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26)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2810;传真:021-56382976 E-mail:liling@shu.edu.cn

陈业新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环境脆化;材料中的扩散与相变;材料中的氢行为及应用。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氢脆与应力腐蚀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环境脆化机理;钛合金的氢脆机理;氢在钛合金中的扩散及氢对钛合金性能影响机理;氢在合金中的行为机理研究等。“长程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脆化”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承担的课题有:金属间化合物Ni3Fe的有序化对氢气诱发的环境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纯净高强厚板钢中氢扩散和氢脆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56337364 (O),E-mail: yxchen@shu.edu.cn

郭 强 (男)教授,博士。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理事。专业: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领域:高性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特种固体润滑涂层、工程橡胶。1982年初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和1985年于机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1989年间在德国汉堡—哈堡工业大学等处进修,1996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机械部上海材料研究所教授级高工,2002年任上海大学教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4项为第一完成人,获发明专利8项,完成或正在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2项军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承担的课题:高温原位聚合固体润滑膜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高可靠性长寿命复合型固体润滑膜制备与应用,高性能聚醚醚酮基耐磨复合材料,飞机轴套结构磨蚀行为研究,燃料电池用磺化聚醚醚酮质子交换膜研究。
联系方式:021-69982791(办),E-mail:guoq@shu.edu.cn

吴晓春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常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力学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微合金非调质钢学术委员会、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模具工业协会模具材料分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工模具钢及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相变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调质模具钢生产的新技术,热作模具钢性能评定方法,汽车模具表面处理的关键技术,开发出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等6项新产品,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及企业合作项目80余项,近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品质模具钢锻材关键技术开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碳高合金钢深冷处理微观结构演化及相变机理研究”、宝钢重大项目2项及其它相关在研项目10余项,经费充足;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已申报发明专利28项,曾获英特尔和宝钢优秀教师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联系方式:021-56331461(O), 18621902029,E-mail:xcwu@staff.shu.edu.cn
课题组网站:http://www.sdmj.shu.edu.cn

徐 晖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1998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4月到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11月-2010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Ames国家实验室研究访问。现为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金属学会冶金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2004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入选闸北区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五项,其中国家“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大都被SCI、EI收录。主要研究领域:(1)大块非晶合金。系统地研究了铁磁性非晶合金的磁性能、微观结构、温度稳定性及晶化行为,探索合金中成分、结构和磁性的关联性。(2)纳米晶磁性材料。研究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中,合金成分、工艺条件对合金的铁磁交换耦合作用、磁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
联系方式:021-56337887(O), 021-50869715(H), 13641621979(M)
E-mail: huixu8888@shu.edu.cn

朱玉斌 (男)教授、双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功能材料。主要从事金属功能材料(钨、钼、钛及其合金材料、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以及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微米级高精度钨合金箔材加工技术研究、高比重钨合金的粉轧技术研究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军工配套项目,以及中-德、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8项。曾荣获法国“Prix AFCRST 2000”材料科学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微晶钨基高比重合金材料”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项目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参与撰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4)》等著作。主讲课程:《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及应用》等。
联系方式:Tel(Fax): 021-56339290, E-mail: ybzhu@shu.edu.cn

施利毅 (男)教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资源环境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上海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请发明专利16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授权6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00篇左右。目前承担的课题:Molecular Scale Eletrochemistry and Nontraditional Eletrochemical Materials Science(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纳米复合高分子阻燃新体系研究(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合作)、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依视路)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法国ESSILOR国际集团资助);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科委平台建设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88952(O),13901817908 E-mail:shiliyi@shu.edu.cn

陆文聪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和化学、计算机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多维多尺度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的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材料设计和优化。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长,《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副主编,《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执行编委。曾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已在J. Comp. Chem., J. Phys. Chem., J. Chem. Phys.,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8篇(h-index=16),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7项。目前承担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壳结构的钴铝复氧化物材料设计研究”、企业合作项目“核壳结构纳米镍铝复氧化物催化剂产业化开发”等。
联系方式:021-6613-3513, 021-6613-2406 (O) E-Mail: wclu@shu.edu.cn  

陈学思(男)教授,博士。任国际杂志《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Biomacromolecules》和《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编委,《降解材料》编委。主要研究领域: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在医药和绿色塑料领域的应用。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88年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97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97~99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博士后。从事生物降解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骨折内固定、组织工程、药物缓释等方向的研究。进行聚乳酸产业化的研发。在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20余篇,被他人引用5700余次。合作出版著作1本,主译英文专著1本,授权或公开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0余项。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重大或重点项目。获得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得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 2011年获得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个人突出贡献奖。获得201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科技一等奖。2012年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
联系方式:0431-5262112(O)18643107550 E-mail:xschen@ciac.jl.cn

施 鹰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光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STA访问学者(半年),2002年任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COE研究员(半年)。现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特约审稿人。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Materials Letter、Optical Materials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8项。参与了四部辞典和著作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密度多晶闪烁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调控。负责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两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各一项。
联系方式:021-36338410; E-mail:yshi@shu.edu.cn

尹静波 (女)教授,博士。专业: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组织工程和药物控释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1995年获哈萨克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哈萨克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前苏联国家科学院Bulat Akhmetovich Zhubanov院士。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Acta Biomaterialia、Bio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参编著作1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开发聚L-谷氨酸材料并用于组织再生。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2009年上海大学王宽城育才奖,2006年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
联系方式:021-66138055,E-mail:jbyin@staff.shu.edu.cn
详情见课题组主页:http://www.polymed.shu.edu.cn

郝 健 (男)教授,博士。专业:有机功能材料,有机氟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LED)的设计、合成及性能评价,含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新型显示液晶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中的主动靶向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含氟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中科院有机氟重点实验室资助的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近三年来已获授权、公开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以及多篇SCI论文。
联系电话:021-66133380,13816322868,Email:jhao@shu.edu.cn
详情请见课题组主页:http://jhaocn.googlepages.com/。

杨秋红(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子功能材料,透明陶瓷。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韩国博士后。主要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激光透明陶瓷研究。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10余项获得授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Yb、Nd及Ho的三种氧化镧钇透明激光陶瓷都实现激光输出,并实现飞秒激光输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主编“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教材(50万字),报导本课题组的新闻“中国自主研制的掺镱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实现激光输出”被选为“2008年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