),13391312191, qdzhong@hotmail.com

雷 红 (男),博士,研究员,博导。专业:应用化学、纳米摩擦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抛光材料及原子级表面平整技术、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共收录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申请专利四项。作为负责人或主要骨干,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07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2005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现为微纳制造摩擦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2005~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Applied Surface Science》、《Wear》、《Material Letter》、《机械工程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摩擦学学报》等本领域重要期刊的论文评阅人。目前在计算机硬盘CMP技术研究领域居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联系方式:021-66133800-805 Email: hong_lei2005@yahoo.com.cn

崔 磊 (男)196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分会常委、秘书长, “863”战略发展规划(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项目建议专家组成员,现为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同行评议专家。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从事整形外科、组织工程专业。曾先后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创伤愈合、组织工程研究。承担国家“973”组织工程研究子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SCI)20余篇,申报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作为副主编出版组织工程专著2部,负责编写《黄家驷外科学》中组织工程章节。参与制定了国家组织工程产品通用标准、负责起草“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表皮”等组织工程产品企业标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启明星后”、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全国“973”先进个人、全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奖励计划及荣誉。
联系方式:021-54641663;E-mail:cuileite@yahoo.com.cn

李谋成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学。研究领域:腐蚀电化学;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微区腐蚀与高温氧化性能;腐蚀失效机制;金属镀层的电沉积技术。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金属腐蚀与其微结构间关系以及金属材料的环境友好型应用途径。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和创新项目各1项、宝钢、上海电气和泛亚汽车等企业委托课题多项,参加完成军工973、国家科技部863及支撑计划和上海市纳米科技项目各1项。已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受权专利5项。现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腐蚀电化学与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