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18)

上海大学 /2014-05-21


联系方式:021-56333276 (O),E-mail:daichin@staff.shu.edu.cn

狄勤丰(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石油钻探技术》编委、《渗流力学进展》编委、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第三届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0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研究、石油工程新技术、石油专用工具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等。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为:石油管柱动力学分析及应用平台研究、预弯曲动力学防斜打快新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新技术,井下工具研发等。先后主持和参与过6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
曾获多个奖励: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年,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1部、编著1部。
联系方式:021-56333256(O),E-mail:qinfengd@sina.com

董宇红(女),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四川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后。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理论和湍流的大涡模拟及直接数值模拟、大气和环境流动、流体的传热传质和分层现象、两相流、流动噪声、流动控制与减阻等。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和上海市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参加了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等项目。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湍流和复杂流动噪声的研究;两相流动和传热;流动控制和湍流减阻;电化学工程中的流动和传质问题;复杂湍流中粒子扩散、团聚和沉降特性的研究;烟气输运的数值模拟;剪切湍流中浓度输运的研究;高Prandtl 数下的壁湍流的传热特性;非定常条件下稳定和不稳定分层剪切湍流问题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如《Physics of Fluids》,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cta Mechanica》, 《Heat & Mass Transfer》, 《Computers & Fluids》 等著名国际期刊上。
联系方式:021-56336338 (O); E-mail: dongyh@staff.shu.edu.cn

郭兴明(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主要研究领域:材料和结构的多尺度力学和尺度效应,微纳米力学与多场耦合问题研究,力学中的数学建模理论与方法等。曾负责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Composite B 等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从事的课题:微纳尺度介质和结构的力、电耦合特征与尺度效应问题研究,复杂环境下结构稳定性问题研究等。现任“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力学学报”编委等。
联系方式:021-56331453(O),E-mail: xmguo@mail.shu.edu.cn

胡国辉(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流体界面现象,微纳米尺度流动,流动稳定性理论,非定常流和涡运动。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后在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至今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2011年-2012年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Physics of Flu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ACTA Mechanica SINIC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目前从事的课题为纳米尺度电润湿过程中流体界面的稳定性和动力学研究、细微颗粒在流体界面中的输运等。
联系方式:021-56332557 (O);E-mail: hu.guohui@gmail.com

胡宏玖(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业:工程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新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设计;压力容器与管道断裂理论与缺陷评定。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和5项横向合作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与横向课题各1项。以第一发明/设计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出版专著1部,在“J Adhes”、“J Adhes Sci Tech”、“Mater Chem Phys”和“Appl Math Mech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承担的课题为:“聚合异氰酸酯交联水性聚合物湿热老化下的粘弹特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联系方式:021-56338345 (O) ,E-mail: huhongjiu@shu.edu.cn

黄 虎(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专业:流体力学,物理海洋,理论物理
研究领域:波湍流 ;对称性和规范场;时间的方向波湍流,即谓普适的“随机非线性波的非平衡态统计力学”;以此面向地球上广阔幽深的海洋波动,得天独厚而任重道远。“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将深深地植根于从“基本相互作用”的“几何纲领”、“量子场纲领”中升华而出的“规范场纲领”(Gauge Field Programme)。在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无论狭义还是广义)面前,时间失去了方向,或曰时间可逆;如果在波湍流的微观-宏观演化方程中能够显示时间的方向,那将预示着什么?!
2012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特殊急需人才(D类);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11.3-2012.2)。
对学生的寄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联系方式:021-56332947 (O);E-mail:hhuang@shu.edu.cn

卢东强(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流体力学哲学博士(2003)。2009年2月起,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同年5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2007年之间,任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累计20个月)。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分别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201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4,2008)、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2009)等单位的相继资助。已在《Physics of Fluids》《Physical Review E》《Wave Mo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Archive Applied Mechanics》《Acta Mechanica Sinica》《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力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分别被SCI、EI、CPCI(即ISTP)数据库收录27、34、10篇。目前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IA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力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2006年获得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7年获得“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二等奖(独立完成人),同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1年获得“上海大学第十届十佳杰出青年”。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5名(含在读),其中2007级硕士生许峰获得“2011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近期主要兴趣在于分层海洋中的潜体和船舶遥感探测的水动力学基础、波浪与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2013年6月)
联系方式: 021-56338372 (O);Email:dqlu@shu.edu.cn
Homepage: http://siamm.shu.edu.cn/portals/419/dqlu/

卢志明(男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湍流理论与实验,环境流体力学,非线性水波。
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就读于英国Loughborough大学数学系,2004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研究员。迄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持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一项。目前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基于Hilbert-Huang变换方法的湍流结构及统计特性研究(10772110))、参与上海市浦江计划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各一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021-56337398(O);E-mail:zmlu@shu.edu.cn

翁培奋(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流体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内外流气动热力学;旋涡与分离流动;微型飞行器气动力学。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得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96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9年)、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基金(1999)等奖励。现为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相继主持海军某型号飞机工程中的某重点课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及其跟踪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海军某项目课题等十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021-56338091, 66132793 (O),E-mail: pfweng@shu.edu.cn

张俊乾(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一般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非均质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及应用,高能锂电池力学及多物理场耦合。
1996-1998年、1999年、2002-2003年先后三次共三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在德国Paderborn大学任客座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排名第一);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7年,排名第三),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提出了复合材料多层开裂及层间分层分析的“等效约束模型”,该模型被国际同行大量引用并得到应用。提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机械疲劳寿命分析的循环热塑性模型,解释了同相与反相热机械疲劳寿命曲线的交叉现象。发展了有限尺寸压电片/结构力电耦合分析新方法。提出了z-pin和缝纫复合材料纤维非均匀分布的表征模型。基于力学分析提出了锂电池层状电极设计的新方法。目前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教委项目等。
联系方式:021-66134972,56338301 (O),E-mail: jqzhang2@shu.edu.cn

张田忠(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固体力学。
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结构和器件中的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力学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5),上海市曙光学者(2008),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9),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等荣誉。目前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机械双稳器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碳纳米管力学行为的小尺寸效应及相关器件原理》等。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